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文涛 现任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柳林监狱一监区狱侦干警、 心理咨询员,从警9年来曾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国庆安保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拆“弹”行动刻不容缓
柳林监狱一监区主要负责清河分局各监狱生病服刑人员的临时关押和改造任务。
2017年6月,一监区新接收的五名生病服刑人员中的张某被分配到我所管理的班组。张某薄薄的档案里有重如千钧的记录,从身体到心理,“情况糟透了”:张某,男,现年48岁,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因立功表现有过减刑,目前余刑2年10个月。张某身体状况极差,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其双下肢及颜面水肿7年余,并发高血压,身体多处器官出现衰竭,心脏状况也不大理想。同时,司法鉴定显示张某为“焦虑状态”,患有轻度精神分裂。
随着更深一步的接触,关于张某的一张更加清晰的肖像呈现在我面前:自信心严重匮乏,初中没毕业,自述自己学历低,什么都做不好;上班时总被领导批评,挣的工资也不够花,对前途极度悲观失望。
身体的病变,精神上的问题,成为压在张某身上沉甸甸的大山。
张某自入监以来,和同监舍其他服刑人员关系紧张。他认为所有人都在针对他。他明知自己身体不好,抵抗力差,说话办事还一点儿也不顾忌。一次,一名服刑人员开窗透气时,张某与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要不是民警处理及时,很可能两人就动手打起来了。
张某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监区安全稳定的一颗“定时炸弹”。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我深入分析其种种行为特征背后的思想根源后,最终确立“外治顽疾,内树信心”的转化方法。
我深知,要想让张某配合工作,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尽管转化任务很紧,但我反复告诫自己,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弄巧成拙。平时,无论张某是否配合,我坚持每天同他聊天,潜移默化间打消他的警惕心理,让他逐渐适应我的存在。
2017年7月的一天,值完头天夜班,我按照惯例外出休息。临近夜间11点时,我突然接到监区的电话,告知我张某住院了。原来,因为天热,张某白天喝水过多,水分无法通过尿液排出,汗腺代谢也满足不了需要,最终出现全身水肿症状,不得不借助医疗手段解决。
了解情况后,我从备勤宿舍紧急赶往监狱内,找到了正在接受治疗的张某。见到我,张某吃惊地问:“黄队,你今天不是休息吗,这么晚怎么进来了?”我告诉他:“不放心你,进来看看。”
接下来整整四个小时,我一直陪在他的床前,为其忙前忙后。由最开始的沉默,到最后打开话匣子,不知不觉间,张某和我交流了很多。和以前不同,这一次,他由沉默者变成了倾诉者。
引导他从“死囚实验”中顿悟
应该说,这次张某生病事件是一个转折点,他对我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我们再见面时至少他能主动打声招呼、给个微笑了。我认为,转化工作更进一步的时机已到。
在一次例行谈话中,我试探着和张某聊一些关于病情治疗、未来规划的话题。沉默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张某苦涩地告诉我:“我现在病情已经这样了,治不好了,还谈什么未来。”
我没有徒劳地安慰他病一定能治好,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说:“国外有一名医学博士曾经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实验大概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当时,实验者以一名死囚作为研究对象。实验过程中,死囚被捆在床上,并蒙住双眼。实验的科学家用锐物在死囚手腕上划了一下,同时打开边上一个类似自来水管的装置,模拟血液滴在地板上的声音,使死囚相信自己正处于失血状态。当然,死囚其实根本没有受伤,也没有流血。”张某急切地问:“然后呢?”“然后?然后,这个死囚就真的死了!”我说。“啊?”张某显得很吃惊,“不是没受伤吗?”我说:“是没受伤,但是死囚潜意识下认为自己受了致命伤害,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见张某若有所思,我开玩笑似的对他说:“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和自己有点儿像?”张某有些尴尬:“不一样,我怎么也不至于把自己吓死吧?”我收敛了笑容,认真地对张某说:“那是因为你面临的环境没有那么极端。你自己琢磨琢磨,是不是总有‘反正这样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去’这样的念头?”张某沉默了。我趁热打铁说:“我也不骗你,你的病治起来是很麻烦,但监狱也好,监区也好,一直在积极为你申请最好的治疗方法。这些终究是外力,如果你自己先放弃了,神仙也救不了你!”我又缓和了一下语气,说:“以后怎么办,好好想一想吧。上次你也和我聊过,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一个大老爷们儿,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家人想想。你说是不是?”
训练方案让其重塑自信心
这次谈话之后,连着两天,张某显得格外沉默。我知道,张某应该正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
第三天,张某入监以来第一次主动找到了我:“黄队,你上次说的话我也仔细想过了,以前确实做得不应该。但你也知道,我以前真是干什么都不成。不怕你笑话,以后即便能出去,又能干点儿什么?”我当即告诉张某:“只要走正道,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干不成的!你如果信我,接下来听我的!”张某重重地点了点头。
为使张某真正树立自信,我精心设计了一整套训练方案并获得良好效果:第一,以班组建设为契机,我鼓励张某积极参加“循环介绍”“应答自如”“看到自己”等团体活动。他最初磕磕绊绊,逐渐流畅自如。第二,我要求张某主动与同监舍服刑人员打招呼。一开始他扭捏不安,后来与他人建立了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我要求张某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整天躺在床上养病呻吟。此后,他能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参加各种班组活动了。第四,我要求张某关心家人,让他每月至少给家里写一封家书。
短短一个月时间,我欣喜地看到,张某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升,连面色都好了很多。
如今,张某已经顺利融入改造生活,能积极参加活动,主动配合治疗。一次,我见到他,他主动向我打招呼。我笑着调侃道:“可以啊,脸色挺红润,精神很好嘛!”张某回应:“再过两年多我就要出狱了,现在好好养身体,等回了家,干点儿正事,好好向母亲尽孝。”
经验分享
比起身体上病痛的折磨,心理上的打击往往更容易令人陷入绝望。作为监狱警察,在与服刑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仅关注表象是不够的。更进一步的方法是做好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唯有真正走入服刑人员的内心,关注服刑人员所思所想,教育改造工作才算得上有的放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拯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