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采写_简洁 设计_萧萧
作家、编剧。1980年6月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南京大学。2011年凭《刀见笑》获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2013年,出版代表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最初以“睡前故事”的长微博形式在微博广为流传,总阅读量超过14亿,上市6个月后销售超过200万册。书中诞生10部电影,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将于2015年上映。
张嘉佳接受采访时,已经进了《摆渡人》的剧组——以导演的身份。
而剧本已经改了25稿,还未最后定下来,“老师是王家卫,就逃不掉千雕万琢的命运。”
从2013年接到王家卫的电话,决定要拍这个故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问到会不会像韩寒和郭敬明一样做导演,他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可能他们认为自己会吧,我是觉得我自己不会”。
比起发布会上给的有理有据的官方说辞,我更相信他是在那些无数个和王家卫喝酒喝断片的夜晚,突然就被忽悠觉得自己可以。和他写的书中故事片段一样:喝酒喝多了,酒一醒,人已经在飞机上准备高空跳伞了。
从他33岁生日那天开始在微博发布睡前故事,到出书后半年热销 200万册,再到书中的故事被王家卫和陈国富等人买走拍电影,张嘉佳蹿红的速度让人眼红。而事实上,早在2011年,张嘉佳就凭《刀见笑》的改编剧本获得金马奖提名。一回眸,他却去研究起美食。他之前的人生看上去是散漫的,做了很多事,兴致一来,又退了。
有人说张嘉佳的行文很古龙,一句一行单句成段。但事实上,他的行事做派更是古龙式的。古龙写书为换酒喝,而他写故事是想换点钱——之前为情所伤,一夜白头,一两年的旅游,花光所有积蓄,颇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感觉:停下来,漫身才气就能变现。
采访前,因为时间紧迫,我一度担心,轻车怒马狂放形象的张嘉佳,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答。就算在走红后,也看到他不止一次提到,“不可能压缩吃喝玩乐的时间”。
到约定时间那天,他有活动到凌晨2点半,而在下午我准时收到了回答——认真程度足够排上我采访过的对象前几名。
总有什么原则,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他说,生命的领域要想办法把它扯得大一些,然后才会有筛选的自由。而吃喝玩乐是对自己负责,三观端正是对别人负责。
即使张嘉佳有了现在这样的名气,在大学时期就认识张嘉佳的人,会觉得这场成名迟到了十几年。作为“南大才子”,至今流传着他在南京大学时的段子。比如,他进校一两年后,校长蒋树声在新生入校的时候会说:“进南大有两个人的名字一定会经常听说,一个叫蒋树声,一个叫张嘉佳。”
对于没有年少成名,他并不遗憾。但却承认,自己过了十几年非常凌乱、非常没有目的的生活。这样的人生虽然恣意,但从颓废绝望的文艺青年,走到现在笔下指尖都带着暖意,过程并不轻松,两次抑郁症的原因他从不主动提起,但过程却描述清晰。
“张嘉佳,莫垮。”这是他在第二次抑郁症时给自己留下的信息。
咪蒙说,张嘉佳的文字,最重要的两个词,是共鸣和希望。不管你多么任性多么不靠谱,总有人能看到你鲜为人知的优点,并且不顾一切来爱你。但在我看来,比起不顾一切,张嘉佳流露的谨慎和平和更让人印象深刻。他写开车,脾气再好的人也容易失控发怒,但要学会控制这种“路怒”。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数次路上惊险都没纠正我,他一篇文章就做到了。
若要论原因,那大概是疯狂过的人说谨慎,会格外让人信服。而同理,绝望过的人说希望,才有力度。
Q=女报时尚
A=张嘉佳
Q: 现在看之前自己说不做导演的话,会觉得打脸么?
A:那啥,我反悔了,我食言了,这个自己打自己耳光的过程也挺漫长。我跟王家卫导演喝酒的时候打赌,他跟我说,你三年内肯定会做导演,因为当你自己写小说,自己写剧本后,你会发现你的作品到最后一定会变成一条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你内心涌现出来的东西到最后变成作品。
一直以来,都是前辈们鼓励我。他们说,你自己的小说,剧本只能自己写好。到了最后,他们又说,你自己的剧本,只有自己才能拍好。我就这么一步步被推向勤劳的深渊。
最初没有想那么多,因为写小说写剧本工作量对我来说已经很大了。我是一个不太勤劳的人,可以说是懒惰的人。所以包括之前的采访我也一直都说我不会去做导演,但是当剧本改到第25稿,王导再问我要不要自己来导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突然觉得既然小说我ok,编剧我ok,那我相信自己把小说剧本统一去做导演也是ok的,那我为什么不去做这件事呢?
然后,我就反悔了,我食言了,我胖了。
Q:到目前为止,这种尝试让你有什么新的改变?
A:新的领域要学习的地方太多,而且也要开始注意锻炼身体了,不然一部电影拍下来,导演如果中途挂了,那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全组人员的不负责。
生命多宝贵,喜欢的每条路,如果能有走一次的机会,都是美妙的。
当然一切风景,都需要付出和跋涉。这次尝试最大的改变,是从个人作品转向需要对很多人负责的作品,压力山大。
Q: 你曾说过,兴趣和擅长是两码事,兴趣并不比工作高级,怎么判断?
A:发现兴趣不难,发现擅长做的事才不容易。当你不擅长的时候,这就是在用生命去豢养。
选择兴趣代表梦想,选择擅长的事代表责任。发现有一些人,生命中重要的人,我要对他们好,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我要有梦想,也要有责任。
Q:作为一个“不可能压缩吃喝玩乐时间”的人,让自己从玩乐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困难么?
A:我们工作团队知道我要去做这个戏导演的时候,他们共同的反应是,看来以后在片场经常要喊,导演不要再睡了,导演不要再吃了。
对我来讲,首先就是不要那么懒了。这也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第一,我不能辜负合作伙伴对我的信任。第二,也不能因为阿里是土豪,你就随便糟蹋人家的投资。第三,我还背负着接近1000万读者的信任,他们对我的期待还是很高的。我站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我没问题的。除了吃喝玩乐的快乐,还有自我价值体现的快乐。
Q:但你的工作人员一边吐槽你懒,一边说你非常敬业。
A:每个人应该都有不同的两面,我做事比较随性,没啥太集中的目的。电视、小说、编剧一直陆陆续续做着,不太追求勇攀高峰什么的。颓废文青做得好好的,突然去做娱乐节目去了。电视做得好好的,突然写剧本去了。《刀见笑》被金马奖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可惜没拿到,导演监制安慰我,明年再来,结果第二年我去研究美食去了。
这13年,不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其实我只出了两本长篇。朋友最困惑的是,为什么每件事做到快接近巅峰的时候,自己就哗啦啦撤退去玩儿了。我是这么觉得,既然经济不成问题,为什么要那么固执。人生很短,我想多接触一些,多看看这个巨大的世界。
世界越广阔,我越觉得兴致勃勃。我忠于自己的生活,忠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时隔四年,又开始写东西,把这几年的经历都放进故事。
吃喝玩乐是对自己负责,三观端正是对他人负责,很正常。
Q:你在大学时期是典型的颓废文艺青年,大二时就去实习,大学教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大家都在骂大学,说大学不好,说大学学不到东西,学的东西以后也没有用。我不这么认为。大学存在气场,潜移默化地改造着每个人,把大家聚在一起。大家要好好珍惜这四年的象牙塔时光。大学生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未来,大学就应该去文艺,否则你就只剩下穷了。你就应该去谈恋爱,去图书馆,去看很多很多书,去参加社团,还有努力去钻小树林。
因为这四年过后,你就再也没有这样的人生,这样尽情寂寞和肆意的人生,这是唯一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人文漂泊。
大学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你整个人的改造。隔绝社会后,浸染在校园中的生活,让你面对社会时,有一层灵魂的矜持在。
Q:大学你读的是信息管理系,会不会觉得想做的事和专业并不对口?
A:我毕业十二年,发现只有金融、法律等技术指标比较高的同学,是需要专业对口的。其他的都有更换,各种匪夷所思。
我为什么读这个系,原因挺简单,填写的志愿是服从调配,就被调配过去了。至于专业对不对口,大部分人都是出了大学再需要考虑的事。而你只要有能力,其实都不是问题。每个工种都会带给你能力,不一定是技术方面,很多能力是所有工作都需要的。
Q:怎么看别人说你的成名晚了十几年?
A :很多记者会问我,没有在年少时成名会不会遗憾,对我来说,我很满足现在的状态,困惑会少,迷惘也会少。不会因为外界改变自我。写自己想写的书,不用迎合市场。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不会改变初衷。年少成名有年少成名的好,但我更喜欢过去这十年,因为它带给我沉淀。它带给我的是美妙无比、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也带给我如今站在这个高度也不会失去自我的力量。
保持着这样的心态是因为,我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愿为此付出代价。我喜欢自由散漫,所以愿意为此默默无闻。我喜欢内心安宁,所以愿意为此赴汤蹈火。
Q:你身上的小心谨慎,和喝酒断片跳伞的狂放对比是很强烈的,这是年纪增长之后人会变得平和的原因么?
A:其实你要知道,年轻的时候很容易绝望,但是年轻时期的绝望,基本都是情绪上的。因为你并未碰到绝望的事情。
后来的绝望,是真的碰见绝望的事情。朋友的病症,父母的老去,城市的房价,婚姻的破碎,每一件都让人窒息。当真正的绝望来临,你才会发现希望。因为这个希望,是从你心里生长出来的,必须存在的,你只能往前走,你只有这一个选择,你必须心中有光。
我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多狂野,只要不伤害到别人。
年纪增长,就会替别人考虑得多一些,人会变得平和的原因就在这里吧。
写这篇采访稿时,朋友圈正流行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世界,大概是个迷人的字眼。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过,有没有做好付出相应代价的准备。而张嘉佳,幸或不幸,主动或被动,他都经历过了。那些伤怀的事,再也不能伤害他。因为“没什么会是生命的全部,包括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