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心理与健康

症状背后

作者:文/马昕 中央财经大学
我到底得了什么怪病?怎么看了这么多的医生都查不出来?”。躯体化障碍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症状。

这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患者除了有躯体症状之外,还存在认知扭曲,如患者对健康状况持续高水平的焦虑,消耗过度的时间和能量,生活质量下降。症状的出现往往和患者长期存在内心冲突密切相关。

为什么会发生躯体化障碍?

1、生理因素

大脑是所有活动的根本,大脑中复杂的神经结构是各种行为的基础,所以异常的躯体感觉可能与大脑有密切的关系。有学者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在脑干、网状结构的注意和唤醒功能水平与正常人不同。研究还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出现感觉阈值下降、感觉敏感性增强,导致患者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异常。

2、人格特征

学者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容易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负性生活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从而产生各种躯体不适。患者的感觉阈和痛觉阈都较低,显示为神经症的特征,即患者倾向于夸大自己的躯体感觉和疾病的负面认识,将其过度转换为有害和痛苦的感受。

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人格障碍,但不限于某一种类型,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在躯体化障碍患者中较多。躯体化障碍患者常见有5种人格,即回避性人格、强迫性人格、边缘性人格、自我挫败性人格和依赖性人格。这种患者多为完美主义者、自我批判者,且有明显的不安全感、敏感、害羞和体力不足的特征。

3、社会环境

许多研究都表明躯体化障碍与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儿童期的创伤性事件。这种创伤性事件可能会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如果生活中发生了负性事件,可能会激发潜意识中的创伤事件,借此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躯体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与躯体反应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某些情绪的表达可能会受到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压抑,比如负性情绪可能代表无能、羞耻,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表露自己的情绪,从而只能向内寻找一种“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体验,所以他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躯体的不适上。

4、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等比正常人群差,他们不能从家庭成员之间得到足够的帮助和支持,也不能与其他家庭成员有效地沟通情感,比较压抑,常有失败感。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和母亲养育方式中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是躯体化障碍的易感因素。儿童与父母形成的依恋类型也会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安全的依恋下,儿童可以感受到爱与被爱;在不安全的依恋下,儿童为了获得更多的关爱,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躯体不适来寻求关注。

5、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是指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述情障碍所暗含的情绪加工与情绪调节功能受损会导致:

◎关注、放大、误解情绪唤醒,从而导致疑病与躯体化;

◎更容易体验到心理压力及消极情绪状态,这可能引发情感障碍;

◎自主神经活动以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增加,这可能导致躯体功能障碍。

6、潜意识获益机制

这种观点认为躯体症状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第一种是患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个人和社会烦恼或精神症状转化成了躯体症状,当情绪不能正常地从言语或行为方面发泄时便被潜抑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泄和缓解情绪上的冲突,进而表现为躯体化症状。第二种是通过呈现患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得到关心和照顾。患者用躯体化症状来表达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并且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额外的收益,如关心爱护、经济补偿等。

7、认知作用

很多研究发现敏感或扩大的知觉—认知方式是躯体化障碍的发病机制。李昌俊等(2009)指出,信息加工过程,包括异常的、放大的知觉风格,对健康与身体功能的强迫性推论,以及倾向于将身体知觉误解为严重生理疾病的信号等都与躯体化障碍有关。常桂花(2013)将躯体化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总结为:选择性注意;躯体知觉放大;记忆偏向等。此类患者的大脑认知资源减少,注意分配能力降低,可以表现为注意、记忆、思维、逻辑推理等认知功能全面受损,临床上出现工作记忆、学习功能、处理问题及推理功能损害产生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

躯体化障碍在临床中存在识别率低、漏诊率高、治疗率低的特点,患者往往也长期受到折磨。所以,提高躯体化障碍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需要制定严格的诊断标准,也需要加强有关卫生宣传,对具有异常人格特征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认知,选择适当的宣泄方式。

 

丁丁心理

心世界教育科技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

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贝奥兰

心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