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游戏主题
开展任何教学活动前,教师都应当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只有理解教材内容,深挖教材中包含的预习素材,同时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入手确定游戏主题,才能真正实现游戏教学的目标。多数音乐教材中歌曲与乐曲都具有游戏性,教师在创编游戏时,只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游戏性内容,确定符合教材内容的游戏主题,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歌曲《打花巴掌》,教师可按照歌曲自身的旋律来设计“抓小鱼”的游戏:邀请几位同学手搭手“编织成网”,其余学生排成一队扮演小鱼的角色。教师在独白时,所有的学生都站在原地,一边拍手一边念词,当音乐响起,开始唱第一句时,“小鱼群”就跟随音乐前行;随着音乐进行到第三句时,“鱼群”就可踩着碎步在“网”中穿梭,当节奏型“XXX”出现时,“鱼群”就需停下脚步,其他同学“收网”。此种活泼有趣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还可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知识。
当教材内容无法提供游戏性素材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与组合,从音乐的节奏、寓意以及乐句等入手,将复杂的音乐内容变得直观,如此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二、全员参与开展律动游戏
小学生思维非常灵活,且喜欢模仿,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结合音乐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创设“律动结合”的音乐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愉悦、自信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在“律动”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在设计游戏活动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从身心两个方面去感受,不仅要用耳朵听,还需从生理上使整个身体都学会去感受音乐,如可从呼吸、情绪与速度的起伏等感受音乐的律动。例如在教学“爷爷、爸爸和我”时,当学生听到“我”跑步时,八分音符出现,教师就可带领孩子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跑动,体会音乐的律动;当听到“爷爷”走路时,孩子们纷纷弯腰慢慢地走。除了上述律动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跟随音乐的变化进行旋转或摆出不同的造型等,通过此种身体动作的训练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音乐内容时,教师还可邀请学生模仿人物动作或者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姿态,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律动,由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此外,跳绳、青蛙跳以及拾麦穗等游戏活动,也能够与音乐相结合,教师示范的动作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律动时,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将动作做得更加优美,更加生动。例如在教学新疆歌曲“一杯美酒”时,教师可先示范新疆舞的动作,随后让学生结合音乐与教师一起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如动脖子、托掌以及顺风旗,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感受到了新疆歌曲的魅力,还看到了优美的新疆舞蹈,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律动过程中,需注意的是,律动的规律以及听觉训练都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如此便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听力与肢体协调能力,等等。
三、融入即兴演绎,感受游戏魅力
通过上述简单的游戏活动后,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可融入即兴演绎游戏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表演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佳方式。”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即兴演绎游戏活动,就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手拉手”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即兴演绎游戏,具体方法有两步。第一步,将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第二步,教师播放音乐伴奏,当音乐进行到手拉手处时,各小组的学生都需跟随音乐的节奏展开即兴表演。在参与表演时,各小组可进行互动,如组成奥运五环等。而当音乐进行到高潮时,五个小圈就可融合成一个大圈,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各小组学生分别派一名学生在圈内进行即兴表演,可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进行配乐朗诵,也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猜谜游戏,将整个游戏活动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应当合理选择音乐与游戏,将二者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学会感受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