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清华管理评论

乱象丛生下,共享经济路在何方

作者:王玮 冯茜 郑思齐 | 文
曾经在市场上无往不利、快速扩张的共享经济,如今深陷泥潭,大量共享企业倒闭,剩下的佼佼者如滴滴、摩拜也风波不断,共享“垃圾”遍地扰民。乱象丛生下,共享经济路在何方?现在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共享经济,深入思考其本质和内涵,明确真正有共享价值的产品,只有这样共享经济才能顺利健康发展。

王玮: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冯茜:瑞卡便利租车集团营销和商业发展总监(首汽集团控股),暨南大学-图卢兹商学院DBA项目学员

郑思齐:悉尼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开始进入红利时代,并催生了共享经济。共享经济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宠儿,引领了一场人类传统交易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顷刻间共享经济在吃、住、行、娱等各领域开始不断渗透,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更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国,让“共享”一词家喻户晓。

在共享汽车领域,2014年滴滴与优步开始了价格补贴血战。据统计,滴滴一年就烧掉近40亿美元,同时双方累计融资已超过300亿美元,相当于海湾战争花费的1/3。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大家都以为滴滴已一家独大成功占领市场时, 酝酿已久的“美团打车”于2018年3月正式进入上海与滴滴展开全面交锋,并随即拿走了滴滴30%的市场份额,滴滴深陷被动。与此同时,高德地图也宣布免费提供顺风车业务以提高客户体验,滴滴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剧。在共享单车领域,2018年4月3日,摩拜在股东大会上决议,以27亿美元低价出售其全部股份给美团,顷刻间股东套现离场。回顾过去三年,摩拜借由出行美好蓝图的勾画,吸引近170亿美元融资,创造了业界神话。现如今,曾经风光无限的摩拜,以股东草草离场、全部业务沦为美团O2O线下服务而惨淡收场。

曾经在市场上无往不利、快速扩张的共享经济,如今深陷泥潭,大量共享企业倒闭,剩下的佼佼者如滴滴、摩拜也风波不断,共享“垃圾”遍地扰民。乱象丛生下,共享经济路在何方?成为当今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共享经济之乱象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曾说,她的梦想就是通过“互联网+出行”的方式,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变为现实。共享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调动社会闲置资源以达到有效利用和节省成本的目的。然而,中国的共享经济在过去三年的实践过程中,却事与愿违。大量企业打着“共享”的名号,大量制造劣质廉价产品,涌入低门槛行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乱象一: 资本烧钱,资源严重浪费

共享经济自进入中国之日起就成为资本市场最热的“风口”。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6年共享经济融资规模达到了1710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30%。2017年融资规模继续攀升,共享单车成为融资最热项目。《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仅2017上半年30余家共享单车企业融资就高达104.33亿元。资本蜂拥而至,在共享领域疯狂“跑马圈地”。

以共享充电宝行业为例,据2017年3月公开数据统计,共享充电宝Hi电、来电科技、街电、小电等企业,仅短短40天时间,便获得35家机构注资,融资规模高达12亿元人民币,远超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的融资近4倍。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纷纷感叹资本之疯狂。

除了资本烧钱,更为混乱的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如共享单车的大肆投放、乱停乱放,已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管理和人们的出行,压缩了本就狭小而昂贵的城市空间。一方面,由于单车的维修和管理成本比购买新车还要高,共享单车平台宁愿投放新车,也不愿意增加管理人员和维修损坏车辆,造成了大街小巷新旧单车堆积如山之壮观景象。另一方面,由于共享单车进入退潮期,大量企业倒闭,城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破损单车,无人问津,需要政府投入财力物力进行清理。

一位接受采访的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者表示,从2017年初他们开始回收报废的“共享垃圾”,现在回收站里“共享垃圾”占了一半面积,总重量超过1500吨。如今的共享经济浪费了生产的资源、能源、人力、资本和社会的空间,背离了它的初衷,资源浪费极其严重。

乱象二:盲目跟风,行业一片混乱

在共享单车大火之后,人们已被共享经济包围: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睡眠舱、共享衣橱等等,甚至出现了“共享女友/男友”,一时间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共享”遍地开花。

2017年8月,北京街头出现了“共享马扎”,只需扫码便可使用马扎,并不需要注册和押金,用于解决人们最后10分钟的休息等待问题。最终,大部分的马扎不翼而飞。此外,莫名其妙的共享女友、在街边仅存活了几个月的共享篮球,都仅仅以“好玩、有趣”为出发点疯狂“共享”,乱象频发,由此也加速了这类共享企业的衰落。

町町单车无法把押金退还给一万多名用户,酷骑单车赊账押金7亿多元,小鸣未退押金5000余万元。回顾2017年初,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打头的共享经济企业轻易获得上百亿的融资,而到下半年,这些企业纷纷开启死亡大门,截至2017年底,至少有28家共享经济企业宣告倒闭或停止运营,其中涵盖了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玩具、共享服装等七大领域。百亿融资瞬间化为乌有,从风光无限到惨淡退场,仅仅半年光景。

乱象三: 野蛮疯长,统筹管理缺位

据测算,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拥有8万辆共享单车都是惊人的。可是中国的任何一家共享单车品牌,都把自己的投放目标定到10万量以上。据国家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共投放共享单车近2000万辆,用户日订单量约5000万单;用户规模达1.06亿人,占全国网民数量的14.1%。由于投放过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上海市交通委已于2017年8月18日宣布暂停投放新车,随后北京等 12 个城市也宣布暂停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但是,此举仍未能阻止共享单车的野蛮疯长。

共享单车暴露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共享单车企业在得到了大量资金投放新车的同时,只关注其自身发展,较少考虑自主界定和明确清晰的章程以应对社会责任问题。这造成共享单车退潮期时,大量的共享单车成为“共享垃圾”无人问津;二是,由于共享单车所有权不归属消费者,用户仅凭“个人素质”来使用、停放和维护,共享单车的管理没有明确清晰的约束;三是,共享单车的出现符合环保的理念,政府对新兴行业的发展也持观望和持续关注的态度。

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共享单车诱发的一系列问题,除了企业发展速度过快、企业运营平台不愿增加管理成本,以及企业平台无力管理等原因,造成了对城市交通、市容环境、社会空间、社会秩序、人们出行等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暴露出管理机制上统筹管理缺位的问题,缺乏对共享经济科学系统的认识,缺乏统筹管理的思想,更缺乏准确的顶层设计。

共享经济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的共享经济起步于2014年,从最初的羽翼未丰到今天的乱象频发,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见表1)。

共享经济1.0时代

腾讯研究院《2016-2017分享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共享经济资本热潮在2014年起步,2015年井喷,市场规模迅速攀升至1.96万亿元,由此拉开了中国共享经济的大幕,进入共享经济1.0时代。此时的共享经济在多个领域进行尝试,如出行领域出现滴滴、Uber的专车、顺风车业务,快递行业出现达达、人人快递等等。共享经济1.0时代的典型代表是快的打车与滴滴出行,这两家企业在2015年2月宣布战略合并,为共享经济的腾飞撰写了开篇。

共享经济2.0时代

据研究机构PitchBook统计,至2016年中国风险投资额占全球风投的比重已高达19%。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中国共享经济独角兽企业累计估值高达6125亿元。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3.45万亿元,增速位居全球之冠。由此,中国共享经济迅猛发展,进入2.0时代。此时的共享经济企业已诞生独角兽15家和准独角兽49家,有8家企业挂牌上市。共享经济2.0时代的最典型代表是共享单车。ofo完成五轮风投,摩拜完成四轮风投,小鸣单车、骑呗单车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也创立起步。此时,共享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的市场预测普遍认为其规模发展将逐年增长,发展趋势一片叫好。

共享经济3.0时代

共享经济在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都诞生了巨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多个风口上的共享企业频频停止运营和倒闭,逐步酿成了共享经济的危机。2017年起,中国的共享经济乱象频发,大量共享经济企业进入倒闭浪潮,共享经济发展态势严峻,进入3.0时代。这个时期的共享经济企业开始进入退潮期,多家企业关闭,其中网约车/拼车、共享单车是重灾区。共享经济3.0时代的典型代表是共享单车的“领头羊”摩拜和ofo。它们盈利不足,盈利模式模糊,接下来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随着摩拜被美团低价收购,落寞离场,共享经济的发展遭遇重重阻碍。

共享经济的本质

回顾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从兴起、蓬勃到疯狂,恨不得所有的产品都插上“共享”的翅膀,“共享经济”满天飞,伪共享比比皆是,诱发了种种乱象。现在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共享经济,深入思考其本质和内涵,明确真正有共享价值的产品,只有这样共享经济才能顺利健康发展。

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早于1987年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琼·斯潘思(Joe L. Spaeth)提出,具体指的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新的合作消费方式。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称分享经济、协作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获取经济(Access Economy)、点对点经济(Peer-to-Peer Economy)。“共享经济”这一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博茨曼和罗杰斯的定义,共享经济指的是借助点对点(peer-topeer)的互联网互动平台实现协作消费的过程,即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物物交换、租赁、贸易、出租、馈赠、互换等协作方式而实现的对闲置的资产、技能、时间等资源进行再利用或分享的消费模式。

共享经济的特点是人人参与,人人分享!每个人既提供也消费,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未使用物品的共享并不是革命性的创新,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机会。共享可以理解为私有物的替代品,人们共享的是资产、物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共享经济的一大特征,消费模式从以买为主的所有权模式转变为以租为主的使用权模式,进而实现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过剩产能+共享平台+人人参与”这一新型模式,产生了零边际成本,进而从消费浪费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有三个关键点(见图1):一是整合利用供需双方的闲置资源;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供需匹配和监管;三是个人从线上到线下参与分享合作。共享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补充。传统经济下,供方已经对商品进行了批量化生产,只需要寻找需方;而共享经济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提供供需双方的商业模式,平台发挥了创造市场的重要作用。

共享经济的四大难题

“共享经济”在盘活社会闲置资源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共享经济能够共享什么,对宏观经济运行有什么影响,这直接影响着共享经济的顺利发展,值得深思。

共享经济自古有之。从最早的易货贸易,人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剩余劳动成果;到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盘活和利用人们手中的闲散资金,再到大学的学分互认、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以及航空公司的代码共享,共享经济可谓比比皆是。如今共享经济成为热点,不外乎两点:一是信息技术的深度扩散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搜寻成本大为降低,准确性大为提升;二是经济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由短缺变为过剩,社会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加之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发展乏力,此时降低消费成本、增加收入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与经济危机双管齐下,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技术和经济这两个因素只是共享经济的导火索和助推器,其存在的根本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挑战并替代现有的交易模式和生产关系,取决于影响共享经济发展的各关键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共享经济的成功和有效运行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所分享物品与服务的可分享性、潜在参与者的分享倾向以及分享的场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找准市场的真实需求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发现需求、创造需求,进而有效满足需求是共享经济存在的首要因素。具体来讲,就是找到真实需求,而不是伪需求;同时还要保证所有权拥有者、使用权购买者、平台方三者的价值和满意。大家知道,共享的产品或服务价值决定着顾客是否购买,而顾客满意决定顾客是否重复购买,这关系着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共享经济平台必须让顾客感到利益大于成本,同时也要让顾客的实际感知效果好于预期。因此,共享经济需要在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度之间寻找平衡点。

尼尔森市场调研公司2014年对共享经济的需求进行调研,发现: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全球平均水平为66%,愿意共享资产的全球平均水平为68%,大致持平。而亚太地区的分享意愿更为强烈,高达81%。人们最愿意分享的是电子设备(28%),知识产权(26%),自行车、衣物、家居用品(各占22%)。中国有94%的年轻人接受共享经济模式,表明中国在共享经济的道路上会走得更快。EMarketer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6.9%的美国成年网民使用过Airbnb,20.4%的成年网民使用过Uber。而中国的用户对出租闲置公寓/房间的积极性远高于租车,分别为82.4%和17.6%。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临时性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以“买为主”的消费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共享经济“以租为主”的消费模式日益受到追捧,这使得人们占有或可使用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时间缩短,而便利的租赁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这种短时间、临时性的需要。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2017年北京街头出现的 “共享马扎”以解决人们最后10分钟的休息等待问题,随后大部分的马扎不翼而飞。此外,无节制投放新车的共享单车、莫名其妙的共享女友、仅存活几个月的共享篮球等众多企业没有找到真实的需求,一味疯狂任性“共享”,把一个个瘦弱的市场撑大,随后引发泡沫,这样的路,很难走得长远。

所有权与使用权能够分离

即使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需求,仍然需要解决“共享”过程中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一难题。从产权角度来看,共享经济就是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以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为逻辑出发点,实现有效利用闲置资源的目标。其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交易使用权的行为,核心就是使用权的转移。如何选择使用权转让者,需要考虑平台所从事的共享经济领域,进而选择那些具有使用权剩余且愿意转让的人群。因此,共享产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否能够分离,共享经济的供需双方能否接受“不在乎天长地久(所有),只在乎曾经拥有(使用)”的消费理念,成为共享经济顺利发展的第二大关键制约因素。

我们正处于从重视所有权向使用权转变的过渡期,但是共享经济的参与主体还没有完全成熟。在中国,60、70年代出生的消费者热衷于所有权,他们本可以承担共享经济的主要供方角色,遗憾的是他们尚未形成与人分享使用权的观念和习惯;而90后、00后,作为共享经济的需方,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更关注使用权,不太钟爱所有权。供需双方能否很好地进行匹配,这关系到共享经济在中国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近年来,Airbnb的房客肆意破坏业主的房屋设施、Uber司机性侵乘客的事件时有发生,所有的分享者与使用者都面临着自己拥有的那一块“蛋糕”质量下降的问题,所有权与使用权真的“难舍难分”!共享经济在众多质疑声中一路狂飙,所到之处乱象丛生。因此,蜂拥而上、处在热潮之中的企业,如果无法妥善解决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一难题,共享经济的交易就很难呈现出我们脑海中预想的温馨画面。

产品是否有共享价值并非所有的物品都适合共享,显然共享经济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经济领域。一般来说,物品可以按照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如图2):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以及自然垄断品。私人物品,排他且竞争,不能共享,由市场提供。与之相反,公共物品,非排他也非竞争,大家可以共享,因此必须由政府提供。公共资源,非排他但竞争,存在时间短,是冲突的根源。自然垄断品,也叫做“俱乐部物品”,排他但无竞争,具有规模效应,使用的人越多收益率越大,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目前,共享经济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行为来提供产品,既要使生产者获利,又要使

产品可以共享,因此涉及的产品必须具备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自然垄断品。排他性使得企业可以收费,削弱竞争性使得产品可以共享,二者相结合便构成了共享经济。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一是通过弱化私人物品的竞争性,使私人物品可共享;二是通过提高公共物品的排他性,使公共物品可排他收费。公共物品无法排他,因而无法收费,民营企业没有激励提供,只能由政府提供。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进入公共物品领域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使得排他成本越来越低,原先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在共享经济下可以由私人企业提供。共享经济打破了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界限,使得市场的作用加大,市场范围扩大,对政府具有替代作用。政府以公平优先,企业以效率优先,市场提供产品的效率要比政府高,因此共享经济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供给和需求以个人为主,完全受市场控制,由共享平台进行协调,政府参与和监督的力度大为减少。

目前共享经济涉及的对象主要有以下6类:(1)共享产品(汽车、设备、玩具、服装等)、(2)共享空间(住房、停车位、土地等);(3)共享知识技能(知识、经验等);(4)共享劳务(家政、洗衣等);(5)共享资金(产品众筹、股权众筹等);(6)共享生产能力(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上述共享经济包括了协作消费、协作生产、协作学习、协作金融等多种模式。这些共享产品或者服务能否顺利进行,一是取决于物品是否兼备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二是取决于物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远远大于共享的交易成本。如果物品本身价值不高,交易过程过于繁琐,交易成本过高,这样的物品是不值得去做共享的。因此,找到适合共享的产品或服务也是共享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

能否解决安全漏洞

共享经济的基础是信任,安全、法律漏洞问题不容小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共享经济隐含的内在要求。没有供需双方的互信,就没有共享经济商业行为的逻辑起点。事实上,共享经济对社会的信用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共享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频频发生共享单车无序投放、乱停乱放,共享民宿遭遇住宿者破坏,滴滴专车出现黑车司机等一系列典型的治理难题。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等作为共享经济最典型、成熟的模式,在给人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安全、治安违法犯罪等问题,共享经济的创新性对当前法律的滞后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共享经济时代》一书中提到,使用权拥有者之所以出租其使用权基于赚钱和交友两大目的。在经济因素和社交因素的均衡中,性价比是雪中送炭,而社交性只是锦上添花。但是,在诚信缺失、假货泛滥、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共享剩余的结果可能会带来一点点经济收入,但却会冒着巨大的“引狼入室”的风险,因此一些人宁愿闲置自己的资源,也不愿意共享。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提高产品的排他性、削弱产品使用的竞争性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排他和共享的成本,助推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共享经济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问题。俗话说“天生一利,必生一害”!如何扬长避短,在发挥共享经济有效利用资源、便利人们生活的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规避共享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考验!

共享经济提倡建立在互信社会基础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模式,因此需要我们真正实践共享经济的核心本质并有效解决上述四大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采用“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众人分享”的新经济模式,重新解构社会关系,给社会带来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享经济的核心是闲置物品、服务、能力以及时间的分享,这一切都是业余的、不稳定的,也是不规范的。因此,共享经济只能是传统经济的补充,不具备挑战传统经济的可能,更非颠覆传统经济等夸大其词。此外,一旦共享的不是闲置资源,而是投入全新资源,这就非顺便分享,而落入传统经济的范畴了。

共享经济的未来之路:向实还是向虚

重新思考共享经济的发展难题,深挖其本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今天的共享经济在光鲜的背后,实则困难重重,前途未卜,远非天价资本追逐之表象。经过大量研究和深入思考,我们发现共享经济经历了由虚—向实—再向虚的三个发展过程,具体体现在:从人们只能查阅网上信息、不能交流评论的代码共享阶段(虚),到信息共享的方式逐步社区化、交互化,借助互联网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共享的资源越来越实体化(实),再到个体间的知识分享,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协作学习的参与、创作、发表和分享的便利性,将分散的、难以获取的信息通过平台迅速聚集起来,整合信息和知识,帮助个体之间进行信息、观点的交换和转化(虚)。实体共享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除了带给我们短时的生活便利,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难以消化的成片垃圾、资源浪费,而虚拟共享却从始至终悄悄伴随着共享经济的跌宕起伏而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经历了需求端整合、供应端整合、供需两端整合以及供需整合互换等四个阶段(见表2、图3),每一阶段都有虚拟共享的成功案例。

需求端整合

需求端整合是共享经济中最底层、外围的模式(见图4)。这种模式下,供方掌握物品的所有权,大量整合需求端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将供给物品的使用权转移给需方,使得需方用户相互共享某种统一的、标准的资源。此类共享,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租赁模式。严格来说,这只是共享经济的雏形,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单车平台购入大量相同品质、同样外形的单车,通过平台将单车短时租赁给用户。然而,企业并没有真正将拥有闲置资源的供方与需方进行连接,而是统一掌握了物品的所有权和平台的所有权,并未从本质上解决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

虚拟共享经济中,虚拟产品(数字产品)的使用权分时租赁模式被广泛使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播放平台将电影、电视剧的播放权以会员制的方式短时转移给需求端用户,当会员过期时,影视剧的播放权也一并收回。这样的“会员制”实际上就是典型代表,这是一种初级“共享”。借助平台,供方向需方出租标准而无差异的产品,需方被统一整合。此外,电影、电视节目等内容本身在观众观看时易于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不管观看与否,有效期一到使用权即刻收回,也不存在资源浪费和回收的难题。 因此,此阶段的虚拟共享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都比实体共享更为高效且管理更为简单,大量观众被整合到了平台上,实现了需求端整合。

供应端整合

供给端整合指的是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众多供应商来满足某一个顾客需求,平台的作用是通过供需双方的匹配和对接来实现的(见图5)。这里的供应端是企业而非个人。共享洗衣企业e袋洗整合了分布在各地的中小洗衣店和洗衣厂,以每袋99元的统一定价满足消费者的洗衣需求。用户只需要在洗衣袋里塞下需要清洗的衣服,通过微信下单,e袋洗平台就会将用户的衣服运送到各洗衣店与洗衣厂进行处理。此时,平台渐渐不再扮演共享物品提供者的身份,转而专心经营平台,把精力放在整合洗衣厂,做好顾客与洗衣厂的对接上。在虚拟共享经济中,信息共享的供给端整合以edX、网易云课堂为代表,这些平台借助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将信息的供方进行整合,使得需方得以“有求必应”。以edX为例,它是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的非盈利线上教育平台,联合了包含5所中国高等院校在内的多达112所大学与机构,提供1700多个课程,涉及人文数理等多个学科与技能领域。用户可以免费在edX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这样的运营机制是将多个供方整合到同一平台,提供大量信息和知识便于需方可以按需选择、“挑三拣四”。该阶段的共享平台不再是一个物品的提供者,而是物品的汇聚者、交易平台的创办者与管理者。

供需两端整合

供需两端整合是共享经济的“进阶版”(见图6)。此时,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供方聚集,同时也将需方聚集,供需双方可以随意相互匹配以进行交易,此交易过程是有相对明晰供需的P2P。此时的供方和需方都是分散的,而且有清晰的边界,通过平台进行供需匹配。以滴滴打车为例,有乘坐出租车需求的用户通过滴滴打车平台寻找离自己最近的空车,而空跑未接客的出租车司机则通过平台寻找离自己最近的乘客。平台通过整合供需两端用户,创造了点对点交易的可能。滴滴打车为两端用户提供了交易的信息,使得有交易需求的双方实现了高效率的点对点对接,实为信息共享。

虚拟共享经济中,淘宝、eBay也是如此,在将商家信息整合的同时,将对某种商品有共同需求的用户进行整合,使得这些用户之间可以共享该种商品的所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本身既非卖家也非买家,而仅仅是为客户与商家之间创造了直接沟通、交换信息的机会,使得他们之间点对点的交易成为可能,供需两端都被整合。

供需整合互换

供需整合互换是共享经济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级形式的共享经济(见图7)。在这种模式下,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零散的供给个体与零散的需求个体分别进行整合,供方与需方可以通过平台对供给物品进行共享,而供需双方的群体可以互换角色。也就是说,供方可能成为需方,需方也可能成为供方。实体经济中,Airbnb、滴滴顺风车、Uber等等就是供需整合互换的典型例子。Airbnb的用户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拥有空闲房间时,他就是平台上的物品供给方,而当该用户到其他城市旅游,打开Airbnb的App寻找房源时,他就变成了平台上的需求方。

在虚拟共享经济中,信息的整合互换则更为普遍,知乎、百度知道、Wikipedia就是典型代表。知乎的用户既可以通过平台向所有人提问,也可以自由回答他人的问题。同样,Wikipedia的用户既是词条的编写者,也是使用者。这些平台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沟通转换更有效率。供需整合互换模式下的共享经济充分调动了闲置资源,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平台贡献自己的“闲置”,分享他人的“闲置”。目前最为火爆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和快手,其本质也是供需两端整合互换的共享模式。抖音是一个以拍摄15秒音乐短视频的社交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15秒的音乐短视频,用户既是作品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观看时可以关注和留言,充分实现了供需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结束语

共享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回归其本质,确保闲置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这一根本目的,如盲目发展,假借“共享”之名违反其核心本质的实践,必然会遇到诸多障碍,举步维艰,步步吃紧。未来的共享经济,向实还是向虚?向实之路,已经遭遇了种种困难,对我们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监管方式提出了严峻考验,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为共享经济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反观共享经济的向虚之路,则道路平坦,一帆风顺。信息和知识共享自古有之,正如萧伯纳所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本文责任编辑:刘永选[email protected]

 

“战略领导力”——指引大公司保持优势的秘诀

战略节奏:在动荡的商业世界把握未来

电动平衡车市场的起飞

曾经的孤立女孩,霸气打造VR界“皮克斯”

小米是不是机会主义者?

复杂专业领域的技术创业战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