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你的“亲近”伤害了谁

作者:解读人: 方舟(心理学博士,北京格荣斯新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当两只刺猬为了表达亲昵彼此靠近时,会发生什么?如果它们完全忽略了各自的“锋芒”,完全不关注对方是否被刺痛,那么,它们就有可能因为亲近而造成彼此伤痕累累。

由于血缘、姻缘、情缘等关系,或者学习、工作等原因,人与人在同一屋檐下相处,很多人会在人际互动中受伤。就像彼此亲昵的刺猬那样,越亲近的关系伤得越深。

人际互动中的相互伤害有很多种可能,今天讨论其中一种类型。

我们身边的A和B

你熟悉下面这些互动吗?你觉得自己更类似A还是B?

互动1:A和B是夫妻关系。A对B的一切都很操心,不论是与同事交往,还是穿衣服、睡觉姿势、吃饭顺序。B知道A对自己好,尽管心里很烦,但还是默默地接受了。只有一件事让B很难接受。B有几个经常小聚的好友,每次B要和好友们小聚,A肯定反对。A的理由是:聚会不过就是吃饭喝酒,既花钱又伤身体,古语说“酒肉朋友不可交”。没办法,B就时常编个理由偷偷地去和朋友们小聚。不小心被A发现了,A就不断地给B打电话催促其回家,直到下最后通牒:“再不回来,我就跳楼!”此后,A会连续几天对B进行冷战和热战夹击。有时B也哄哄A,但次数多了,B也懒得多说,反正A就是闹几天。

互动2:A和B是亲子关系。下面是A和B的两组对话———

第一组:B在看电视。

A:吃橘子吗?

B:不吃。

A:我已经给你剥好皮了,多吃水果对身体好,你需要补充维生素,吃一个吧。

B:不吃。

A:就吃一个。

B:那吃半个吧。

A:你知道我多不容易,累了一天,回家路上还惦记着去给你买水果。这些橘子都是我一个一个为你挑的,我自己都舍不得吃。不管多贵,就是要专门为你买回来。你不吃,我就白费这么多辛苦了。乖,吃了,你是我最爱的好宝贝!

B:好吧。

第二组:B在扫地,A右手拿着扫帚,左手拿簸箕跟在B身旁。

A:柜子下面、桌子下面也要扫。

B:(沉默)

A:能不能动作快一点儿?就这么一个房间你要扫到明天去啊?

B:(沉默)

A:快,听话,把地扫干净了,就可以看电视了。

B:(沉默)

互动3:A和B是同事关系。大家一起商量工作怎么开展,A谈了想法。B说:“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A立刻皱起眉头,提高音量,用自己的声音压过B,大声地再重复一遍自己的想法,问B:“听懂了吗?”B不再说话。不论B多认真、多用心,A都能从B完成的工作中找出问题,并对B不厌其烦地批评、教导。A认为:发现问题不指出来,是对工作和B极大的不负责任。B则感觉:不论怎么努力都要被A批评,心里委屈,觉得和A在一起工作没意思。

心理师眼中的A和B

眼中的A:是有想法、责任心强的人,凡事爱憎分明,态度明确、坚决,脾气大,着急了容易情绪化。他们往往都有以下这些习惯:

第一,擅长发现人和事的问题,“不吐”会有明显的“不快”情绪。在A心目中,不断指出B的各类错误才是对B真的好。

第二,非常愿意替B考虑问题,如告诉B穿高跟鞋好看,或者这个场合一定要穿衬衫。这些观点都是发自内心地为B好,而且A坚信B会因此变得更好。

第三,不喜欢B与其他人交往,不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同学、同事聚会,反对B参加各种聚会。

第四,会采用很多方法让B按照正确的、同时也是自己的意愿行动,如用语言给B下达指令,用情绪给B施加压力,或者告诉B自己的付出,用情感让B产生内疚。

第五,对B非常关心,愿意了解B的一切,特别是B与他人的互动。

眼中的B:与A相处了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B会出现以下这些行为:

第一,对A的态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对A言听计从,凡事都愿意与A商量,听从A的建议和安排;另一种可能是变得沉默,不论A怎么说,都仿佛没有听到,不反驳也不回应,只是我行我素。

第二,时常自我怀疑,特别是做决定时会犹豫、迟疑、摇摆,做出决定后会后悔,认为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

第三,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和亲戚们的来往也很少。

第四,与A相处中,会因为A的一句话而非常生气,有时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没必要,就是感觉不舒心、没意思。

心理学视角解读

A和B之所以能近距离相处,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情感或共同事务的连接。在彼此的互动中,A更主动,B相对被动。他们之间是有幸福和快乐的,只是时常会被不快乐、坏情绪充斥,很难有长久的温暖、美好。

1.A和B需要思考哪些问题?

想用一个比较滑稽的比喻形容A和B的关系:A好像是“女性裹小脚”年代里那些强迫女孩子裹脚的人,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必须抑制女孩子的双脚发育;而B好像那些裹脚的女孩子。

相对于自由和接纳,控制和束缚总是饱含痛楚的。裹小脚对女孩子的身和心都是一种摧残。所以,当A对B施加的影响过于强烈时,有学者会使用“隐形暴力”“披着羊皮的狼”形容控制感极强的A。当然,这样的说法有些极端,童话故事里的狼披上羊皮是为了混迹羊群中,每天都可以不断地吃羊肉。客观地说,A的初衷并不是伤害B,A很在乎B,希望B好;但A有意无意间忽略了B的感受,非常自我地、一味地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做事,甚至A从来没有以观察者的角度研究过自己与B。

值得A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在彼此的互动中,B的感受是怎样的以及B的这些感受与自己有哪些关系?感受指的不是对与错,而是幸福、美好、快乐或者痛苦、难过、愤怒。第二,自己怎么会如此强烈地被“控制感”驱动?

B在与A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适应A的方式以及相互平衡的方式。亲子、同事关系是无法选择的,而朋友关系、婚姻关系却是可以选择的。所以,与A是多年好友的B、选择A做自己另一半的B,不要忽略对自我的反思,需要认真想一个问题:人海茫茫中,自己怎么会被A吸引并长久地在一起?

还有一些B,慢慢变成了A,好比当被裹脚布摧残的女孩子长大成为女人,当她们完全适应了双脚的痛楚、完全认同了“三寸金莲”的审美观,会毫不犹豫地拿起裹脚布变成新的裹脚实施者。因此,这样的B同样需要认真想一个问题:自己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有哪些地方是和A的做法相似的?

2.为什么有些人对控制感的要求格外高,甚至变成了控制型的人?

比如,手里有一捧沙子,单纯地从感性角度看,越在乎沙子的人,越会下意识地使劲捧紧沙子。控制感特别强烈的人,往往内心的安全感不足。人类心灵的安全感无法来自现实世界,它是一种在婴幼儿心理发育阶段形成的心理习惯,婴幼儿时被爱、被满足的感觉越饱满,成年之后的安全感就越充分。安全感越匮乏,对自己在乎的人际互动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

3.A和B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可以形象地表达为:使劲勒紧裹脚布的母亲和被裹脚布勒紧的女孩子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在互动中,A和B的内心都是难过的,B摆脱控制的力量越强烈,A对未来失去的恐惧就会越强烈。于是,A很容易沉浸在焦虑、急躁情绪中。缓解这些情绪的方式就是更加用力地控制B。

B被动地被束缚、被要求,不论是被吹毛求疵式的批评,还是被“情感”绑着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B的内心都在积攒愤怒和委屈。

控制是把双刃剑,彼此越亲近,双方越受伤。

4.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A和B应该怎么改变?

第一,明确在一起的目的,达成共识。不论是什么原因,当“舌头”和“牙齿”发生互动时,要先明确“爱”和“在乎”的感觉,一定是彼此都能感觉到温暖、愉悦。A和B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婚姻关系、好友关系还是同事关系,都需要达成一个共识:让彼此在互动中感觉温暖、美好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建议A和B牢牢记住两个原则:其一,在一起是为了彼此相爱,彼此都感觉美好,而不是为了伤害。其二,爱是尊重和接纳。达成这些共识,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开端。在彼此感觉到不愉快的时候,可以立刻把这两句话拿出来提醒彼此。如果这两个原则无法达成共识,让彼此拥有美好的最好方式恐怕是远离甚至隔绝。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亲子关系中,A作为父母,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我观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

第二,保持情绪稳定。A在情绪不稳定时,内心的控制欲会急速滋长,从而会失控般地、不计后果地对B施加各类影响。相反,A的情绪越稳定、越理性,就越容易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对待B。同样,B的情绪越稳定,就越能保持清醒的态度。因此,理性思考、控制好各自的情绪是又一项基础而重要的任务。

第三,理性讨论,明确规则。A与B需要各自思考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和底线。首先,要明确规则,从而确保家庭、团队如国家一样,是有法度和秩序的。其次,明确各自的权利,特别是以下两项权利:一是有被尊重的权利,尊重不是用“您”做称谓的肤浅表示,而是认真地接纳、认可对方。所以,尊重是每次交流时批评的话不能超过三句。如果还有更多,忍住,下一次再说。并且,每次批评都要在表扬和认可之后再说。二是有讨论问题和说“不”的权利。明确讨论哪些事由自己做决定,不希望对方参与,哪些事大家共同讨论决定,明确讨论的形式。比如:以会议的方式进行,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谁是当事人谁决定;是否参加聚会的问题,是谁的聚会,就把决定权交给谁;穿什么衣服的问题,谁穿衣服,就把决定权交给谁。

讨论的过程类似明确彼此相处的界限,制定互动规则。规则讨论确定后,要书写成文,双方均认可后签字生效。这样的仪式行为是规避在不理性时彼此发生冲突。

 

李锦莲无罪,不是一个人的清白

死刑犯寻亲:被拐30年后的“等着我”

巴以冲突:耶路撒冷的笑与泪

盗版者 VS 护书人

抱团取法: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绝地求生

厂房买卖“罗生门”:同一合同三个版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