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们通常认为,尽管目前共享经济主要集中在住房和交通工具领域,但是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的领域必将扩张。
首先,互联网与手机客户端创造了快速、廉价的信息平台,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
其次,普遍存在的闲置产能与资产具有挖掘空间。并且,随着共享模式的推广,共享习惯也将慢慢培养,消费的需求会逐渐增加。
因此,住房、交通工具的共享仅仅只是开端,未来这一经济模式还将持续蔓延,攻入其余产品市场,霸占服务领域。太阳刚刚升起,市场空间尚未充分挖掘,共享经济的世界将会渐渐明亮。
然而,仔细深究,真的如此吗?
笔者统计和整理的24篇有关共享经济的文章中,其中就有15篇以Airbnb、Uber为主要成功案例。而所谓的共享经济的大肆扩张,不过都是局限在住房与交通领域,并未有大的产业突破。
“共享”、“共同消费”,这种不需要所有权就能享受使用权的理念,似乎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共产童话——你不需要拥有,不需要昂贵的付出,便能享受别人所拥有的一切。然而事实上,你所能够共享到的不过也只是偶尔的旅行住处以及交通工具罢了。共享的时代,共享的生活,听起来美好无比,却总也突破不了短期住房与交通的藩篱。
共享经济给我们画了个大饼,出炉的,却只是个迷你小笼包。因此,本文意欲为热火朝天的共享经济降降温,莫让盲目乐观遮挡了前途的艰险,保有谨慎地乐观方能脚踏实地地前行。
具体来说,一个完整的共享行为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过程:提供共享、接受共享与匹配。提供共享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所有者向他人出租使用权,从而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接受共享是指租用使用权,并享受商品或服务的过程。匹配是指出租使用权与租用使用权的双方达成交易、实现供需匹配的过程。
三者既可以是序贯进行的,也可以是同步实现的。然而,成功的共享经济必依赖于三者的共同实现,缺一不可。下文将从这三个过程出发,讨论共享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提供的不可共享性
物质的不可提供共享性
从物品的属性上看,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物品天然是易损耗、易折旧的。物品的每次使用都会产生一定的折旧损耗从而减少寿命,或者有些物品一旦被使用过,原有的完整性便受到破坏。易损耗、易折旧的性质使得商品寿命有限。而对物品拥有者而言,采用共享这种出租方式而非出售的转手方式处理这一商品,必是因为这一物品的使用权对其仍具意义。
如若商品易损耗易折旧,不可复用,那么共享行为将影响自身的使用体验,于是,共享的积极性便会降低。而生活中除了房车等大型耐用品,大多数商品皆是如此。极端例子如避孕用品、医疗针管等一次性用品,均为单次消耗品,折旧率100%。日常用品如鞋子、衣物等,使用便会磨损、松垮。别人的使用将影响自己的使用。对物品拥有者而言,这种易损耗性所造成的不可复用性必然限制共享的积极性。
此外,传统理论中,使用权与所有权的不一致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即,使用者单次使用的目标与所有者长期使用的目标的差异,会引致使用者对物品的随意处置,从而造成道德风险问题。共享了厨房,但是却有许多碗碟破碎,风卷残云;共享了高级皮靴,却被作为风雨中的行走装备。当缺乏控制与保证时,对共享物品的所有者而言,共享意味着冒险。
情感的不可提供共享性
除了物质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不可提供共享性。所有权不只是所有权,所有权更是情感意义的来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分割的,尤其当这一物品涉及情感价值时,所有权便不仅仅代表了使用这一物品的权利,更承载着私人所赋予的社会情感价值。这种私人情感意义的存在,要求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互绑定,要求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完整性,因此使用权无法单独共享。否则,就意味着意义的流失,意味着情感的分割。因此,这样的使用权共享是不可提供的。
所以,尽管结婚之后你就再也没戴过钻戒,但你却永远不会将爱人这颗“永恒的心”共享给其他求婚的男子——一如古老时候妈妈压箱底的嫁衣和今天你藏在衣柜顶端Vera Wang的那件白婚纱。因为,情感的意义上,所有权与使用权是一致的,拥有便是一切。你愿意和别人共享你的男朋友吗?你愿意共享你的钻戒吗?
社会价值的不可提供共享性
卢梭曾说,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是社会动物,因此无不受到社会价值的影响。物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不可提供共享的另一原因。
通常,共享经济所需求的产品都具有所有权价格昂贵的特征(否则,人们会直接购买所有权)。那么,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耐用品外(车、房),这类物品往往不是普通品。此时,物品的所有权便提供了阶层炫耀性的意义,并扮演了阶层身份认同的信号。因此,拥有者为了保持自己阶级地位的特殊性,并没有共享的动机。
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只需设想奢侈品的共享情况:一方面,共享会扩大奢侈品的使用人群,降低奢侈品的独有性,使得奢侈品的信号功能减弱。而这种信号功能恰恰正是富人购买奢侈品的动机,所以富人并不愿意共享使用权,即使奢侈品本身的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出租奢侈品的收入对于大多数拥有者来说微乎其微,买得起奢侈品的富人根本不在意这点蝇头小利,更不可能如此费心地加入一个共享平台,为其中的人们服务。因此,尽管使用权的需求不小,但作为一种地位、阶层的象征,所有权拥有者缺乏共享的动机。我有钱买顶级食材,聘请顶尖厨师,做出满汉全席,这种非人人可享有、古时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荣耀,是富人自我身份地位认同的象征,凭什么与你共享?
既然无法跨阶层流动,那么同阶层之间的共享是否可能呢?答案似乎也并不那么肯定。如果是同样具有充足购买力的阶层,那么此时大家既然都有能力购买,只能有攀比,不会有共享。如果是同样不具备充足购买力的阶层,在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购买的方式或许可以建立起这种共享机制,但此时的共同所有方式则非我们定义的“共享经济”,而更应该是一种共同拥有的机制。因此,同阶层间更可能通过共同所有的方式,共同购买商品,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消费。
因此,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跨阶层或是同阶层共享,提供共享均不容易。
不可接受共享性
物质的不可接受共享性
首先,我们从物质属性来看物品的不可接受共享性。
前文提及,当道德风险无法控制时,共享者难以提供共享。那么当规范明确,责任明晰,共享者愿意提供共享的状况下,是否共享的过程就能完整实现了呢?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使用者接受共享的过程。一本自己的书你可以在上面自由涂抹标注,然而别人共享的书或是图书馆的书你却难以下手。一辆自己的车你可以任意装饰、喷漆,打扮成自己喜爱的模样,然而租借别人的车却要告诫毛手毛脚的孩子这不能动,那不能碰。当有了明确的规范对使用权进行限制时,接受共享者对物品使用的自由度便会得到控制,由此保证了所有者的权益。
然而,这种受所有权限制的使用权,却也影响了共享接受者的积极性。尽管共享使得自己有机会低成本使用物品或服务,然而,“别人家的”这种属性限制了使用权的自由度。因此,尽管道德风险得到控制,接受共享的空间仍会受到限制。只有经济收益足够吸引人时,这样的物质不可接受性才可被忽略。
情感的不可接受共享性
除了物质上的客观不可接受性,情感上的不可接受性同样不可忽视。不考虑传统不以利益交换为目的的熟人共享,共享经济的扩张大都是建立在陌生人基础之上。你是否愿意共享邻桌陌生人的剩菜呢?共享既然是享用别人暂且不用的闲置资源,许多商品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情感上的“剩菜”之感。除非价格诱人,产品完好,否则这样的接受共享就有可能变得“不可接受”。退一步,甚至于熟人之间,这样的情感不适同样存在,就像小孩子们永远希望有自己的新衣服,而不愿意接受哥哥姐姐已经无法穿下的“好衣服”一般。只有当经济需求战胜了情感不适时,接受共享才是可行的。
社会价值的不可接受共享性
同样,接受共享者也是群居动物中的一环,接受共享的行为也受社会价值的约束。北大可以向社会“共享”教育资源,提供各种讲座与网络公开课资源。然而,若非正式学生,你永远也无法得到那张印有博雅塔和校长签名的学位证书。对于接受者来说,真正拥有学位证书才是“北大学生”这种社会地位的来源。“共享”不能替代“拥有”的所有价值,“拥有”才是硬道理。尽管旅行期间,情侣们可以住住酒店出租屋,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需要的还是自己的房子。从老三大件到新三大件,人们的拥有需求从来不会减弱,只是在经济条件先行的情况下,无奈参与共享。
这就意味着,人们愿意参与共享的空间十分有限,只能局限在对少数经济成本高的领域,并且集中在特殊的时间段与特殊的人群中。一旦条件允许,共享便会被抛弃。
不可匹配性
供需的不可匹配性
当共享者与使用者均具备时,还需一个重要环节:匹配。
尽管你看中了别人衣柜里的那件红衣裳,然而最后你还是放弃了,因为无论如何你都拉不起来那该死的拉链。你虽然喜欢那双亮闪闪的水晶高跟鞋,无奈鞋码太小,它注定不能陪你去找专属的白马王子。愿望总是美好的,但是物品的私人性、专有性却天然地限制了供需匹配的程度。别人共享的不是我所需,我所需的别人不愿共享,供需的匹配更多时候只能是巧合。
要增大匹配的可能性,就要求市场足够广阔,这就意味着共享经济将取决于参与者的规模。积极乐观地看,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便能可持续发展,并有滚雪球般持续扩充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一旦市场有了萎缩的迹象,那么市场空间的衰败更将是短暂而急剧的。当年的校内(人人)网曾经迅速崛起风行一时,然而它的没落却更加急促而致命,短短几年内便盛景不再,使用人数寥寥。
同样,当人们在共享经济平台上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时,人们便会逐渐减少寻找共享的次数,从而带来消费人群的减少。消费人群的减少又会使得共享提供者减少,进一步增加了匹配需求的难度。如此恶性循环,产生雪崩式溃败。因此,除非市场能够长期维持足够大而全的品量,交易成本足够低而廉,否则,这样的直接供需匹配交易,很难走得长远。
时空的不可匹配性
或许有人会说,网络与移动互联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因此市场的长期维持不是难事。的确,信息的便利增加了供需匹配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尽管今天提供匹配信息的方式改变了,搜寻成本降低了,参与者匹配的时空困境却并未消除。周末需要梯子打扫天花板吊灯时,住在北五环的你却发现提供梯子的另一方在一个半小时地铁外的南五环。车程遥远,归还不便——还不如自己买呢。所以最后,你还是选择了去楼下超市,送货上门,只用了半小时。
共享者与接收共享者的匹配要求时空一致时,当时、当地的匹配才能使得交易成功。信息时代共享的显性成本或许会降低,但是时空不匹配性的隐性便利成本、时间成本却并未有多大改善。我们又何来共享中实现直接匹配的自信呢?
信任的不可匹配性
一个商业模式意欲成功,必须在时间维度上经得起考验。而共享经济对信任的依赖性与信任的提供方式,使得其模式在长期看来具有脆弱性。共享经济一般指闲置使用权与陌生人之间的共享,而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关系,必将强烈依赖于“信任”的建立。目前,这样的“信任”机制大都由网络平台提供。参与者基于对平台的信任提供或者接收共享。
然而,不同于传统行业有明确的规范条例,平台只是为使用者与共享者提供参与的机会,却无法控制和筛选使用者、共享者的行为,无法进行标准化操作。这样一来,服务的标准不一以及风险的不可监控便容易摧毁参与者的信任。信任的建立往往是长期的,但是毁灭却是迅速的。滴滴杀人、达达伤人、宝驾丢车,当没有足够的监管与规范时,你愿意冒险吗?你愿意吃下陌生人递过来的诱人食物吗?如何建立起可靠的监管、保障制度是共享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共享经济路在何方
上述部分的内容从提供共享、接收共享、匹配三个过程出发,讨论了共享的不可行性。下面部分我们以每个人每天所面对的衣、食、住、行为例,以上述标准作为评估准则,来讨论几个典型产业未来共享经济的可能发展方向。
衣——服装共享
根据服装的用途及场合,本文将服装区分为普通衣物、高档衣物、特殊意义服装。如表1所示,服装共享中,普通衣物不可共享性较低。由于供需不匹配、时空不匹配的性质,新鲜感过后,市场长期面临萎缩的可能性较高。一旦市场萎缩,不匹配性又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市场未必具有潜力。
而高档衣物,尽管由于不可接受共享性低,从而具有共享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较高的不可提供共享性,所以长期以来将只有需求者没有供给方。因此,更适合发展专业化平台直接提供高档衣物出租,同时加以规范以减少不可匹配性。而婚纱等特殊意义的服装则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不适合共享经济的发展。
住、行——住房、交通共享
住房、交通工具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热门行业。由表1可知,从提供者、接受共享者方面二者都有较明显的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信任的持续问题。由于产业的非标准化,住宿、交通工具将可能出现风险问题。长期以来,这种风险可能带来信任的破裂,引起市场的萎缩。因此,如何对这类行业进行规范与监管,是未来长期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
食——食物(厨房)共享
食物与厨房的共享,由于物质与情感的特殊性,共享并不容易。一方面,食品的物质易损耗性增加了不可提供共享性。另一方面,情感的不适感增加了不可接受共享性。同时,供需、时空的匹配困难性又进一步加大共享的最终实现难度。因此,尽管食物(厨房)共享具有共享可能性,但将面临较多挑战。只有提供性价比高的共享价格,处理好食品的保鲜、传递匹配,并且营造食物共享的氛围,才能实现食物(厨房)的共享。
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移动互联时代下,共享经济似乎风风火火迅猛而来,但事实上,共享经济的前路并非那么乐观而平坦,前方还有不少山丘与河流。
艰难与挑战不会自动躲开,提供共享、接受共享与匹配的困难性将会成为市场扩张的阻力。当星星之火开始点燃时,我们不能只凭那点点火星便想象其燎原之势,而忽略了即将飘来的乌云和储备有限的燃料。只有谨慎前行,道路才能更宽,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责任编辑:罗茜文[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