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小康·中旬刊

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 80% 以上

作者:《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韩静
作为全国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十三五”期间,乌海的发展路径已然非常清晰:聚焦产业转型与环乌海湖两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依旧是未来的重点。

煤炭探明储量24亿吨,优质焦煤占内蒙古自治区已探明储量的60%的乌海,寓意“乌金之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由乌达、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而成。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乌海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是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工业基地之一,同时它也担当了各个时期国家、自治区建设所需的能源保障重任。

GDP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片面追求资源的产出,产业结构失衡和煤炭资源减少,成为乌海城市发展的桎梏。2011年11月,乌海市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困局已成,变则通,通则久。为摆脱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命运,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乌海执政者们试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为其深陷“资源枯竭”的危机画上句号,从阶段性变化来看,这一办法奏效了。

谋定而动

作为全国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能源城市和生态脆弱,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是乌海发展的优势,又是其不可回避的“痛点”。转型,用其他业务板块反哺经济对资源城市乌海来说尚是可以选择的道路,但这个前提之下,乌海必须首先做到自我革新淘汰落后产能。

早在十多年前,乌海市就以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大面积关停小焦化、小硅铁、小电石等企业。经过一轮转型阵痛期,率直的乌海人用务实的态度诠释着其对加快“转型”的渴望与期待。如今,一轮转型升级后乌海的煤焦化企业不仅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且技术装备水平在国内领先,过去生产过程中的焦油、煤气等副产品全都成了宝贝。

更令人欣慰不已的是,煤城新一轮经济腾飞的背景下,乌海城市的颜色从此不再只有黑色。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经验,乌海明确了“生态立市,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做“煤文章”向做“水文章”转变的乌海,如今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依托而不依赖于现有资源优势的定调,为乌海城市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面。

通过铁腕治污,2017年乌海市中心城区的优良天数达到268天,比5年前增加了110天,天蓝了、水清了、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提高到17.5%,这是乌海市依托良好生态和山地地形,聚合城市“绿色资源”,增强休闲养生、生态旅游等城市功能全力打造的结果。

最有力的佐证便是“大漠湖城”的建设。乌海市政府工作人员向《小康》记者介绍,随着2014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及“绿肺”乌海湖的形成,有利促使了乌海的区域气候条件得到改善。从做“煤”文章向做“水”文章的转变,恰恰用行动践行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

转型再造优势

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必然要与过去有所不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围绕产业链招商,乌海市先后引进多家装备制造业企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开始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

在乌海市下辖乌达区,从2008年起就开始谋求以精细化工产业为抓手引领转型。如今乌达区的原煤开采销售占GDP的比重由56%下降至9.6%,业内专家认为,浮动比重带来的震荡,是乌海政府在“下猛药”,以医治乌海经济的痼疾,对未来的发展大有好处。

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乌海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淘汰落后产能后,乌达区的非煤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预计2020年,乌达区总发电能力将达210万千瓦,输出蒸汽约1000吨/时,区域届时将节省电力成本2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将实现产值220亿元。

卡博特公司是乌海市引进的首家外资企业。由该公司建设的年产8000吨的世界级气相二氧化硅生产基地就位于乌海市乌达工业园,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气相二氧化硅作为重要的超微细无机新材料之一,其产品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应用于包括有机硅、胶粘剂、复合材料和涂料等行业,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太阳能、风力发电叶片、食品、个人护理等领域。

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既实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大幅降低废气、废水的综合排放,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典范。按照预期,项目将于6月份开始安装主装置区设备,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两亿元,实现年利税额约6000万元,对乌海经济发展又是一大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转型升级过程中煤炭企业也在响应。作为乌海最大的国有煤炭企业神华乌海能源公司从2012年开始,为解决面对的困难,公司上下开启转型模式,对煤炭板块和焦化板块进行了业务分离,并在此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内蒙古煤焦化公司,实现煤炭和焦化两大板块的专业化管理。如今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已经成功转型。它的转型也为乌海的其他能源企业提供了参考。

“我们经济转型的重点,就是着力推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变‘一煤独大’为‘多元支撑’,降低对资源,特别是本地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展后劲。”这样的声音将一直伴随乌海城市转型,未来思变中的乌海将以高标准建设迎来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编辑/麦婉华

 

读者来信

镜像

城市快讯

港澳台快报

微头条

78座资源枯竭城市,探寻转型振兴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