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综艺报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方法论

作者:文/冯 刚 图/王 琳
6月13日上午,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以“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创新”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编剧、导演和演员,围绕该类型电视剧创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会嘉宾表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推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应该追求所谓爆款内容,“一窝蜂”式地推出同题材剧集,数量过多会产生多种问题,不利于市场的合理发展。从业人员应扎根实际,研究如何讲好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创新呈现手法,推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科学发展。

李潇现实主义与真人秀在分享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创作心得时,编剧何晴表示,剧本是作品创作的第一块地基。在创作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时要紧贴时代,要有变化,有识别度。其中识别度是由于现实主义题材内容的作品近几年来出现较多,作品想要从中脱颖而出,一定要在选材、切入点上和其他作品不同。

编剧李潇表示,自己永远在头

疼下一部戏要写什么。其在与90后、00后交流时发现,他们对真人秀的兴趣超过电视剧。在观看他们推荐的内容后,李潇发现,真人秀主创在用戏剧的理念做真人秀,从人物设置到感情线到爱情线,到剧情高潮再到中间的反转,完全有戏剧规律。她认为,年轻人喜爱真人秀是因为他们把这些内容当作了真实发生的事情,他们更喜欢看真实的内容。而电视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把真实的东西和戏剧结合起来。这是自己从电视剧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的反哺、想法和灵感。

导演沈严认为,60后、70后导演做现实主义题材责无旁贷。“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文革’结束后到现在的生活巨变,这是我们这代人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做现实题材谁来做?这么多年来,包括我自己,以及刘江导演的作品都是以现实题材为主。”

刘江直言自己在创作中还是有很多困惑。他表示,戏剧都是假设性的,戏剧的真实是什么?它和所谓的真人秀的“真”不一样。刘江认为,在现实题材创作中有五个方向不可取,就是假、旧、灰、偏、浅。“我们要做真实、创新、阳光、正向和有深度的内容。要做更深入生活,具有更深刻人性、更深刻主题的东西。”

作为一名演员,殷桃认为有几年时间,现实主义题材内容有缺失,几乎没有相关剧本,“想演但演不到。”一方面是创作者认为观众不爱看这种戏,另一方面是观众认为自己想看但主创拍不出精品剧集。“从业人员和观众之间的信任关系从去年开始正在重建,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在给演员提供机会。”

演员王雷则表示,《平凡的世界》更坚定了自己走现实主义道路的信念。演员的乐趣是通过学习走进人物,这个过程同时也启发自己的人生,对演员来说也是不断成长的经历。“我以后会演一辈子的现实主义题材。”

沈严伪现实主义市场上现实主义作品逐渐增多,是否会有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伪现实主义作品混杂其中?编剧何晴表示,观众看到的作品内容仅仅是编剧创作成果的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是海平面下看不到的冰山,这其中有人物的性格、职业,他的父母、自己的小传,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为这个人物赋予的情感。伪现实主义不存在这些内容。因此她认为,伪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就在于背景的丰富程度。

李潇表示,伪现实主义并没有特定的标准。区分二者需要观察人物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否存在。伪现实主义不注重人物和故事的过去,只想呈现一个现在的状态,辨别时的标准就是要看故事是否有“根”,破空而来的作品基本都是伪现实主义。

沈严认为“逻辑相信”是否存在是现实主义的基础。“‘逻辑相信’是否存在?戏怎么演、怎么拍?演员问我关于剧本的问题我要答上来,这就是所谓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基础。”

刘江表示,自己理解的现实主义要反映当下生活,反映时代,反映真实的人性。有很多玄幻剧也有很多真实的人性,拥有现实的折射,所以有时很难分辨。他认为,其实有些问题只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殷桃表示,从演员的角度来说,伪现实主义题材有时是演员心态问题。在表演时,演员要把自己藏在角色之后,但有些演员会打着角色的旗号彰显自己的特质。如果自身和角色相契合还可以,差异大了就会出现很大问题。

王雷认为,伪现实主义就是故事根源的问题,出发点的问题。现实主义要表达悲悯情怀,这样才能打动观众,而演员首先要打动观众才能传达故事内涵。对演员来说,现实主义越具体越好,因为这样可以表达得更加丰富。

关于“一窝蜂”参会嘉宾对国内目前出现的现实主义题材大爆发的情况表示了担忧。沈严认为,近几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大爆发是很可怕的情况。2015年《中国式关系》播出时,“鲜肉”当道。《中国式关系》播出后,大量婆媳剧出现。“我们不应该一窝蜂地去创作某个题材,而是应该想想现实主义题材应该怎么去做了。”

李潇表示,《我的前半生》的故事在当年很难卖,但现在出现了很多同类剧。创作者现在应该思考一下,在故事之外,在拍摄手法、视听语言上可不可以进行更多创新?在表现手法上是否能够更加多样化一些?

刘江认为,为了降低作品风险追逐热度是商业规律。“跟风是本能,但不能倡导跟风。我们需要约束跟风,就像道德约束一样,让创作者耻于跟风。”

作为演员,王雷直言,演员不怕一窝蜂。《中国式关系》哪怕有一百部,但最好的只有一部。演员更多考虑的不是跟不跟风的问题,不是去考虑今年适合拍什么题材的作品,而是去挑战更多样的角色,塑造人物。

何晴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的未来发展关注点则偏重于内容本身。她提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批判现实的内容是不是太少?“现实主义作品里如果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识,或者显示出知识分子忧患心情,就会显得更有价值。”作为创作者不能只是呈现,也可以带有审视意味的批判,这样的现实主义才是最丰富的。

殷桃则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让演员沉淀的时间。不管技术、理念如何先进,艺术创作要遵循基本规律。演员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才能积淀、积累,尤其是像现实主义题材这类后期制作较少的作品。“前期是创作导演拍、演员演,编剧要写剧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大家是要数量还是要质量?所以在这方面我反而希望是往‘回’走。”

何晴

殷桃未来爆款的“面相”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未来是否会出现爆款,爆款的方向在哪里,与会嘉宾的答案非常一致。何晴表示,作为编剧不会考虑爆款这件事。一部作品首先要能够触动和感动自己,才会进行创作,写出来才能感动观众,所有爆款都具有的特质就是真诚,创作者的真诚带来观众的共鸣,作品才能成为爆款。

何晴认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一方面要紧跟时代,与时代共融,编剧将自己感受到的新鲜内涵体现在创作中;另一方面要保持古典主义的初心。不管是几千年的文明,人心的真善美,还是对于爱的追求,不断努力的进步,这些是永恒的内容,创作也要紧紧抓住这些,才能成为精神上的引领。

李潇则坦言,爆款现在不太可能出现在大IP、大演员阵容和大平台上,反而会出现在冷门题材、低投入作品中。爆款可遇不可求,而且作品成为了爆款压力会更大。未来创作方向上,李潇透露,自己会和新认识的朋友聊人生经历,给其中最有特色的人写一个自传,加入戏剧化的冲突,但基调依然根据这个人的生平进行。“这是我个人接下来的创作方向。这个人不是大人物,不是明星,不是有名的人,他就是我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但是他的经历、他的气质、他的思想在某个方面会吸引我,这就是我自己的创作。”

沈严表示,未来成功的剧集可能会有两种:一是有想象力的剧。“现在很多现实题材缺乏想象力,现实主义题材中的想象力可以在人物、故事和逻辑等方面呈现。”二是内容、人物都特别扎实的剧。“比如我们写展览馆的领导层、中层,还有看门的工作人员,进入他们的职业生活,包括个人生活,把这些研究得非常透,给观众一个特别鲜活的世界,这种戏有可能成功。”

刘江认为,爆款没有规律可循。艺术创作要摆脱爆款的束缚,因为这不是创作者应该考虑的,爆款产品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王雷则认为,爆款的功利性太强,应该把“艺术”二字看高一点,“名利”二字看低一些。爆款在观众心里,作为演员要演到他们心里,字说到心里去。

王雷面对网剧的两种不同观点

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与会嘉宾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将来是否会投身到网剧创作上,剧集创作者和表演者产生了较大分歧。

沈严希望能够尽快投身其中。网剧最吸引他的是剧集数量能够控制在每季12集左右,这样的创作模式首先给编剧和导演松绑,为主创的创作提出了精品化要求,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尝试更多创作手法,有更多时间去琢磨和学习一些东西。

何晴表示,电视剧最好看的时间是十几二十年前20集一部的时候。编剧、导演等主创把内容做得非常精细,也非常好看,现在剧集越来越长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相对而言,网剧比较短,而且题材比台播剧更宽广。

李潇则表示,网络平台最吸引自己的反而是网剧能够做“长”。因为播出平台的限制,国内台播剧很难出现如美剧《六人行》等可以伴随一代人成长的长寿剧集,但网络平台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在内容上,每集反而可以做到短小精悍,不停换剧情发动点,并且可以在五六集甚至每集之后,更换另一个新的发动点。

刘江认为,网络平台对自身数据真实性的重视程度提升,有利于平台未来的发展。他表示,现在多家网络平台开始关注刷数据的情况,并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屏蔽,打造真实可信的网络播放数据。数据的真实有利于广告业主的精准投放,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网络剧。

但两位还没有真正涉足过网剧拍摄的演员代表,都表示了自己对网剧未来发展的不同看法。殷桃直言自己家连Wi-Fi都没有,自己喜欢的观剧方式是看碟片和电视。而“会充会员”的王雷说,自己比较看重观看电视剧时的家庭氛围,虽然会通过网络平台观摩学习一些网剧的操作,但还没有看到一部网剧真正超过了经典电视剧的水平。

刘江

 

美剧《继承》: 豪门夺产背后的晦暗人性

《侏罗纪世界2》: 恐龙当道 人类让行

《动物世界》: 英雄“小丑”玩转“终极游戏”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

一甲子,再起航

致敬历史 礼赞华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