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女友·花园

松浦弥太郎 :不加班的和式老嬉皮

作者:未知

9点上班,5点半一定要下班离开办公室,周末绝不加班。安排自己的时间,去陪小孩,做做饭,和朋友看电影。如果你不懂得生活,你怎么让读者懂得生活? ——松浦弥太郎

不加班生活

《生活手帖》是一本创办于1948年的生活杂志,几十年来就像空气一样渗透进日本人的生活。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却沦为了老年人专刊。2006年,从没正式上过班的41岁独立书店老板松浦弥太郎接下烂摊子,出任新总编,只用了三年,杂志咸鱼翻身,再次成为日本新生活美学的先锋。

松浦的编辑部没有选题会,工作日每天有两次茶歇时间,所有人跑到小房间里,纷纷拿出自制的点心、果酱,闲聊最近好玩的事儿,喝茶的工夫选题就诞生了。他要求大家不加班,安排充裕时间去感受生活之美。当然,他亦有自己的道理,“五点半下班后,同事有自己的时间充实个人生活,见到好玩的人或吃到好吃的东西,他们又可以将这些收获发挥在工作上。如果只有工作和睡觉,好的创意会出不来的。”

白天流窜晚上嗑药

在加班文化盛行的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怪人的人生轨迹当然与众不同。

1965年生于东京都的松浦,书念到高二时突然觉得,上好大学、进大公司的“不自由人生”虚幻无聊,于是休学去当了名抡着超大铁锤砸墙的拆屋工。小工的辛苦不难想象:危险、肮脏、钱少。松浦的原话是:“感觉就像是舔着地面从底下往上看的心情。”做苦力的好处比较抽象:放工后把锤子一扔的舒畅、对社会底层喜怒哀乐的体验……不过,对人生自由何所谓的答案,松浦还是茫然得很。

松浦有句名言:“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攒了点小钱后,少年松浦跑去美国长见识。限于当时的英文水平,松浦只能看懂书店里的摄影集和画册,有时候逮到两家店之间的差价,直接买来便宜的那本跑去贵的店门口就地抢生意。就这样,靠着抡大铁锤时学到手的streetwise(在现代化大城市的生存能力),松浦在纽约、旧金山度过了人生中最放浪形骸的一段“自由”时光:白天流窜摆摊,夜晚嗑药狂欢。直到有天,一位好友死于嗑药过度。

在惊愕与悲痛中,松浦发现:“即使到了不被任何人束缚的境地,也不能够真正得到自由,只能得到空虚感。”中二少年终于越过表面的自由,得到内心自由的顿悟。



节制即幸福

因为这次意外事件,以及牙疼没钱看病,松浦回到日本。他接连开了两家小有名气的书店,私人生活趋于稳定,从放浪形骸的“怪”人,过渡成了生活如修行般规律和克制的“怪”人。家里一周买一次花;两周剪一次头发;每天下午五点半结束工作,七点和家人用餐,十点准时睡觉;周日五点起床晨跑,洗车冲澡吃早餐,八点熨烫下一星期的衬衣手帕。喜欢与朋友聊天谈心,但每个月只安排一两次见面时间。不参加派对、多余的饭局、三人以上的聚会。生活消费什么的,只挑选品质好的几样,因为 “借用消费名义下的创新来填补生活空白,到头来也只剩寂寥和不自在”。总之,“唯有节制,才使欲望变得简单,进而专注于生活,获取幸福”。

不仅是生活,这种克制却自由的处事方式,也于2006年松浦担任《生活手帖》总编时被带入编辑部。有人问杂志总提“精心过日子”,到底怎样生活算得上是“精心过”,松浦的回答是“投入身心”。就算擦桌子,想到家人、孩子都要在饭桌上用餐,因而用心擦干净的结果肯定和不走心的结果,截然迥异。

2015年4月,松浦弥太郎卸任。他回到了自己的“COW BOOKS”书店。走进这间只有两千本书的小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无比折腾而缤纷的岁月气息迎面而来。地下刊物、黑人民权运动、威廉·S.巴罗斯是书店打出的关键词,不锈钢外立面上镌刻着“everything for the freedom”……整座店看着像一个青葱幻梦,但它30年来未曾破灭。多亏没完没了的发梦者——松浦弥太郎,那个抡着大铁锤的和式老嬉皮。

 

永远慢半拍的神保町

“没上妆”美肌

繁花朵朵

春日我们的美好小野餐

花木满愿集

到布达佩斯喝杯文艺咖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