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旅游

仙市 釜溪河畔盐运古镇

作者:文·图/许永强

1古镇上码头,如今依然发挥客运作用。

2陈家祠堂古树葱郁。

3陈家祠堂议事厅。在我的旅行计划中,无论如何,自贡是没有被列入的。但朋友告诉我,除了恐龙化石和井盐历史,这里还有一座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古镇——仙市镇。千百年来,大量的自贡井盐通过这里上成都,入川西、川北,到重庆,过川中、川东,出三峡到达湖南、湖北。这让久居成都的我有些心动。

和四川那些颇有名气的古镇相比,仙市显得寂寂无名,但对历史的兴趣还是占了上风,也许意料之外比意料之中的目的地对一个旅行者来说,更有吸引力。

釜溪河畔 因盐而兴

仙市镇距自贡市区仅10公里,坐落在釜溪河畔,交通非常便利。这里一直是釜溪河上有名的盐业转运码头,许多货物都要从这里转运。它既是古盐道上水陆运输线的分合口,又是陆路运输的重要站口。自古就是自贡“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的重要驿站和水码头,为运盐船只的必经之地,是自贡井盐水运经釜溪河入沱江、进长江、溯赤水的第一个盐码头,也是“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由水运转陆运的一个中转码头,是自贡至成都、隆昌和荣昌等地的陆路要冲。部分船运盐到仙市即卸载上岸,再由人挑马驮,转运川西、成都、松潘等地。

仙市亦称仙滩,釜溪河流经这里时有一个长长的石滩,湾急、滩多、水浅,致使运盐船只上下颇费时力,盐船至此无法直接下行,许多盐船在此候着过滩或停泊起载,只能将盐包先卸在上码头,由纤夫将船拉过滩区后,再将盐包搬到下码头重新装船外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盘滩过坳”。天然的局限,使得挑夫、盐商、船家滞留于此,高峰时期,每晚屯留于此的船只不下四五十艘,上街吃饭、留宿的老板、船工以及挑夫多达一二百人。陆路上过往仙市的成群结对的挑夫和马帮,也无不在此歇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居住群,继而发展成为“帆桨如织”“挑夫盈途”“夜市灯火通明”的景象,承载着船工、盐贩、挑夫、商贾的艰辛与欢乐的集镇。

到了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淮盐不能上运两湖地区,只好由川盐济楚,更使这里的商旅倍增,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鼎盛时期。如今,在仙市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保存的“四街、 四栈、五庙、三码头”及万家炊烟、万家灯火,都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

古镇的居民却更喜欢另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生性豪放不羁,厌倦天庭奢靡,向往人间美景,一日携牡丹仙子、荷花仙姑与狮、龙、虎、象偷下凡间。玉皇闻悉大怒,施法收回其灵魂,让其躯体留在人间,化作人间山水。站在河对岸桥墩坝上眺望,古镇的山形、样貌就像一个侧卧的美女。

追寻古迹 静听历史

走在古镇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路都是记忆,一路都是记号。两边是有着明清风貌的穿斗木结构房屋,白墙青瓦,散落在那些弯曲的羊肠小街的中间或者尽头。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无论是街边沧桑的老房子、回荡着古刹钟声的金桥寺,还是盐运码头上那被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台阶、错落有序布满河岸山坡的庙宇,所到之处,历史无不在这里积淀、升华、延续,千年不变。铁匠铺铛铛的打铁声,两旁的货郎沿街叫卖,旋转的理发店彩棒,冒着热气香喷喷的贡肘……在青山绿水环抱之中,绿林翠竹的掩映之下,古镇静静地躺在“两冲、一榜、一滩”上。4盐运码头上被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台阶。

5古镇特色美食贡肘。

6鳞次栉比、高低有致的重重封火墙丰富了古镇的天际线。

7江西会馆局部。

8过街楼。 仙市古镇曾因“四街、 四栈、五庙、三码头和一鲤、九碑、十土地”而闻名远近。自明代以后,随着自流井盐场的兴旺发达,仙市成为井盐运输的水、陆交通要道。到了清代,这里更是蒸蒸日上。民谣:“仙女下凡卧河边,金银首饰撒满滩;玉带长河千帆掠,绿树翠竹舞蹁跹。虎牵象鼻鹦鹉欢,狮子回头望牡丹;天潭河内朝鼓响,桥墩坝上会神仙。”就是对仙市古镇环境的真实写照。

以釜溪河为依托,古镇沿河建有三个古码头,将验关、生产生活物资起运和渡口分开。街道沿河而建,直通码头。

沿河修造横街巷,即新河街;依山再造一条横街,即半边街;在南北走向、垂直于釜溪河,依山就势再建二条纵街,一条是古镇唯一纯商用功能的,至今仍为主要市街的正街,直通下码头;另一条为新正街,直通上码头。在正街与半边街间又修羊肉巷。四条主街与羊肉巷呈“正”字形布局。通过精心设计和营造,使古镇形成了以四条街道和釜溪河为主线的依山畔河、环境宜人、功能明确、街巷纵横有致的水陆交通格局。

古镇建筑沿街道两侧排列,众多的店铺、作坊置身在五条街巷中。建筑多为青砖黛瓦的木构建筑,临街面的墙多用活动的木板条,卸下就可成为店铺。有的建筑间留有小巷,在转折巷口建门坊,巷道空间随之不断深入变化。四座过街楼, 融交通与楼台于一体,别具特色。青石板铺成的街巷与饰有雕花的木质民居,老式木门,花格窗的民居、店铺,幽深的门洞,尤显古色古香,为古镇增添了几分深沉和幽静。

这里,随处可见青灰色翼角高翘的封火墙、黑色的屋顶天井、青砖青瓦以及砖雕木雕。数处庙宇楼台,雕梁画栋,檐牙高翘,柱、梁 、枋、槅扇、槛窗等皆为原木本色。不规则的青石板铺成的街巷与木板墙、木楼、 青黑色瓦屋面连成一片,随地形错落分布。鳞次栉比、高低有致的重重封火墙丰富了古镇的天际线,使古镇显得庄重肃穆,深沉古朴。

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建于1862年的陈家祠堂。祠堂坐北朝南,为川南典型的砖木串架结构,层次分明,黛瓦砖墙,硬山高帽,塑万鳌起角。从宅门看上去不显气派,但里面却宅院深深。厅堂三重,没有陪弄,一律由一面大门进出,大门进去是门厅,面宽五间,紧邻门厅的四方天井,假山叠嶂,花木葱郁,颇具桃源意境。拾级而上,为中厅、天井及正厅,两边由厢房、耳房相连,天井中的木方桌、竹椅,川南民居韵味十足,显示了盐商大家的财富和地位。

1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名的“金桥寺”。

2生活在中码头和下码头之间的古镇人不紧不慢的生活。繁华褪尽 文化记忆

盐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自贡与外界的商业交往,仙市由于其重要的位置,各省客商频繁来往于此,其时,车水马龙,人迹熙攘,一片嘈杂,一派繁荣景象。与全国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似,仙市也兴建同乡会馆,谓蔚然成风。以湖广庙、南华宫、天上宫、江西庙、川主庙等建筑精品构成的会馆建筑,形成了仙市镇独特的会馆建筑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

建筑精美雄伟的南华宫,又名广东籍盐业同乡会馆,建于清咸丰末年(1862年),位于上码头与下码头之间,建筑坐北向南,巧妙地根据地形,依山而建,从山门到大殿序进渐高,起伏开合,层次分明。青石铺成的庭院,厅房、耳房、厢房、门庭相互呼应,自成一体。会馆构架为传统木结构,雕饰极为精致华丽,梁、枋、檁雕刻和彩绘各种人物造型、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名的“金桥寺”,一条小街穿寺而过,令人分不清是街市,还是佛寺,使得寺庙有了极罕见的生活气息。尤为珍贵的是戏楼上的“千年黄荆树”所筑的梁架为南华宫的历史价值重重地加上了一个砝码。3陈家祠堂内景。

4饰有雕花的木质民居,老式木门,花格窗,为古镇增添了几分幽静。雄秀的天上宫(又名天后宫),是福建籍盐商的同乡会馆,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位于半边街南三分之一处,平面成长方形,由山门、戏楼、大殿、 廊楼、东西厢房和耳房组成,四周用廊楼相连,两侧廊楼下的过街门洞与半边街相通。 在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整个建筑造型别致,鳌角凌空,戏楼楼沿上的木雕镂刻精细,线条流畅,历史人物、民风民俗、神化传说、戏剧故事等形象而生动。

古镇不仅以山水秀美闻名,也以名人辈出著称。清末辞官隐居的大儒名仕罗金声、宋时湛,威震成渝的传奇武林高手“罗跛三爷”,太平天国时期 “李兰义军”部将头领李千斤,以及创办四川近代史上第一张《渝报》和《蜀学报》的爱国人士、国学大师宋育仁等都出生在仙市。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门大宅和名人趣事,民间传说,构成了仙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风情画卷。由于没有进行过商业宣传,仙市古街上很少有外来游客,我们的到来倒成了当地人眼中的一道风景,他们总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头看一看我们。古镇上的主人依旧保持着不紧不慢的生活,那敞开的店铺极少有生意,店主人也不管这些,他们沉浸在漫长悠远的时光里聊天、品茗、发呆,打发着富裕的时光。据说清嘉庆大儒名仕罗金声和宋育仁之叔父宋时湛等为避乱世,辞官隐居于此,将仙女住过的地方劈成六间石屋,改名“馀洞”,意为要在此度过下半生的余闲时光。如今青石古街依旧,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巨大变迁和古中心的转移,这里也恢复了它的宁静,让我们在发幽思之际尽享难得的静谧。

如今,仙市依旧保存着典型的四川乡村味道,打铁、弹棉、纺线、捕鱼等各类传统精湛手工技艺和传统的节日龙灯、花轿迎亲、钟馗庙会、街头茶馆、川剧玩友、长竿旱烟等民俗民风传承完整。如果遇上赶集,人们纷纷通过陆路、水路赶到仙市镇,贩卖家禽、手工品,购买生产生活必需品;有的来就医、学习生产技能;有的来“摆龙门阵”, 吟诗唱曲……当然了, 这里自然少不了美食, 辣得要命的“火爆兔肚”、美味的“富顺豆花”和香喷喷的“仙市板鸭” , 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最好理由。

TIPS

交通:乘车可从新南门车站、北门车站、五桂桥车站前往仙市,自驾由成都沿成自泸高速转成泸高速抵达仙市古镇。

美食:火爆兔肚、富顺豆花、贡肘。

 

古都北京,春风弹拨起的色彩之弦

花香四溢明城墙

玉渊潭公园 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

丁香花开法源寺

走在雁栖湖环湖步道上

梨花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