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尊重信任孩子,培养自尊自信性格

作者:文/董兰兰
摘要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梦想天堂。这里到处能看到纯真可爱的笑脸,能听到天真无邪的笑声。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听到孩子说“老师,这个我不会,怎么办”“老师,这个我没做过,我不想做”。当然,也有孩子欲言又止,无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看着孩子无助、畏难的表情,我对他们说:“别担心,孩子,你一定可以做到。”所以,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工作的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并鼓励年龄较大的孩子帮助年幼的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感觉到自己被信任。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自信,会积极参与活动,不再畏难、害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对应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可见,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谈谈培养幼儿自尊自信性格的重要性、幼儿不自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培养幼儿自尊自信性格的重要性

自尊自信,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个体肯定自我、认可自我的表现。苏格拉底曾说:“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每个人只有先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先相信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马克思也说过:“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可以说,自尊是立身之本,引导人们积极面对每一天。自信是精神激励,激发个体自信心,对其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拥有坚定的自尊心,一个人才可能在生活中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拥有强大的自信心,一个人才会在挑战中获得充沛的正能量和不竭的动力。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以坚强的自信为先导的。自信心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种种困难的巨大力量。总之,自尊、自信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越是早期越容易发生变数。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人五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五岁以前就已绽蕾。”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可忽视。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如同陶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陶器的黏土,给予他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良好的幼儿教育是培养儿童自信心的第一块基石。幼儿的自信像是一棵稚嫩的小苗,需要精心的呵护与培养。如何让孩子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并逐步树立自信心,仅靠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抚慰。孩子们拥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承受成长中面临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克服困难,让自己在解决各种问题中快速成长。因此,关注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面对幼儿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有目的的引导,促使其实现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

幼儿不自信的主要原因

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他们自我表达的需求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初步形成自信心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有的幼儿出现了缺乏自信的现象,如未经努力就放弃尝试,使自己丧失了宝贵的成功机会;有的幼儿变得胆怯、羞涩、孤僻、多疑,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造成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培养。很多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自尊自信的培养,不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而是更重视对孩子文化课和知识点的培养。当然,他们也缺乏培训孩子心理健康的能力。

2.过度保护。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替孩子包办很多事情,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同时,孩子依赖性增强,缺乏了锻炼的机会,当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时就会因为掌握的技巧太少而缺乏自信。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更愿意孩子坐在教室里,减少孩子的大动作活动。这也减少了孩子探知周围事物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自信。

3.过多批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常常喜欢将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一味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因难以达到大人的要求,渐渐地养成了遇事畏惧、退缩的习惯,缺乏自信。

4.缺乏交流。教师和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也很少对孩子进行意志、性格方面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碌而放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没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导致孩子生活散漫、缺乏自制能力和上进心,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健康发展。

5.氛围不好。有的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经常争吵;有的教师把工作压力和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教室里来,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缺乏安全感,心理发展不健全,压抑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

6.先天不足。个别孩子天生内向、胆小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不敢主动参与活动,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个别外表有缺陷的孩子会常常处于极度自卑之中,大大地减弱了自信心,甚至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培养幼儿自尊自信性格的对策

1.提高自身水平。教师、家长要提高培养幼儿自尊自信性格工作的认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教师和家长只有自身的认识上去了,才能真正重视孩子的内心;只有自身教育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去正确引导孩子。首先,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文化知识培养,轻健康人格培养”的教育思路。其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并让每一个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能明确意识到该问题;最后,要家校协同,提供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心理背景。最后,学校应重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卫生及健康,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关心教师心理卫生是绝不容忽视的。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教师心理适应困难者的比例较之一般人群高。学校应为教师排扰解难,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只有教师心情愉悦,才有好心情对待他们的工作对象———学生。

此外,学校要创造条件,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水平。通过家长的正确引导,让孩子获得在学校统一规范中可能难于实现的那部分自尊与自信。现在,有的学校开设了家长学校,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向家长宣讲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学校则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文章,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总之,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会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信任、鼓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大人往往低估孩子的能力,经常对孩子说“你还小,这事情等你长大了再做”。家长的这种不信任无形地给孩子设置了障碍,抹杀了孩子对新事物进行探索的自觉性。我们应该加大对幼儿尝试新事物的包容度,哪怕他的尝试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毕竟失败的尝试也是一种成长。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当孩子想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应该鼓励他,让他自己试试看;当孩子有成果时,应该适当地表扬他,说一句“你真棒”。这样,孩子也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的行为,让自信心逐步得到增强。比如做早操时,老师对孩子们说:“昨天大家做早操做得很好,得到了园长妈妈的表扬,希望大家早操越做越好。”于是,孩子们就会很自觉地排好队形,更认真地做早操。反之,如果大人在孩子尝试新事物过程中经常说“你不行,你怎么这么笨”“算了,还是不要做了”,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产生自卑畏难的情绪,无法建立足够的自信心。总之,大人要对孩子多点儿正面引导和鼓励,少点儿负面打击,让孩子建立自信,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比如某幼儿园的一节美术课上,老师举起一幅画面上只有一些规则的横竖线条的画,微笑地向大家介绍:“这幅画中总共用了24种颜色,是我们班画画作品中使用颜色最多的。大家为他鼓掌。”在一般人眼里,这幅画似乎一无是处。然而,教师却从中发现了孩子的亮点。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健康发展中发挥潜能。教师就是播种者,要把鼓励种进学生心里,开出希望、自信之花。

3.避免恶意证明孩子失败。我经常听到大人对孩子说:“看到了吧,说你不行,你还不听,现在没话说了吧!”这就像项目论证,直接证明孩子不行。这比直接说“你不行”还要严重,会让孩子从心底感到大人对自己的失望,错误地认为自己确实不行,因为“事实”就摆在面前。大人应该包容孩子犯错。有些事情,本来孩子就是第一次做,做不好是正常的。这时,大人可以自降身价,编一些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比如,孩子第一次拍皮球拍得不好时,你可以说:“宝贝,不要泄气。老师小时候也不会拍球,通过多练习,后来就拍得很好了。”这样,就能引导孩子树立信心,摒弃胆小畏难的情绪。再如,幼儿园里都有种植园地,每班都种了蔬菜。一次,在饭后的散步活动中,老师出了一个关于蔬菜的谜语让孩子们猜。起初,很多孩子都没有说出正确答案。后来,在老师的一遍遍说明下,终于有一个小朋友说出了谜底。在整个猜谜活动中,老师并没有在孩子猜错的情况下否定他们,而是鼓励孩子们多动脑、多发言,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的空间。

4.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孩子学习一门技术或完成一项活动,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缺乏耐心,半途而废。这就需要老师保持足够的耐心,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表扬或一个微笑,都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成功的体验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法宝。老师的每一次小激励,都是孩子树立自信心的强心剂。另外,老师要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水平,以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如对自信心较差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机会,用爱心照亮孩子的心灵。根据其能力安排一些工作,在孩子完成后给予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胆量。

5.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大人会很习惯地替孩子做出一些决定,并说:“我们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可孩子不会领这个情,在他们心里只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什么事情都是大人说了算。久而久之,孩子会不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自己动脑子,因为他会想大人反正不会听我的。因此,老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就算他做的决定是错误的,他也会愿意为自己做的决定承担后果。这在心理健康培养上还是有正面影响的。大人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孩子的路还是孩子自己走。所以,越早让孩子自己做主,越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信的性格。比如,老师在选择午饭后的游戏项目时,可以认真听取全班小朋友的意见,根据意见票数决定游戏项目设置。这样,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也会更加喜欢玩自己选择的游戏。

6.搭建展示平台,展现孩子魅力。一个人的优点是需要挖掘和发扬光大的。孩子在逐渐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信心。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会多角度地搭建展示平台,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魅力。在展示过程中,孩子除了看到自身的优点,还能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比如,在班级公告栏里展示“每日一星”,具体内容由孩子和家长一起完成,包括孩子的生活照、自己的优点和特长等。在内容的梳理过程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发现孩子自身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另外,还有讲故事、唱歌、拍球、跑步等文体比赛,让孩子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展现自我,释放自我,提高自信心。(董兰兰,女,浙江杭州人,幼教一级。)

 

李锦莲无罪,不是一个人的清白

死刑犯寻亲:被拐30年后的“等着我”

巴以冲突:耶路撒冷的笑与泪

盗版者 VS 护书人

抱团取法: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绝地求生

厂房买卖“罗生门”:同一合同三个版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