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遗迹和传统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总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构成的显性物质要素和隐性非物质要素,以及各景观要素的价值与作用。旨在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构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与再生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要素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4-0139-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8-29
修回日期:2017-04-10
基金项目: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城市记忆导向的非文保区历史地段有机更新城市设计方法”(编号UDC2017020412)资助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is the "living fossil" of mankind's civilization,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urban landscape, and also an important space carrier of historical remains and traditional life. In this paper, by taking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field researches and literature summaries, it concludes the dominant material element and hidden material element that constitut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from the macro view, intermediate perspective and the micro view. It is aimed to let reader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us providing a clearer idea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landscap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landscape; element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作为记载城市记忆的“文物”、浓缩城市发展的“标本”、体现城市特色的“名片”,历史文化街区凭借其具有的传统特性、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氛围,成为每个城市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因此认识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城市格局再现和文脉延续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日本社会学家内田芳明曾指出:“如果可能的话,人们希望在建造城市这一冰冷之物时,风景能作为一种旋律成为城市的景致,营造出与风景共存的城市。”由此可见景观在城市建造中的重要性。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既要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反映历史文化,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1]。同样,景观这一综合体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总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构成的显性物质要素和隐性非物质要素。旨在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构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与再生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1 显性(物质)要素
1.1 宏观显性要素
在宏观层面,自然环境和城市格局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2个最主要的显性要素,它们是街区形态形成和生长的源动力。
江南水乡水网密布,以水为街因河成市,河道不只是水上交通运输的要道,还控制着街区的生长。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滨水环境景观的典型案例。在平江街区0.7km2
核心区的范围内蜿蜒了3.5km的河道,其中包括一条南北走向的河道(平江河)和6条东西走向的河道。河道构成了整个街区的空间骨架,道路皆平行或垂直于它,从而形成了水网叠合路网的双棋盘格局。街巷、院落、建筑与水体灵活组合产生紧密的互动关系和多样的街区景观。此外,滨水环境也提供了居民日常生活中聚集和交流的场所[2]。西南山地聚落地形复杂,地势的起伏坡度的变化对城镇街区形态有很大的影响。重庆沙坪坝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山地环境景观的典型案例。在平面上,由于地形限制,街巷格局横纵轴不明显,呈灵活自由的树状布局。主街磁正街和横街作为树干骨架,地形相对平缓,景观条件较好,将嘉陵江水运码头、宝轮寺和外围交通干道连为一体,承担交通组织、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其他巷道如树枝一般由主街生长而出,灵活适应地形,院落住宅穿插其间。在空间上,自然地形地貌与人工建成环境2组三维结构相互配合,体现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依存关系[3]。水体、码头、阶梯、建筑、山体高度不一、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街区风貌和视觉层次(图1)
相对于江南水乡和西南山地中的街区,位于北方平原中的历史街区布局则多受到城市格局的影响。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主街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长786m,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这种“蜈蚣街”式胡同肌理和“八亩院”式院落结构[4],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体现。再如平遥南大街历史街区,作为古城中轴线与其他主街“干”字形相连,强调了规则对称的城市空间布局(表1)。
1.2 中观显性要素
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构成的中观显性要素,也是空间营造的主角。它们如同骨架和肌肉,将街区的物质实体与文化生活捆绑在一起,最直观具体地展示街区景观特色并反映地域性特点。
例如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中的传统民居,在院落平面布局上,正座的中轴对称和跨院的灵活变化形成对比,是我国南方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串联布置的典型实例。在立面上,每个居住建筑单元相接的墙体公用一道封火山墙,山墙上边界多为福州特色的曲线马鞍型,形成优美的天际线。在空间组织上,室内空间、室外天井空间、敞厅连廊等灰空间起程转折,不仅演绎出闽南民居多样的空间性格,还起到了遮阳通风冬暖夏凉的作用[5](图2)。
重庆地处山地,地形破碎,建筑用地复杂,因此造就了随坡附崖的吊脚楼和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建筑组群[6]。洪崖洞历史街区便有着这样地域色彩浓厚的吊脚楼建筑景观。干栏式建筑构架简单轻盈依山就势,远远看去形无定式组织灵活。匠人们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把居住、商业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街区,给人带来奇妙有趣的景观体验。
对于北京历史街区而言,最为典型的建筑类型就是北京四合院。北京历史街区内的四合院民居,在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上是以“间”作为单元建筑的一个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元由“间”一字排开组成“幢”,由“幢”围合组 “院”,由“院”重复组成“进”,由“进”扩展为“路”,进而构建出的多院组合体展现了其不同的规模及规格性。院落平面格局中轴对称,南北为主轴,东西为次轴,布局规范严谨[7],尽显皇城沉稳大气的景观氛围。
传统街巷作为历史街区的骨架,将街区内外各要素在空间上联系成紧密整体,并发挥承担交通运输、组织市井生活等城市功能。同时,街巷空间在沿袭城市肌理,留存城市记忆,强化特色景观、彰显场所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安徽黄山的屯溪老街,就有着明显景观特色的街巷空间。街区以东西向800m长的屯溪老街为主轴,联结南北向马路支巷,在平面上形成典型的鱼骨状路网结构,将北侧小华山及南侧新安江连接起来,构成山、城、街、水浑然一体的景观格局。
根据宽度和走势,街区道路可划分为老街、马路、支巷3个层次。其共性是在立面上皆由两侧建筑围合而成,街巷范围空间清晰明了;其特性是由不同高度的建筑和道路形成了不同感受的街巷空间。根据芦原信义《街道的美学》中街道构成的高宽比理论: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会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均衡之感。在老街上,多数建筑为二层楼房,檐口高度约为7m,道路宽度5~7m,街道高宽比约为1:1,尺度亲切宜人、舒适均衡。在南北向的一、二、三马路上,建筑多为2~3层,檐口高度7~10m,道路宽度9~10m,街道高宽比为1.1~1.4,空间感受相对宽松开阔,有利于3条马路作为视线通廊将南侧的山水景观引入街区。在支巷上,建筑侧墙高度7~10m,而道路宽度只有1.5~2.0m,街道高宽比为1:5,这种围合感极强的空间尺度,与其他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带来引人入胜、曲径通幽的奇妙感受。
在底界面,赭石板铺装既凸显地方特色又生态环保。在侧界面,与主街相接的是商铺的正面开间,因此当白天店铺门板卸下开始营业后,主街空间会更加通透开场,氛围也会热闹起来。并且商铺正立面的斗拱、雀替、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也使主街的侧界面更加精致华美。由于徽派商铺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与支巷相连的往往是商铺的山墙或者住宅,因此支巷的侧界面往往形式朴素风格静谧。在顶界面,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和出檐构成了极具韵律感的天际线景观(图3)。
1.3 微观显性因素
在构成历史街区内部景观的显性要素中,除了由建筑与街巷搭建街区内部基本构架之外,一些牌坊、古井、古桥、古树等微观层面上的景观节点,不仅本身历史底蕴浓厚颇具观赏性,而且可以承载或引导人的活动,在完善街区功能结构突出街区景观特色等方面起到了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牌坊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是某个时代或地域思想观念的集中物化体现,不仅其自身形态具有观赏性,和环境结合后还会增加空间实用功能。例如徽州歙县古城区内的许国牌坊,乃是明万历年间为表彰许家为国尽忠而建。整座牌坊结构由2座三间四柱三楼牌坊和2座单间双柱三楼牌坊组合而成,全部采用青色巨石仿木构造,平面呈11.54m×6.77m的长方口形,高达11.4m,石刻技艺精湛通体锦纹,是歙县古城区独一无二的地标性景观构筑。将许国牌坊立于歙县古城东入口中和街与新南街的交汇处,配合大面积的广场铺装,也有着明显的标识和引导作用(图4)。
《史记·平准书注》中写道:“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 古井,不仅是一些历史街区独特的风貌象征,也是承载人们交流活动的景观节点。位于江西省乐平老城区的老北街,是一条保存完整的古商业街,其中的古井景观独具特色。北宋时期,老北街是烟花爆竹产销的主街区,因经常失火,又被称为“火龙街”。为蓄水防火,时任饶州知府的范仲淹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万家池”这口老北街第一井应运而生。此后白井、细井等十余口公井相继建成。最初,水井作为生活工具,间接影响着聚落格局。人们逐水而居,街区因井为市,空间聚合力大大加强。在现代社会,井池周边依旧可以欣赏到一幕幕市井生活景观,井边的方寸之地成为最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场所[8]。绍兴柯桥古镇的“三桥四水”历史街区有着典型的水乡聚落空间形态——河道纵横水街相连,台门星罗棋布小巷参差其间。东西流向的浙东运河和南北流向的柯水呈十字交叉,以一河两街的风貌将街区分成4片,并由3座石桥将其连成整体,因此古桥成为街区最具特点也是功能最复杂的景观节点。始建于宋代的单孔石拱大桥融光桥与永丰桥、新柯桥相鼎峙,水陆2个空间系统的人流在桥上聚散活动,小贩叫卖,居民谈天,游客留影,桥下偶尔有船只驶过,桥沿常年有葱萝缠绕。古桥不再只是便利交通的工具,更成为了历史街区中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景观节点[9]。
古树作为活的文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顽强的生命力传递着古老的信息,是历史街区景观构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充满闽南风情的厦门鼓浪屿历史街区约有古树180棵。由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海丝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鼓浪屿在早期从非洲、东南亚引种了枣椰、火焰树、圆叶蒲葵等植物,加之土生土长的古樟树、古榕树,呈现出一片植被茂密的海岛风光。郁郁葱葱的植被掩映西洋风格的建筑,人们在树下活动乘凉,古树使街区景观更加融合自然,充满生机。
图1 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丰富的景观层次(引自http://www.xiangshu.com/3101423.html)
图2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马鞍墙2 隐性(非物质)要素
2.1 宏观隐性要素
在街区景观形成的宏观隐性因素中,中国特有的风水学说乃是独树一帜的城市营造理念。风水又称堪舆,主要是指古人选择建筑或聚落地点时,对生态、气候、地貌等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并融合了哲学、美学、宗教等理论,是指引街区建设的重要因素[10]。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是中国古代依照风水选址建城的范本。古城主山蟠龙山联合其余脉,使古城依傍于山川形势之中,安卧于龙脉聚合之处。东边的梁山、七家山、大象山以及西边的西山,构成“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阆水从东南西逆时针绕城而过,形成“山环水抱、冲阴合阳”的吉祥意向。古城内街巷格局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四面展开,各街乡多遥对远山,图底关系明晰,组合形态有机,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建筑多集中于县城东南的“巽卦”方位,寓意聚气生财;以滕王阁和白塔为上、下水口,象征天门地户。此外,风水模式的封闭格局在战乱格局有着一定的防御功能。作为战国后期“楚师伐巴”中巴子国的根据地,古城以北的蟠龙山,东、南、西三面环绕的嘉陵江,以及城墙都大大增加了城市易守难攻的安全系数[11]图5)。
2.2 中观隐性要素
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被认为是由策略性和政治性生产而来,它也因此被打上了社会和意识形态的烙印[12]。因此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宗法等级制度等在中观层面上成为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隐性因素。
例如南宋临安城的御街,乃是为皇帝由皇宫前往景灵宫祭天祭祖而建。御街在断面形态上划分出御道、河道、走廊等不同功能的分道,以区分“天子”与“平民”的使用。最中央的御道专供皇室通行,道两侧为砖石铺成的河道,河中种植荷花,两岸栽植桃杏李等,把御道和外侧隔绝起来,河道外才是供黎民百姓行走的走廊。同时御街线性空间的业态也受到了社会形态的影响:南段离宫城最近,因此多有著名大商铺,为宫中官僚供给生活所需;中断最为繁华,市井融合,业态多元;北段接壤城外,多为运输仓储用地。现状整治更新后的南宋御街,设计者重新引水入街构造点线结合的水体景观,同时抽象还原了古御街因封建礼制而造就的街道景观,唤醒了场所的记忆[13](图6)。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观念也渗透和物化在了居住建筑中。例如四川宽窄巷子、北京胡同等诸多历史街区,四合院建筑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女眷居后、进深延展、内向封闭的布局正是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的体现。家国同构,建筑院落的尺度形态也会自下而上地影响到街区规划乃至更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中。
2.3 微观隐性要素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构成中,还有一类微观层面上的隐性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文化于无形,却实现了历史街区景观从物态到活态的展现。
例如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包含了21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多项遗存。有香粉油、淮扬菜、酱菜、糕点、茶叶制作等手工技艺;剪纸、灯彩等民间美术;评话、扬剧、清曲等民间曲艺等。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建筑空间之中,形成商铺、研习所、博物馆、曲艺馆等文化场所,在凸显街区文化特色,传承街区文化景观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4]。
此外,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的端午赛龙舟、百棕宴,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的元宵灯会,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春节庙会,这些当地百姓家喻户晓的民俗节庆活动也都是街区逢年过节颇具人气和体验感的靓丽景观。
图3 黄山屯溪老街传统街巷的多样空间3 历史街区景观要素的价值与作用
在构成历史街区景观的显性要素中,自然环境和城市格局为街区的形成与生长提供源动力。历史街区景观根植于城市之中,与城市的文脉发展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因此对街区景观要素的发掘,应从城市、自然等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来研究。街巷是历史街区中相对稳定的景观要素。它作为骨架构成了连接家庭单元与社区生活之间的空间与社会网络,使得街区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以及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场所精神。建筑是构成历史街区景观的基本实体单元和最主要物质要素。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不同的建筑技术、特色材料和空间结构;不同的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带来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和形态风格。因此建筑是自下而上反映街区甚至地区景观特色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古井、古桥、古树、牌坊等看似微小的景观节点,却也能集观赏性、功能性为一体,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激活街区生活。
在构成历史街区景观的隐性要素中,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对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原生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观综合具体环境在城市营造方面的理论实践。街区内外大到山水,小至塔楼,各居其位遥相呼应。风水学的存在,使得许多看似散落的景观要素有了宏观上的统筹与存在的深层逻辑。此外,通过儒家伦理思想的普遍化,以家族关系为基本纽带,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网络,以及等级鲜明的社会生活秩序。这种伦理道德观绵延千年,贯穿于并体现在城市、街巷、建筑的营建之中。最终,在多种显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与街区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更重要的还有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街区文化之灵魂,是街区人文景观的活态体现。
综上所述,历史街区景观缘起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城市格局之中,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风水学说、社会组织结构与宗法等级制度影响,最终体现在物质性的街巷、建筑、节点以及非物质性的文化生活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景观要素虽然属于不同的属性和层级,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但却是相辅相成、相互递进的,切不可孤立对某一项要素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忽略其他要素。希望历史文化街区各个景观构成要素的厘清,能对街区景观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非物质层面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起到推动作用。
图4 歙县许国牌坊图
5 阆中古城风水示意
图6 南宋御街引水入街(引自http://www.wabuw.com/jd/8540)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参考文献:[1]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9):19-23.
[2]张天慈.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历史街区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李和平,严爱琼.论山地传统聚居环境的特色与保护:以重庆磁器口传统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0(8):55-58.
[4]张雪,戴林琳.城市中轴线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街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2(2):75-78.
[5]张鹰.论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街区及建筑的地域特色[J].福建建筑,2001(4):3-5.
[6]段玲芬.基于文脉的商业步行街空间形态设计:以重庆洪崖洞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07.
[7]赵雯.探讨北京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方法:基于南锣鼓巷的实地调查和巴黎相关案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8]王炎松,左宜.“千年古井,千年古街”:述乐平老北街市井文化与城市格局[J].华中建筑,2008(10):215218.
[9]林玉娟.旅游业环境中建筑历史遗存的适应性更新[D].北京:清华大学, 2004.
[10]方尉元.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11]李小波,文绍琼.四川阆中风水意象解构及其规划意义[J].规划师,2005(8):84-87.
[12]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勒斐伏尔城市思想述评[J].城市规划,2006(6):81-83.
[13]李利军.南宋临安城景观布局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陈星,杨豪中.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研究[J].工业建筑,2016,46(3):38-45.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孙津
1991年生/女/天津人/天津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 100083)
钱云
1979年生/男/江苏太仓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更新,城市风景环境设计(北京 100083)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