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信息化

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智能化系统创新研究

作者:文|史洪伟
当今社会,科技融入生活已是时代的潮流,智慧生活已迅速普及。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智慧社会”被正式写入,突显对智慧生活趋势发展的深刻把控。可以看到,智慧社会正将人们曾视为科幻的“未来场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智慧或者智能化的技术、理念正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也注意到,各种智慧科技最终越来越多地走向融合,并促使更大的创新,最终提供给人们的产品或系统,往往是包含了多种集成的技术。

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作为2019 年上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演艺场馆之一,是上海市奉贤区打造的一座独具魅力的艺术殿堂。智慧科技内容融入艺术场馆,既丰富了奉贤区居民的生活,为居民提供业余生活的便利性;又改善了管理部门对艺术中心管理手段、管理效率。

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一) 智能语音技术和机器人

机器人是各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包括智能语音,智能视频识别,深度学习,机器人运动学和优秀的软件系统、大数据支持系统等等。高级的机器人利用智能视频技术,会自动“察言观色”,主动上前为需求者服务,并具有避开障碍、路线规划,甚至防跌倒等能力。

在艺术中心公共场所设置品牌形象的机器人,主要是为人服务的人形机器人,具备智能语音能力,可为观众提供基本语音解说等迎宾服务。

机器人助理设置高质量的语音采集系统,具有高智能语音分析和识别技术,并利用自然流畅的语音进行咨询反馈,令观众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对比固定的信息屏幕查询系统,如演出活动安排查询,移动的机器人技术含量更高,有更全面的服务能力和更亲和的体验。机器人应具备语言识别,全双工,多轮对话,移动引导,信息推送,声源定位(人多时,多人说话),远场降噪(环境噪音)等能力。

在日常的物业管理及安保工作也可以配置仿生机器人替代或辅助服务人员和巡逻保安。所有资产和证件均内嵌编码, 所有设备仪表物联网化联网管理, 从而实现大数据云管理。

(二) 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

从科技发展阶段来说,目前的计算机视觉研究仍处在早期阶段,要实现“和人类一样去看”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但即便是在如此早期的阶段,计算机视觉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各行各业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艺术中心场馆来说,最直观的应用就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人脸识别、车辆识别、人流识别分析及行为特征智能分析等技术,将在智能化系统安防、服务等各种子系统中应用。

1. 人脸识别用于观众入场管理、门禁等授权服务

典型场景:

观众出入管理—与场馆通行出入口系统结合,必要时考虑电子门票与人脸识别系统结合,实现安全便捷的验票管理。

艺术中心管理人员通行管理,对于重要的机房,办公场所,应用人脸识别门禁设备,方便人员管理。

2. 人脸识别用于安全管控:黑名单预警和轨迹查询

基于人脸识别设备终端身与身份验证、出入管控、公安重点关注人员报警于一体,有效实现对陌生人员身份的识别,防范不法事件发生。主要入口布置人脸识别设备,人员须本人有效身份证通过人证合一验证方能通行。系统进行联网设置,同步将通行人员的人脸信息传入后台,后台将照片与公共重点关注人口库进行比对,一旦发现重点关注人员,后台立即报警,通知保安等工作人员密切注视,阻止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将指定人员(嫌疑人)的人脸图像与各前端监控点上传的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得出该人员的行动轨迹。

轨迹分析同样可用于观众的游览轨迹服务,儿童丢失查询等场合。

3. 人流监测和预警

艺术中心属公共场所,人流集中,密集度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极易出现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如果所监控的客流区域人数已经超过了所有消防通道、应急出口所能承受的最大值后,依然对所有人员不加限制的话,一旦出现火灾,停电等紧急事件时,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大流量的人口,极易出现推挤、踩踏、甚至是选择跳楼逃生的情况,产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密集场所人流密度监控预警系统的特点更体现在它对于突发事件的提前预知性,它可以提前估计出场所的最大客流承受能力,及时发现重大的客流安全隐患,进而帮助场所管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在客流高峰时期采取适当的措施,正确引导客流,防患于未然,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无人机技术应用

(一) 执法巡视

公安及保安管理部门正面临着人员限制和执法环境复杂的挑战。公众对治安稳定的期望和执法难度在不断提升。演出期间,在多变的环境下保持敏捷响应显得尤为重要。 小型无人机携带方便,通过航拍影像,能帮助执法人员获取全局信息,让警务人员在现场制定合适的应对方案。通过车载无人机,每个执法人员都可以拥有广阔的空中视角,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同时,系统合理设计配置,可以作为今后场馆电子保安巡逻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二) 消防救援

即时掌控现场,拯救生命,无人机能帮助消防员快速探查火源,在安全区域对火灾现场进行实时监控。让消防队更清晰观测火势蔓延路径,并评估可能出现危险的建筑或区域,为指挥人员及时提供信息,做出最有效的现场决策。 无人机与热成像相机的组合,消防员可通过红外图像识别浓烟中隐藏的热点及火源。提供更长的飞行时间,消防队能更细致的监控现场环境,得到更多的信息。让消防员及时获取火场关键信息,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判断

(三)人员交通疏导

无人机结合无人机摄影测量app, 在空中拍摄到的影像,可精准还原为地面坐标。使用的定制软件可以迅速对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成精确到厘米的二维正射影像地图、三维模型。这些数据让交通管理人员更高效地对交通系统进行评估。 无人机还能用于交通监控。以前用直升飞机才能获得的俯瞰监控效果,现在用无人机就能实现。高效的全局监控能减少交通意外与堵塞。同时可以定时检修对于维持城市运营效益及公共安全都至关重要。

三、全息技术应用

艺术中心是演出的盛会,也是欢乐、体验的盛会。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控制、灯光等诸多技术,能给艺术中心带来科幻、先进的高科技体验。如:VR/360度幻影成像,让虚拟人像演员与真实演员同台演出。

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营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围,效果奇特,具有强烈的纵深感,真假难辩。形成空中幻象中间可结合实物,实现影像与实物的结合。也可配加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真人和虚幻人同台表演,科技馆的梦幻舞台等。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憾的演出效果。美轮美奂的全息画面伴随演员的表演把观众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中,使观众体验了一把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世界。

四、BIM技术应用

BIM将设计二维平面图纸,转变为三维可视化多维数据库,BIM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模式,它更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平台,采用BIM技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管理。

(一) 全面感知。

艺术中心运管系统的搭建需要利用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以便智能识别、立体感知空间的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需要全方位的、动态了解变化特征,对感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智能化集成,可促进场馆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BIM作为全开放的可视化多维数据库,是艺术中心各类应用的基础数据平台。

(二) 智能融合的应用。

对艺术中心场馆管理的海量数据的集成、分析和计算,是运营系统的大脑,大数据是提出正确决策支持的基础。BIM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可视化、开放共享性,以及其与“云”计算的无缝连接,可保证数据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决策和应用。

(三) 信息的共享互联。

艺术中心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需要的基础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集成共享;主旨在于建立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BIM开放的数据结构结合IT技术,可为此目标的实现,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基础;提供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五、结束语

艺术中心作为演出场馆,其观众体验感,运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智能科技手段的应用,将为艺术中心的智能信息建设添砖加瓦,全面提升艺术中心的智能水平,给观众呈现全新的艺术体验。

作者单位:上海奉贤南桥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