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制文萃报

喜洲老舍笔下的白族居民

“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地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

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这个体面的市镇,就是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里盛赞的,被他称为“是个奇迹”的云南喜洲镇。

源于茶马古道的兴盛史

悠久的历史是喜洲民居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1300年前的唐朝开始,当时尚被称为“大厘”的喜洲就是一座繁华的市镇,雄踞一方的南诏就曾经定都于此,当年的鼎盛可想而知。如今的“大理”之名,正是从“大厘”演变而来。

不过,喜洲的兴盛,却是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清末,大理地区人口剧增,人们生计艰难,喜洲人便从此走上了茶马古道。这批曾经在茶马古道上举重若轻的喜洲人被称为“喜洲帮”,他们同腾冲帮、鹤庆帮一起,被称为“滇西三商帮”,名扬茶马古道。到了民国后期,喜洲镇已经大多是商人,其中不乏豪商巨贾,有“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之说。

因为喜洲本身就是白族聚居地,所以这里的民居便都白族民居,而这些商人又都走南闯北,所以民居中又透露出些许的海外风情,这些,就共同组成了喜洲独特的民居建筑群。

清末赵家院、1920年建的严家院、1948年建的杨家院和董家院等都是民居中的杰作,这些民居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在那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之中,在那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中,我们感受到了绚丽多姿的艺术感,也感受到了喜洲人对家乡的热爱。

四大家族宅院之首———严家大院

镇上四方街旁被辟为民俗文化景观的严家大院,是白族民居的代表,也是必不可错过的民居。作为曾经“严董杨尹”四大家族之一的严家,其辉煌历史要追溯至为严家兴业开帮的严子珍,以及他的“永昌祥”商号。这个以茶起家的商号涉猎颇广,生丝、布匹、药材等几乎无所不包,但是茶终究是经营的中心。抛去那些复杂的经商经历不说,仅仅提起由严子珍发明的沱茶,以及其长子严燮成发明的砖茶,就可以知道当时严家的茶业经营得有多好。正是如此雄厚的资产,让严家大院看起来气势恢宏。这套一进数院的“六合同春”式深宅大院,有着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飞舞着秀丽字画的照壁,以及别具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庭院中摇曳的花木为大院平添一分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严家当年的商业帝国风采尽在宅院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地白族人的闲适生活

镇南的大青树下的农村白族集贸市场,是感受喜洲白族人日常生活的绝佳去处。熙来攘往的人们打着白语做买卖。赶集的人以当地白族妇女居多,她们穿着蓝色白族服装,头戴绣着小白花的蓝底头巾,背着背箩,或提个竹篮,脸上带着风吹日晒劳作的痕迹。这些白族妇女大多是从海边赶来卖鱼的,那鱼刚刚出海,活蹦乱跳的,很受买主的欢迎。至于新鲜小菜、乳扇、荞干、喜洲特产小吃破酥粑粑等则是集市上的熟客。

喜洲镇那条横贯南北的主街是人们生活交易的主要场所,一家家临街作坊铺子鳞次栉比,共同谱写了一首小镇特有的民间音乐。

喜洲人童年的味道———喜洲破酥粑粑与喜洲鱼

喜洲破酥粑粑是喜洲著名的风味小吃,色香味俱佳。这道藏在每个大理人记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美食,是用麦面做成,有甜、咸两种口味,味道非常不错。破酥粑粑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将面和好做成圆饼,抹上香油之后,把圆饼放入上下都有炭火的平底锅中慢慢烘烤,烤香直至烤酥,取出来后切成六块,就变成了“破”酥粑粑。

毗邻洱海的喜洲,自然不缺少鱼,鱼鹰打捞上来的鱼别有风味。当地白族煮的喜洲鱼,味道格外鲜美,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悠久的茶马古道的兴盛史,翰墨飘香的白族民居,美味无比的粑粑和鱼,共同组成了喜洲的味道。

□乐途旅游

 

网络贩毒活动藏匿于小山村

长沙破获网上贩卖枪支配件案

“活着就要为梦想努力”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品德加分项”

人民法院公告2018年6月23日(一)

美国“退群”背后没那么简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