杂志汇决策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研究

作者:文/郭东萍
【摘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经济帮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当前国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创新建议。

【关键词】资助育人;诚信;创新

一、国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贫困生一方面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同时还会受到来自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沟通与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而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其家庭生活中父母也多知识匮乏,贫困生本就内敛,再加上陌生的校园环境,极易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和自闭心态。

(二)贫困生诚信缺失和感恩意识淡薄

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贫困生在取得助学贷款后存在恶意违约、拒不还贷的现象。感恩意识淡薄则体现在:其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父母感情淡薄,甚至存在部分学生拒绝父母来看望自己的现象;其二,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导缺乏感恩,课堂上不懂得尊重老师,课下与老师形同陌路;其三,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于国家提供的资助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助学金是自己应得的。

(三)重资助轻育人现象突出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的本末倒置的现象。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诚信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充分反映出资助过程中教育环节的缺位。这将使得国家资助育人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四)缺乏合理的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评价主要局限在资助金额、资助覆盖面、资助比例等方面,而对于资助育人工作中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如何,则鲜有关注。资助育人工作缺乏全面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会使得该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和纠正,不利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和深入推进。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建议

(一)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资助育人政策落实过程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入手构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一,加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积极引导贫困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干预;其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贫困生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特点,以及出现心理疾病时如何寻求帮助;其三,加强挫折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从容应对学业、经济上的压力和困难。

(二)提高贫困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

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诚实守信、心怀感恩的品质,使贫困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树立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感恩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基础法律教育让贫困大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不但是传统道德的要求,更加是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

(三)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提高资助精准性

贫困生认定程序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是由贫困生本人申请,提交证明材料,由辅导员与学生代表组织核实真实性;二是辅导员或学生代表随机抽选部分候选人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核实申请人情况的真实性;三是由贫困生本人陈述,并同时签署诚信承诺书;四是评议小组成员根据候选人具体情况,依据统一的量化标准(家庭成员数量、年收入、区位等因素)对所有候选人进行量化打分,依据分数高低排序;五是确定贫困生人选及贫困等级后公示;六是资助金的发放以及贫困生名额的动态管理。

(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和勤工助学机会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使其迅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拓宽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一是整合校内资源,拓展服务领域。二是积极拓展校外校友企业、实习单位,联系外部单位为贫困生提供部分勤工助学的岗位,这样既可以保证贫困生获得一定的生活来源,又可以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三是引导贫困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让贫困生通过网络平台或者校友会、老乡会等途径积极寻找与本专业对口的助学岗位。

三、结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关系高校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需要高校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力,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黄毓丹,黄毓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济困育人新模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2]文理,龙霞.高校“助困育人”体系的建立完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

(作者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两大终结”与“两大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浅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提升河南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问题研究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四个河南”建设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若干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