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要求,进一步理清通指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思路
未来作战中,以网系为主体的通指信息系统是各类作战指控系统的主要单元和依托平台。通指装备技术保障部队作为该系统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应该看到信息化作战带给我军通指保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这些新的情况特点对通指装备一体化保障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通信方式手段多样,要求保障人才具备熟练的装备操作使用能力
信息化作战中通信方式越来越多样、通信手段越来越丰富,除传统通信方式手段,还增加了网络通信、卫星通信、光电通信及数据链通信等。在作战中往往综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传统通信、陆海空天网各维空间通信、声像图表多种媒体传递等来满足保障有效,对通指装备保障人才的操作使用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信装备一体化人才是信息系统战斗力生成的直接要素,必须娴熟掌握装备的操作使用,精通武器装备战术运用,熟练操作和使用武器装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通指装备的性能,保持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指挥畅通。
(二)通信对抗强度增大,通指装备一体化保障人才应具备熟练的装备维护能力
信息化作战中,通信对抗的手段不断增多,维护通信线路和装备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维护通信线路和装备安全不再是通信保障的“副产品”,而上升为通信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通信保障过程中,必须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保障己方通信系统正常运行,作为通信装备保障人才更应该具备较强的通信装备维修能力,成为所属领域装备维修维护的行家里手,具有信息化武器装备日常维护的素质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武器装备、信息网络等一般故障,并能快速维修排除故障。使通指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保持其战斗力水平。
(三)装备保障使用环境恶劣,通指装备保障人才应具备过硬的身心素质
未来作战的战场电磁环境恶劣,作战行动高强度、高对抗,保障需求急迫,对军人的身体、心理素质提出很高要求,通指装备保障人才必须具有与职业特点相匹配的良好身体心理素质。自信心强,意志坚定,始终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突然、复杂的情况面前,能够保持镇定自若,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合理冒险;具有强健的体质、充沛的精力,经得起艰苦环境和连续作战的考验,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和战斗,超常发挥技术水平,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二、拓宽渠道,积极探索培养通指装备保障人才新途径
信息化装备人才建设,必须以未来信息化战争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为牵引,按照“仗怎么打,人才就怎么培训”的思路,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和优势,加大培养力度,以适应未来战争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一)发挥优势委托训
部队必须要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在通指装备人才的培养训练中要借助院校资源,发挥院校所具有的超前性、系统性、稳定性及规范性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弥补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一是在部队与院校之间建立高效顺畅的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善于借助军、地院校在师资、技术和教学上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部分人员送学深造。采取“分类学习、分批组织”的方法,对装备业务骨干进行强化集训、轮训、代训、脱产学习、业务集训、邀请院校教员来部队授课讲学等培训形式,打牢理论知识基础,强化实际操作技能,为部队重点培养急需装备保障人才。二是加强军事院校与地方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的互动架构。增强关联性,实现院校融合培养。实现作战指挥与信息技术、信息专业与通信专业及联合作战与信息作战指挥保障的融合教育,推进联合教育,加强军队院校间的联系,开拓教育视野,开放教育平台,开展教育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增强系统性,实现横向联合培养。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院校教员交流、学员见习及开设部队短训班的方式进行装备保障指挥、技术、管理等综合培养。建立装备人才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组织学历升级和轮换,促进装备人才素质结构向高学历、复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确保人才知识更新与武器换型相适应,同时采取普通培训与重点培养、自学与集中学习、基础知识普及与专业技能深化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高通指装备管理人员应用高水平,使通指装备保障人才在成建制、成系统、成规模上见成效。
(二)军地联姻融合训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高素质装备人才,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军队人才急需,同时对促进地方院校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积极建立军地双向协作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形成军民融合、相互促进、共谋双赢的良好局面。一是军地联动,合理引进。按照“需求牵引、动员储备、骨干先行、分类建设”的指导思路,通过直招入伍、特招、聘用等方式有计划遴选高层次人才到部队,特别要引进部分紧缺的信息化人才,补充到部队装备保障一线,建立完善而便利的高科技人才数据库,做到战时随缺随补,实现通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军民联动的保障体系。二是厂家代培,发挥“助推剂”作用。与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建立相对固定的代培、代训关系,聘请其专家教授来部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新装备集训,面对面进行指导,使老装备技术骨干尽快掌握新装备的战术性能、操作方法和保障技能,成为驾驭新装备的技术能手。三是优势互补,多元培训。要注重盘活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式、递进式培训体系。加强军地院校交流互补,采取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方法,做到“借鸡下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益。装备部门采取联姻方式,探索建立学校、院所、工厂对口支援制度,按系统、分层次、有计划安排保障人员参加新装备培训,实现每晋一级就参加一次升级培训,着力改善保障人员知识结构,提升保障人才的通用能力。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的沟通,采取代培,聘请专家授课或远程教学,巡回检修等形式拓宽培训路子,培养一批新装备操作使用与维护保障的明白人和带头人,提高人才队伍科技素质。通过有针对性地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培训机制,分专业建立各类装备保障人才培养基地,确保融得入、联得紧、用得上、育得好,促进军地人才有效互补。
(三)完善培训机制规范训
一是考评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考评制度,逐步细化考评标准,变用时考为平时考,变定性评价为科学量化。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健全任职资格制度,把考评结果与成长进步挂钩,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二是任用机制。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切实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变“相马”为“竞马”。将信息化素质、新装备管理和技术保障水平作为装备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做到精准补充,加强整合配置,优先晋升专业过硬、实绩突出、懂新装备的人员,实现年龄上老、中、青搭配,层次上高、中、初衔接。通过转岗、改训等方式,把“老装备”保障人才调整到新的保障岗位,盘活人才资源。三是激励机制。要大力宣扬和表彰装备一线优秀人才,在立功、受奖、晋职、晋衔上给予一定倾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和激励官兵学习成才,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特别是对新型装备战斗力生成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特殊人才、顶尖人才,在优秀指挥军官、参谋人才、技术人才奖、享受特殊岗位津贴等方面重点推荐、重点保障,真正让懂管理、能保障的新型人才红起来、香起来。
作者单位:66483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