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卫星谋求全面太空威慑
威慑是美国军事战略的核心,为美国谋取并维持世界霸权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太空威慑正在成为美国维护太空安全的重要手段。美国认为,有效威慑必须是建立在完善防御体系下的全面威慑。威慑手段既包括拒止性威慑(使对手估计到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放弃行动),也包括惩罚性威慑(使敌人估计到可能要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而放弃行动)。美国的太空威慑将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手段,主要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构建行为准则,划定安全“红线”,建立沟通渠道,明确传达意图。美国提出,将通过外交手段,促进负责任地利用空间,并对那些危害空间安全和稳定的行为予以谴责,美国将推动制定空间国际行为准则和“外空活动透明和建立信任措施”。
二是构建空间军事同盟,分散空间能力,捆绑政治、经济利益,增加对手顾虑。美国认为,通过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攻击方攻击的空间资产可能涉及多个国家,将使冲突规模扩大,攻击发起国家为获得所需收益可能面临难以承受的代价。美国以“系统共建,能力共享”的方式与澳大利亚等七国合建军用“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星座,达到了成本分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美国还考虑将军用载荷搭载在盟国卫星系统上,以增加对手反卫星攻击的政治代价。
三是提升体系弹性,增加攻击难度,降低攻击效果,影响对手效费比计算。美国谋求通过发展弹性分散式太空体系架构和强大的太空防护能力,使对手感到攻击难以达到预定效果而打消进攻念头。
四是实施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维惩罚措施,吓阻对手。美国谋求通过展示报复的能力和决心,迫使对手认识到发动太空进攻将得不偿失,从而放弃进攻企图。美国国防部2018年2月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为应对对手对美国太空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攻击等极端情况,美国将可能采用核手段予以回应。这体现出美国对太空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将核威慑向太空延伸的整体威慑思想。
XS-1研制成功后,将替代X-37B,成为美军新一代作战航天器为可能到来的太空战做准备
美国国防部2018年1月发布的《国防战略》强调“保持全球公域开放和自由”,首次正式提出“太空是一个作战域”。前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海顿称,为保持领先其他航天国家的地位,美军不仅要赢得当前战争,还要为可能到来的太空战做好准备。当前,美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为太空战做准备。
一是制定太空作战架构。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已制定“太空作战架构”,用于指导美军未来太空力量体系发展。“太空作战架构”描述了美空军未来太空力量体系建设的愿景,即通过发展更好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快速反应的指挥控制能力,建设一个更加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太空力量体系架构,在充满对抗、冲突的太空环境中赢得胜利。该架构主要包括:太空体系构想、太空作战概念、太空任务部队、弹性太空体系、体系敏捷性等多个方面。
二是推进组织体制改革。在指挥体制方面,大力加强太空力量建设的统一管理和协调。美空军参谋部新设置一个负责太空事务的副参谋长,其主要职责是协调美军太空力量建设并承担顾问职能。同时,美军在战略司令部下组建太空联合职能组成司令部,由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兼任太空联合职能组成司令部司令,统一指挥美国太空作战力量。在当前体制下,美空军航天司令部负责太空作战力量建设,战略司令部太空联合职能组成司令部负责太空作战指挥。两大司令部司令由一人兼任,将实现美军太空作战指挥和力量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在采办管理方面,大力提升需求生成、立项论证和采办部署全流程决策速度和效率。2017年,美军在参联会增设统筹空间系统需求生成的部门,并将最高采办决策权下放给空军;2018年美军将快速响应空间办公室转为直接向空军航天司令部报告的空间快速能力办公室,进一步提升了采办效率和速度。
三是发展一体化指挥控制能力。美军太空作战概念依赖于跨多个领域的指挥与控制能力。为此,美空军正在推进“战斗管理指挥与控制”(BMC2)系统建设。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雷蒙德称,BMC2系统能够集成空间态势感知、预警和情报等多个领域信息,提供一体化、多领域指挥与控制能力,使作战指挥官对太空资产实施同步操作,对太空威胁做出实时响应并制定最佳作战策略。2017年4月1日,美国战略司令部将“联合跨部门合成太空作战中心”更名为“国家太空防御中心”。2018年2月,该中心正式开始战备值班。“国家太空防御中心”将利用BMC2系统,加强与情报机构、战略司令部、空军航天司令部之间更紧密的协作,整合情报部门、军事航天部门、商业机构等方面获取的数据,提供给美国高层以保护美国重要太空资产安全,增强美军太空作战一体化能力。
四是建设专业化太空作战部队。2017年6月,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战略力量小组委员会主席麦克·罗杰斯提交一项法律草案,提议组建独立的军事航天部队,后由于美国空军等军种反对,美国国会提出将暂缓组建独立军事航天部队,正在由第三方制定详细的独立成军方案。未来,美军将组建两种类型的太空部队,实现从“作战保障”向“直接对抗”转型。一是太空任务部队,负责在驻地开展军事行动,在对抗、降级和军事行动受限环境下操控武器系统,执行任务;二是太空任务特遣部队,实施战役作战行动。后者将与军种常规作战任务分离,并具有很强的战斗特性。2016年以来,美空军第50太空联队、第21太空联队、第406太空联队已陆续转型为太空任务部队。
五是开展实战化太空战演习。美军将太空战演习作为丰富完善太空作战理论、优化太空作战指挥流程、试验鉴定武器装备与技术、发展太空威慑与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持续开展“施里弗”太空战演习基础上,2017年美国首次举行“太空军旗”演习。演习借鉴“红旗”军演中战斗机飞行员对抗的模式,将太空作战人员分为两队进行对抗,由第527太空进攻中队模拟敌方对美太空系统的攻击,受训太空作战人员在计算机仿真的太空作战环境中训练和创新太空作战技战术。“施里弗”演习是面向太空作战领域的战略级兵棋推演,而“太空军旗”演习则面向作战基层人员,目的是针对受训部队进行作战管理、指挥控制、系统操作和危机应对训练,这表明美军太空战演习已由战略层面向战役和战术层面延伸,反映出美军对太空实战化训练的高度重视。
XS-1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概念图立足复杂空间对抗环境谋划太空装备和技术发展
2015年4月,美空军负责采办的助理副部长鲍利考斯基中将在第31届太空年会上表示,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太空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入,美国国防部强调增强太空体系结构的可恢复性、防护性和重构能力,重视进攻性太空控制和主动防护能力,并辅以被动防护手段,以慑止对手攻击美国太空系统的企图。2018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布新版《国防战略》,提出将“弹性、重构和作战能力”作为太空能力发展的重点。针对未来复杂空间对抗环境,美国正在以弹性空间体系架构为重点,谋划航天装备与技术发展。
一是发展“弹性体系架构”,提高空间系统抗毁性。这是美军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安全环境挑战,在系统体系和装备层面所采取的战略举措。“弹性体系架构”的基本思路是:在航天任务保证要求下,天上功能分解、节点分散、多星冗余,地上统一运管、综合运用、信息聚合;改变传统单一大卫星“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模式,增加潜在对手选取空间攻击目标的难度,降低实施攻击的效果,提升空间攻击的代价,增强空间系统的抗毁性。为提升太空系统弹性,美国防部2016年12月发布的新版《太空政策》确定了军事太空系统分散部署的思路,提出6个提升空间系统弹性的方法,即功能分离、节点分散、手段多样、冗余备份、主被动防护和伪装欺骗。
二是发展及时准确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掌控潜在对手太空活动的意图和动向。在基本建成天地一体太空监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天基目标识别能力,及时发现能对己方空间系统构成威胁的目标并做出空间威胁预警,以便己方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美国现有地基空间监视设备绝大多数部署在北半球和西半球,为进一步填补覆盖盲区,提升探测精度,美军一方面升级改造现有地基监视系统,一方面推进向亚太地区部署新的地基监视系统。同时,着力加强高轨天基监视能力。2017年9月,美国空军第二批“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计划”(GSSAP)卫星获得初始运行能力。第二批GSSAP卫星与首批入轨的两颗卫星完成四星组网后,将显著提升美军对地球同步轨道目标的详查能力。
三是研发进攻性太空控制装备与技术,发展灵活可信的威慑和实战能力。美军近期正在集中研发试验天基太空目标操控技术,验证了自主接近目标卫星,近距离观测、捕获、操控目标的能力。美国通过“凤凰”、“机器人燃料加注”、“蜻蜓”、“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机器人服务”等项目,开展燃料加注、在轨装配、重置、升级等任务演示验证。以太空碎片移除、在轨服务等名义开发的具备目标俘获能力的飞行器技术,可用于太空操控武器研究,客观上能为太空操控武器提供技术储备。
四是研发可快速发射卫星的太空发射系统,以便在未来太空冲突中应急发射卫星入轨来更换受损的关键卫星。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已开始正式研制“试验航天飞机”(XS-1)部分重复使用运载器。XS-1为两级火箭动力飞行器,可在接到命令24小时内发射,且能够在10天内完成10次飞行。
美国国家太空安全战略是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基于“美国优先”的战略原则,特朗普政府太空安全战略也将做出较大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维护太空系统绝对安全和维持太空全球领先地位,仍将是美国未来太空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
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计划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机器人服务责任编辑: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