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旅游

情动大通河

作者:文·图 杨乃运
大通河,通惠河从东便门码头到通州张家湾运河河道的另一种称谓。这个名称起自明代,但没有普及起来,人们称这段河道时还是习惯用通惠河,足见通惠河名称的深入人心。我没有标新立异的意思,只是想将此段运河与通惠河上的两条玉河段(昆明湖到什刹海段、什刹海段到大通桥段)区别开来。这条河段是经过重新疏理了的,是北京的绿色生态工程,不再走船,有算不上太多的古运河文化遗存,在新兴城市建筑的夹裹中,却赏心悦目。

1 运河畔的通州燃灯塔。

2高碑店古码头,今运河北岸的风光。

3龙王庙里的影壁。

4郭守敬像。

5龙王庙。

6码头上的锁船石。 高碑店,古闸新韵

为寻访高碑店明清家具一条街,出了高碑店地铁站,向西没走几步,到了南北向的一条公路并看到一座桥时,也就看到了一座水坝和一片水。水坝在桥东,坝槽里的流水倾泻而下,而桥西的那片水却让人惊讶,它像座湖,水面很宽很宽,宽到南北两侧的现代摩天大厦和仿古建筑显得那么低矮渺小,都成微缩版了,而它的长度,西望下去,真不知何处是尽头。它竟是通惠河。是闸坝旁一个院落的大门标示牌告诉我的,上写通惠河管理处。通惠河如今还有这么浩淼宽广的水面?

通惠河是闸河,设闸助漕运并不是郭守敬的原创,但郭守敬显然比别人更通晓设闸的好处。北京到通州之间有两条支运河,北支运河是坝河,这条运河金代就有了,元代又多次修治。坝河又叫阜通河,河道自积水潭北部出口,沿今北护城河,出大都城的光熙门,走东北郊到通州城北入温榆河。其上共设拦河坝七座,船运是逐级而上的,漕粮越过最东端的深沟坝,用船运至上一级坝下,再由车户搬运到坝前的船户,就这样逐级而上。这叫分段驳运制,是解决漕河缺水的唯一办法。积水潭至通州的南支运河就是通惠河,至元三十年即公元1293年竣工,使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內的积水潭,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它也是设节水闸的,从积水潭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一置闸,到通州共为七闸,闸与闸间是一里地的样子。通惠河的成功,除了增加了新的水源,还有就是采取措施克服了北京地区修建运河的两大难题:缺水和地面坡降过大。北京开挖运河用的水源是地泉和山泉,而其地势是西高东低,坡度大,流速快。积水潭是水之调控器,设水闸人工控水;选择最佳运河路线,缩短航程都是有效的措施。

闸分上下,过舟止水。这种方式,游客在长江三峡能够看到,不过那闸是高科技的,古人用的是土办法,用绞盘和绞绳绞,石头日久会磨出深深的槽,我在淮扬的旧运河河道见过。明清时代,通惠河大通河段的闸数有变化。通惠河全面停止漕运是在清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

高碑店是个古码头,其东有平津上闸、平津中闸、平津下闸。此处的水闸离大通码头的水闸是八里地.。

傍高碑店村而过的通惠河水是平静的,河道清理整治过,河岸基本是石砌,沿岸设了石护栏杆,这栏杆不是防水而是防人的,防止任什么人都随意地下水。它也是道景观,让古河有了当代的精气神儿,还可以让人凭栏望河景。可是我总觉得河两岸过多过密的高楼大厦与古河的韵味不协调,高碑店村(应该是乡吧)人也意识到这点,就把辖区内的楼都建得古香古色,不管是多少层,都是古典大屋顶,而北岸的一座紫檀博物馆则建得像巍耸的宫殿,绿琉璃瓦黄剪边。我还是有点不适应,不过东南面的河岸曲拐处向河里探出了一段沙坡,坡是和缓的,坡脚长着绿草,和堤岸的高大杨柳构成的画面野味十足,天然的河湾一样,让人想到旷野、旷野上的河岸。这一点野性让我欣慰,让我感动。

高碑店村把东南面和南面河岸都变成了休闲公园。东南面是个小景园,有一座现代建筑材料筑的仿古亭,园中立几尊高耸的观赏石,植些灌木和竹子之类。顺公路转过去,则见气派得完全可与中国四大名楼有一拼的滕隆阁,黄琉璃瓦四重檐,雄崇瑰丽。阁西阁北是广场,广场临河处有古典式的休闲亭,筒瓦歇山顶,红漆大柱,三出阶的石台基。还有新修的古庙,临水的将军庙、临惠南街的龙玉庙,是复建还是新建不得而知,但庙容绝对让见过古庙的人大为赞佩,它们无一处不经典。两庙间是孝悌园,传统二十四孝故事都用石雕刻成像,分布在青石板铺的通道和庙前广场两侧,绿树掩映。河畔还有古柳,柳干粗硕,几百年岁月,当是古通惠河的见证。见证着古通惠河的还有拴船的方石柱。公园还立有石坊和郭守敬石像。

作为村建的公园,它的观赏性很强,更适于休闲。年节时村里还会举办民俗活动,如漕运庙会,民间的小车会独有一番风韵。来此感受古老的运河文化,不会虚行。

1张家湾清真寺里的大缸。

2八里桥。

3桥望柱上的石狮。 454-5大运河题材的壁雕。 风采依旧永通桥

若说通惠河道大通河段比较野性比较自然的离高碑店比较近的就是八里桥段了。此处有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因与通州西门相距八里),是横跨在古运河水系河道上的一座至今不衰的风景。它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五百六十多年的岁月风尘,未曾洗去铅华,风采依旧。站在桥上望河,河道宽阔,岸树成行,在巨厦林立,城铁如虹的当代城市氛围中,即便是冬季,树枯草黄冰凝的肃杀景象,也让身心感受着大自然的亲昵和亲昵下的熨帖。古桥铺了沥青,系标准的柏油路面,方便通车,但并不妨碍对古桥的欣赏。南北长达50米的石栏板,石栏板上竖起的32对望柱,柱上神态不同相望相依的石狮,都是旧物,而且保存基本完好,特别是栏端的四只戗兽,端伏南北,挺胸昂首,独角而视,傲气凛然。桥有3孔,中高侧低,中券洞外有分水石,两侧燕翅闲卧镇水兽,密鳞长尾,扭颈倾头,怒望河面。

八里桥是通州八景之一,景名长桥映月,可见入夜月明时景色最好。有李焕文的《长桥映月》诗描绘了当年的胜貌: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桥八里卧暗川。石桥拥似天衢入,画舫摇从月窟穿。万斛舟停芦荡雪,百商车碾挂轮烟。渔灯蟹火鸣征铎,惊起蛟龙夜不眠。

通州八景明万历年就有了,分别为长堤春草、古井甘泉、锦绣遗荣、海山远眺、古寺钟声、仙桥云影、石港渔歌、沙田牧笛。与后来的通州八景不一样。清代的通州八景是古塔凌云、二水会流、长桥映月、波分凤沼、万舟骈集、平野孤峰、鼓楼中峙、柳荫龙舟,都与古运河有关。二水会流在现北关闸桥北,乾隆诗云:“飞梁架水响梢东,转运漕艘此处通。”波分凤沼找到西海子葫芦湖就找到它的位置了,有诗云“凤沼泻出通惠渠,就制舟楫代运车。”万舟骈集在通州东关南,“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川。”描绘出了它的漕运盛貌。鼓楼在通州城中心,看似鼓楼中峙与运河无涉,“石券洞开两马行”又何偿不是漕运转陆运的一景呢。柳荫龙舟景在通州城北五里温榆河拐弯处,当年“御舟连泊俯清漪,垂柳阴阴翠作围”的情景还是很让人向往的。6张家湾清真寺。

7今日皇木厂一景。

8

98-9燃灯塔砖雕细部。

10燃灯塔须弥座。古通州和现通州的行政区划并不一样,长桥映月的八里桥现属北京朝阳区,而平野孤峰在河北三河。

时空变幻,通州八景多已难寻,八里桥景运河之景就变得格外珍贵,有兴趣者多去看看,只是长桥映月需在月明时才能品哟。还有大通河早就不通航了,但愿旅游业的开发拓展能把掩埋在历史时空中的舟楫画舫再引入河中穿“月”惊蛟。

塔影认通州,一塔三教寺

古塔凌云在通州八景中位列第一,其塔指的就是通州北城的燃灯塔。通州大运河边最富盛名的就是三教庙里的燃灯塔了。三教庙成品字形,文庙于前,佛寺、道观居后并峙,并立共存,和睦相处,且有官署相伴。不过,佛、道、儒三教,是先有佛寺在此的。佛寺于先,是因最先有的燃灯塔,寺随塔建。

通州建塔是为镇河神,靖水患。通州这个地方,河多、水多、沼泽多,用现在的名词就是典型的湿地。河有13条,脑子不用功,河名还真就记不全,雨季时,天上水地上水交会成患。北周之前,按习俗选了高敞之地建了镇水塔。当时应为土塔,到辽时改为砖塔,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此塔是北方最高的密檐式塔,立于北运河和通惠河交汇处的四五百米,远望壮观雄伟,丽日晴天,塔影垂于河中。据说此塔有七绝,一是风钟多,多达2248枚;二是神像多,神佛之像计有104尊;三是铜镜大,直径24.5厘米,圆1米;四是诗碑位置高,在第十三层的正南,中间灶门处,首刻“万古流芳”四字,七言格律诗一首;五是塔心柱长;六是塔顶生榆树,位在西北一面,主干径17厘米,高3.7米,树冠4.2米,根扎得很牢,遍布瓦顶,如天生的雨伞,最长的根须达2.5米;七是塔景垂映于运河中。在这七绝中,至少是铜镜已看不到了,风钟也不像说的那么繁密。塔檐之间的颜色倒是有一种别处的塔不曾体验感受过的色彩,须弥座上的大荷叶瓣,欲开未开的,很是壮观,神像和图案,是砖雕中的精品,力士像的神武,图案人物的繁多和形态神貌的不同,很耐人品嚼。因塔在城中最高处,昔日运河中过往的漕船商舟远远就能望到,凌云入天,若悬半空的气势,很震撼人心,系古通州的地标,因此才有古人“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的诗句。

通州燃灯塔和三教庙都遭受过八国联军的破坏,除塔而外,文庙大成殿是旧物重修,其余都是重建,佛寺内的巨柏,道观外的古槐,则和塔一样,均系古物,绽放着古之幽韵。1 门里门外。

2

32-3运河畔历史遗留下来的石件。

4通达桥望柱石狮的气势。塔邻西海子公园。西海子是为建燃灯塔挖土垫塔基挖出来的,形成年代比燃灯塔古远一点点,说与燃灯塔同期也行。先是土坑,东侧的北运河水很容易就灌进来把坑灌成海子。西海子生命力很顽强,到1936年还有近百亩的水面,于是被开辟成城市中的水上公园,堆山建亭建长廊,绿色景观很不错。古槐已有五百多年树龄,景色迷人。从西海子望燃灯台别有一番风韵。不过这两年您只能望海兴叹了,它已被圈起扩建,2018年底后的西海子公园将比现在大一倍。

通运桥张湾城的岁月刻痕

除了八里桥,真没敢奢望能在古运河上看到什么古迹,当通运桥出现在眼前时,我真的有一下子惊呆了的感觉。

张家湾村是一个热闹的村,村舍低矮陈旧,旧又没旧到百年以上去,那份杂乱和热闹却是亘古的气氛。

穿大街,走到一条宽胡同向北拐,直行下去就是通运桥。

通运桥当您靠近了萧太后河时,远远就能望到,不过是一架小石桥而已。到桥跟前看桥可就大不一样了。桥面是只能通人不能通车的,旧有的铺桥青石板,赤裸在日光下,坑坑洼洼,裂痕道道,久经磨蚀,苍凉悲壮的样子。石桥是明万历十三年(1602年)修的,至今也不过416年,何以苦成这个样子,显衬得岁月那么残酷无情!

桥比八里桥短近一半,18根望柱,望柱上雕须弥座,座中的圆雕狮子,形态不一,各有神姿,19块栏板上,每块为一海棠池,雕有宝瓶荷叶,叶脉浅刻,宝瓶华美。石栏四角也和八里桥石桥一样,雕有戗兽。石桥是明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出资大半修的。李太后是通州人,为家乡造福,她很舍得掏银子。不过此桥建起,却是另一个太后的事,她比李太后有名,那就是辽国的萧太后。萧太后为解决漕运,修了运粮河,运粮河一直修到城里,它是后来通惠河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俗称萧太后河。萧太后既想从河中得舟楫之利,又有点抠门,只架了木板桥,屡建屡坏,屡坏屡建,直到明朝的李太后在宫中得势。

看到通运桥的同时,您也就看到了张湾城,张湾古城比通运桥还要惨烈,如果不是新近修复了一段,您见到的也就是贴河而峙的低矮残垣了,残得像农家院的院墙。

对着通运桥的城墙门是张湾古城的南门。入城门,您一定想到了蒲松龄,并发愿写一些蒲氏那种狐狸精怪的故事。那里,除了一株老树,一眼康熙时代开凿的古井和沿河伸展的断壁残墙,就是高茂的荒草了。荒草萋萋,阴风戚戚。刨根,可不得了,这里可是不亚于州城的繁华之地。

张家湾是四河相聚的地方,水势环曲,一派水乡泽国的地貌。辽国萧太后,在此凿河运粮送兵,训练水军,攻打北宋,还曾在附近的地方建有行宫。元代郭守敬设计监修通惠河,直达张家湾,这里成为水利枢纽,重要码头,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明中期通惠河失修,入京水路淤塞,运粮运盐的,外国来进贡的,做生意的商人,进京的官员就都在这里下船,换乘车马入京。这里想不繁华也不可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9年),这里筑起了城池,墙沿河,门对码头,整个形状因随地势,呈刀形,俗有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之说。北京人认曹雪芹。曹雪芹的祖上曹寅,在江南做官,为江南织造,皇上在张家湾赏了他地,因有职务之便,就在城里花枝巷开了染坊、当铺之类,那口残留之井就是他家的井吧。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烟云,遗地上所见的石碑是当今的热心人所立,文由文物所的老所长所撰,是对历史的考证。现在的张家湾镇,是城外之村,也有古迹,主街西口偏中路南侧有清真寺一座,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礼拜寺三间,南北讲堂各三间,有抄手廊,引人注目的是山门外北侧的古槐。由张家湾清真寺来看,可知张家湾回民不少。他们主要是明朝初年移居过来的,依古运河码头做买卖或充当脚力。5运河边古庙一角。

6通达桥沧桑之貌。皇木厂村古遗址

真真的是遗址了,当年的运河大码头,只有那些据说作为秤砣用的巨大花岗岩石块还在,而运河码头处,仅是一方与长河大沼隔绝的小死水塘。景色却不错,竹搭的长廊,新建的别墅式农庄,怎么看都好看。

皇木厂是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分遗大臣到四川、江西、湖广、浙江、山西等省采伐珍贵木材设置的,它的位置在张家湾通惠河口北岸,木材运来了,由此上岸入皇木厂,再转运到北京。当年管理皇木厂的官员在这里栽了许多国槐,于今只剩下厂东南角外的一株,主干胸径1.7米,4根巨杈斜指四方,冠若巨伞,老得不成样子,用钢箍的水泥柱支撑,却仍不甘寂寞,年年春天发芽滴翠,至夏秋便绿得一塌糊涂。

古槐西侧8米处,建楼挖槽时,出土过小坩埚3000余件,伴随出土的还有灰陶罐、缸胎鸡腿瓶之类,都是元代的,石秤砣(学名石权)也是出土的,大的重600斤。皇木厂遗址南面,是明清时的江米码头,有江米批发市场,再往南是下盐场遗址。通惠河、北运河曾使这里十分的繁荣。

现在这里繁荣的是民俗村旅游业,是开车都要走好半天的别墅群。

 

古都北京,春风弹拨起的色彩之弦

花香四溢明城墙

玉渊潭公园 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

丁香花开法源寺

走在雁栖湖环湖步道上

梨花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