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纳一直被神秘唯美的东方景致所吸引,他尤其钟爱中国的黄山,2007至2017年的十年间,他曾先后四次去往黄山拍摄,云雾缭绕的黄山在他的黑白镜头下透露着水墨画一般的意境,神秘而富有诗意。今年3月,他在泰吉轩举办了个展“墨意空山”,带来了他2017年在黄山拍摄的新作。
Q&A你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黄山拍摄的,为什么你会如此钟爱黄山?
迈克尔·肯纳:历史上,许多人慕名而来,通过绘画、摄影、文学等各种方式描绘他们心目中的黄山。它壮阔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不仅被中国人所熟知,更是蜚声海外——对于我这个西方人来说,它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我想沿着艺术家和诗人的足迹,探寻他们在黄山的所见所感,并亲自体验这个传说中神奇的地方。黄山,study 1,中国安徽,2008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墨意空山”(Ink Artistic Conception of Invisible Mountain),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我们要如何理解“空(Invisible)山”的含义?
迈克尔·肯纳:我常说,在我的作品里更希望表达一种真实情境以外的暗示和联想。如果用文学来比喻,我的摄影就如同一首可视化的诗,而并非一篇情节详实的长篇小说。我成长在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里,我的信仰告诉我,虽然上帝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他始终与我们同在。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所以在我拍摄时,无论镜头前面是什么,我都试图寻找那些具象之外无形或不可见的东西。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黄山,Study 1》这幅作品(上图)。与大部分山区一样,黄山的天气也十分多变。拍摄这幅作品的那天,雨不停地下了好几个小时,黄山上完全被云所笼罩,无论走到哪里,我能看到的都只是一层灰色的雾气。山上既寒冷又潮湿,装着相机的背包也湿透了,我几乎看不清路,更别提拍到什么照片了。一无所获的失望席卷了我,但我仍然坚持继续向前走去,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幸运往往眷顾耐心的摄影师,忽然间,云雾缓缓散去,山麓间露出了令人震撼的景色,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我赶紧拿出相机拍了几分钟,但不久之后我的胶卷就用完了。就在我换胶卷的几分钟之间,黄山再一次笼罩在云雾之中,眼前的美景消失了,就像从没出现过一样。
在照片中,虽然已经看不见云雾背后的风景,但那壮阔的景色又确实存在过,我知道它就在那儿。我总是相信,我们能感知到的要远远超过我们所能看到的,这次经历再次向我证明了这一点。
黄山,study 53,中国安徽,2017
2017年,迈克尔·肯纳在黄山拍摄在2007年-2017年间,你曾先后四次前往黄山拍摄,这四次的感受有何不同?
迈克尔·肯纳:我第一次去黄山是在2007年的冬天,那时的黄山周围还没有太多灯光,夜幕降临之后,在山顶能看到浩瀚的星空和清澈的银河。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听见山谷中传来人们高喊的声音,一切都是新奇而有趣的。
我第二次来到黄山时游客很少,大概他们都有先见之明看了天气预报。果不其然,上山不久就下起了雨,浓密的云雾笼罩了山峰,寒冷的天气让潮湿的路面迅速结冰,简直寸步难行。我对这些棘手的状况始料未及,在前期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只好尽我所能去拍摄。但不得不承认,这一次我是心怀遗憾离开的,我觉得还有许多想拍的东西没有拍到。不充分的情况下只好尽我所能去拍摄。但不得不承认,这一次我是心怀遗憾离开的,我觉得还有许多想拍的东西没有拍到。黄山,study 54,中国安徽,2017又过了一年,我再次造访黄山,在第一缕阳光从地平线升起之时爬上了莲花峰,看到了一片无比壮观的云海。那一刻,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楚地认识到,我在黄山度过的所有时光都那么珍贵。最初,我只是作为一个好奇的游客和摄影师接近黄山,渐渐地我意识到,现在的我更像一个谦卑的朝圣者,满怀着对这个不可思议之地的尊崇和敬畏。
2017年3月,再次登上这片土地已是七年之后。看上去黄山没有什么变化,但当我走在前三次走过的那条小路上,我发现我再也无法拍出和以前一模一样的照片了,因为黄山与我们一样,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唯一不变的是它依旧是那样的美丽耀眼。我十分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更多不一样的黄山。
黄山,study 58,中国安徽,2017
本次展览迈克尔·肯纳也带来了他最新的摄影集,涵盖了他十年间在黄山拍摄的60幅作品常有人评价你的作品像水墨画一样优美,你本人对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也有所涉猎,你认为这对你的摄影创作有何影响?
迈克尔·肯纳:毫无疑问,我受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在中国画中往往有大片的留白,在我的摄影作品中也是如此,这些留白给了我们充足的想象空间。而对于书法,由于我不懂汉字,它们在我眼里更像是一些抽象的图形,充满了神秘感和美感,这与我在摄影中追求的那种极简的质感也有相同之处。就像我在前几个问题中提及的,我喜欢在作品中表达一种诗意和暗示,而并非百科全书式还原现实场景。
迈克尔·肯纳 Michael Kenna
英国著名风光摄影师,1953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小郡兰开夏。其作品无数次在世界范围内展出,照片被全球40多个知名的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