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决策探索

探索特色安全文化 铸造企业发展之魂

作者: 文/ 权莹莹
煤炭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尤为重要,积极培育作用持久、个性鲜明的煤炭企业特色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特色安全文化的新方法、新举措、新亮点,用安全文化的软实力,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教育和引导员工人人遵章守纪,实现安全自保、联保、互保,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煤炭企业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及时准确地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重要参考,才能有效地凝聚企业的发展合力,促进企业安全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一、创新安全文化理念

安全文化根植于企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进步,只有在充分消化吸收自身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先进企业和同行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成果和最新实践,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才能体现时代特色,更好地发挥作用。

煤炭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将安全目标愿景、人本理念、辨险能力、职业防护、现场治灾、责任落实紧密结合,形成安全健康的管控目标体系、规范的人性化管理体系、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全面的职业危害监督检查体系、高效快捷的应急救援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落实追究体系,做到相融合、相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完善安全工作手段一是安全健康的管控目标体系,明确安全风险和职业危害防控目标,以危险源和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估、控制为主线,以管控标准、治理措施、安全信息平台为基础,以时效性安全培训方式、关键性科技防灾手段、现场应急救援体系为重要保障,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关口前移,强化全员参与、闭环控制、持续改进,以安全目标愿景调动职工参与安全活动的主动性。二是规范的人性化管理体系。从尊重人性、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出发,不仅关注员工的生命安全,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使安全生产成为体面劳动和第一 需求,使“我要安全、我能安全”变成“我会安全”的自觉行为和习惯。三是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将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融入到自主创新的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中,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隐患排查、能量隔离、过程控制、信息整理、整改落实、督查况验收、反馈等环节,形成闭合循环。从而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到现场,重心下移到班组,责任落实到岗位。四是全面的职业危害监督检查体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和检测,并分级对危害性进行评价,配备运行高效的防控设备,动态监控及时整改,保障职工获得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五是高效快捷的应急救援体系。矿井除建设应急救援系统、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外,还应对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和生产技术骨干进行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和生产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应急救援队伍,使其能够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实施快捷、高效的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扩大化。六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及时进行安全问责,对隐患排查不及时、治理措施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各级人员,实行逐级责任追究,将前追后纠管理落实到位,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安全管理。

三、丰富安全文化载体

要强力推进“安全文化体系”落地生根,就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只有党政工团齐发力,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工作中,构筑企业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网络,不断改进和创新安全工作方法和途径,安全文化的建设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媒体宣传应紧密结合安全工作,营造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氛围;全面开展安全文化进区队、下班组、到家庭,将安全活动延伸到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形成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全员参与、群防群治的安全保障体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既离不开人才,也离不开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铸造能够凝聚人心的管理模式。要想打造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聚心石。立足市场求发展,创建品牌赢未来。煤炭企业只有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品牌意识,提炼企业的品牌价值,才能精准定位企业的品牌内涵,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就像企业的“企”字一样,如果去掉了上面的人字,企业就成了“止业”停止不前了。

所以,好的企业文化无非就是四个字:凝聚人心。它有着最表面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那就是员工的精神面貌,看他们在工作中是否积极自信,看他们的成就感是来自于个人财富积累还是企业的发展向上,人心的凝聚就在这许多的细节里得到验证。

(作者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建井一处)

 

“两大终结”与“两大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浅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提升河南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问题研究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四个河南”建设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若干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