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时代邮刊

《人间知味》:淡而有味,浑然天成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程应峰
定价:38元 作者:汪曾祺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2月生于传统文人家庭的汪曾祺,从小受诗书字画熏陶,其作品有百年历史,有五味三餐,循着中国人的记忆,深植现实的烟火尘埃,唤醒一代人沉睡的灵魂。他的散文独树一帜,颇具古典文学遗风,淡而有味,浑然天成,畅谈食事住行,引领美文潮流,把人间描绘得如同风俗画,涵盖世间百态,传承着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元素。

《人间知味》是汪曾祺的一部散文集,以生动自然的笔触,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从四方美食谈到生活,一蔬一菜,盈溢乡愁;一草一木,尽是文化。无论春华秋实,鱼虫鸟兽,还是闹市见闻,乡间怀旧,都流动着中国古典韵律和民族特色。他的笔下,流露出人生的幸福感受,噙着中国菜的香,赏着山川江湖的美景,脑海里,有熟悉的乡土,在岁月里随遇而安,在生活中自得其乐。

读这部散文集,可读到不同侧面的汪曾祺。生活在他的笔下清淡而有滋味,接地气,生活化,有烟火气息。通过书中文字可读出一个随性恬淡的老人,一个明明白白的老人,很闲适地活着,吃吃东西,养花种草,看书绘画,逛逛古迹,还有什么样的生活比这样的闲散更为美妙?

他对吃的描绘精妙细微。比如他描绘山西人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又如他写广东人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再如他描写贵州人吃腥: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折耳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但那女演员吃得忘乎所以。还有吃苦、吃辣、吃臭的,口味之杂,不一而足。

在汪曾祺看来,中国人在吃这一事情上都颇为精致讲究,就连日常用的食盐也要分个三六九等,什么“桃花盐”“水晶盐”都要讲究个“吴盐胜雪”。他不去钻研那些玉盘珍馐,偏要用妙笔盛上一盘盘家常小菜,满满道德烟火气息,却让你读得有滋有味,恨不得边读边撸起袖子下厨按照书上的单子炒上两盘。他的语言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别有一种韵味。

他的美文便是人们生活的日历。从人们的口味出发,娓娓道出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贴近人心的亲切笔调,把人从沉郁贫乏的时光中解放出来,发现日常生活的有趣。《葵·薤》一文中他说:“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而“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兼容并包之德,见仁见智之心,跃然纸上。

有人评价说,他的文字是最有中国味道的文字,将中国人的记忆和心灵,与文化传统相连。让经历世俗波澜的人们,品尝种种人生滋味之后,在最平常的一饭一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沈从文认为他“认真而有深度,可爱还是态度。”金庸说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张兆和则称:“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微博|网语

中年失业:年轻时有多安逸,现在就有多凄凉

90后养生:一边作死,一边自救

所有的“差不多”,最后都会报复你

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

黄璐:“文艺片”女王也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