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9422/j.cnki.ddsj.2017.06.007
东盟成立的背景与一体化历程
2017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在半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东盟的一体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冷战时期的东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 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8月8日,创始成员有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是一个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联合会(协会)[1]。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军事集团对峙的格局。1954年,美、英、法、澳、新、巴(基斯坦)以及菲律宾和泰国在马尼拉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并于次年在泰国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其目的是“联合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然而,这个试图仿效“北约”的反共组织因内部纠纷一直未能有效履行防务行动,拖到1975年被迫解散。
东盟成立的初衷也是为了共同防御共产主义势力在东南亚的蔓延,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持密切关系。但这些从西方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中小国家,又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主意识,有联合起来抵御外部势力威胁的诉求。1961年,为了寻求地区安全合作,马来亚、泰国和菲律宾三国成立了“东南亚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SA),但不久就因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和菲马领土争端而夭折。1963年,在印尼推动下成立的“马菲印联盟”(又称“马菲印多”,Maphilindo),仅生存了三个月就因马印尼冲突而解体了。[2]这一阶段,东南亚国家内部的冲突是其联合的主要障碍。
1965年,印尼政局巨变,强人苏哈托上台后实行与邻国和解政策,终止了与马来西亚的对抗。同年底,马科斯就任菲律宾总统后也积极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不久菲律宾便与马来西亚复交。印尼、马、菲三国关系缓和。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而独立。这个小岛国对区域合作的愿望强烈。另外,曾卷入越南战争的泰国,此时其国内也出现了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寻求和平中立和区域合作的呼声。东南亚出现了有利于这些国家联合的形势。1967年8月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共同签署《曼谷宣言》,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此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终结了以往反复折腾的状态,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东盟的诞生揭开了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新的一页,同时也拉开了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序幕。东盟首次在国际社会显示中小国家团结力量的实践是在1971年提出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政治主张,要求有关大国承认和尊重这一主张,使该中立区不受外部大国的任何干预。[3]这是东盟成立后首次以“一个声音”陈述己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是,除此之外,东盟早年的各领域合作仍处于“磨合期”,乏善可陈。
1975年,越南统一南北后,加大了对老挝和柬埔寨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背后更有苏联的支持。东盟国家担心这些来自本地区的“共产党政权的威胁”会影响自己政局的稳定,产生了加强联合、保障地区安全与和平的迫切感。1976年2月,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以及强调东盟各国协调一致的《巴厘宣言》。这两份文件指明了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的目的,即“消除颠覆活动对国家稳定的威胁,增强各成员国和东盟的抗御力(resilience)”。[4]自此,该条约成了东盟的主要准则,并且成为东盟与世界各大国进行对话的重器。2005年东盟创办“东亚峰会”时,签署该条约成为域外加入该峰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1976年是东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东盟在雅加达设立了秘书处,完善了组织结构。此后,东盟成员国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并实施了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东盟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尤其是通过1979年在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东盟显示出了其重要的国际影响,为自身赢得了声誉。
二、冷战结束后的东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在东南亚地区的争霸也随之消停。在此背景下,印支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与东盟国家(印尼、菲律宾、文莱[5]、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相互接近,从对抗走向合作。发展经济取代政治斗争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事项。后冷战时代,东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内外战略,不失时机地发展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扩大成员,树立“东南亚十国共同体”建设目标。东盟成立之初就有将成员扩大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打算,其成立宣言指出:“对赞成其目的、原则和宗旨的所有东南亚国家开放”[6]。但在冷战背景下,宏愿难成。冷战结束后,东盟积极与印支三国和解,化敌为友,不失时机地让越、老、柬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之成为东盟的观察员,同时又与长期受孤立的缅甸加强联系。1994年5月,东盟成功将东南亚十国[7]代表召集于一堂,签署《建立东南亚十国共同体设想的声明》,携手迈向“大东盟”目标。从1995年7月到1999年4月,越、老、缅、柬先后加入东盟。东盟的扩大,显著提高了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了其在国际问题中的发言权和与大国磋商中的“议价权”。
第二,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推动经济一体化。这一时期,世界各地掀起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东盟历来对外部压力反应灵敏,其对策便是加快自身的经济一体化。1992年1月,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确立了“从1993年起的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并批准了《共同有效关税计划》,取代1978年开始实施的《特惠贸易安排协定》。[8]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也是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东盟已经成为东亚和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三,创立“东盟地区论坛”(ARF),主导地区安全机制。冷战结束后,东盟为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和避免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发言权遭弱化,于1994年发起成立了由其主导的“东盟地区论坛”,邀请其主要对话伙伴加入论坛,讨论东南亚地区安全问题。论坛设立了推进“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等议程,以期达到解决地区内争端和冲突的目的。目前,“东盟地区论坛”已有27个成员,成为亚太和东亚地区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东盟地区论坛”的成功运作,极大地提高了东盟的国际威望,创造了“小国领导大国”的奇迹。
第四,抵御金融危机,开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1997年7月,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东盟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受到强烈冲击。在此危局之下,东盟求助西方大国和国际金融机构,但并未得到有效支援。与之相反,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伸出了援助之手。东盟深感自身力量有限,必须联合周边大国才能共同抵御金融危机。1997年12月15日,由马来西亚发起的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吉隆坡举行,其主要议题便是如何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燃眉之急。此次会议开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后便形成了“10+3”合作机制,东盟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者。
4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30届东盟峰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落幕。这是东盟10国领导人在东盟成立50周年之际的首次聚首。他们一致认为,东盟在过去50年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值得骄傲,并承诺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一个东盟人内心认同的开放、和平、包容、有弹性、稳定和繁荣的地区组织。三、进入21世纪的东盟(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东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加强自身一体化、建设东盟共同体、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上,并藉此巩固了其在地区事务中的中心地位。总的来看,东盟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第一,主导“10+3”进程,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1997年12月首次“10+3”东亚领导人峰会在东盟主持下取得巨大成功。但与此同时,东盟也意识到自身分量有限,东亚的经济重心不在东南亚,而是在东北亚。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占了“10+3”的90%以上,东盟十国不足10%。东盟必须借助与中日韩三国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这种认识促使东盟将“10+3”峰会机制化 ,并通过制定议程和合作框架将“10+3”峰会与东盟峰会连在一起开等规定,主导了“10+3”合作进程。东盟的这些做法,得到了中日韩三国的认可,尤其是中国的大力支持。
第二,成立“东亚峰会”,登上亚太国际舞台。2005年,东盟在“10+3”框架基础上成立了“东亚峰会”,先后把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俄罗斯、美国拉进峰会,将视野从东南亚扩展到东亚、南亚和广阔的亚太地区,将多边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安全等领域。东盟为加入“东亚峰会”制定了三条标准:必须是东盟对话伙伴、必须与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必须与东盟有“实质性”的关系,从而将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经过多年发展,东亚峰会成员从“10+3”“10+6”发展到“10+8”,东盟藉此进入了“亚洲权力中心”,大幅提升了国际地位。[9]
第三,签署《东盟宪章》,建设东盟共同体。2003年10月,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发布《东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提出建设东盟共同体的蓝图和时间表。“东盟共同体”由“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构成,计划在2020年建成。2005年,东盟又宣布将东盟共同体提前到2015年建成。2007年,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签署了《东盟宪章》,作为东盟共同体的法律框架。这是东盟历史上首次以法律形式来框定一体化的进程、目标和路线图。《东盟宪章》赋予了东盟组织的“法律人格”,增强了“东盟特性”,使东盟组织更加具备“国家”的特点。 [10]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东盟共同体”并非欧盟那样的高度一体化组织,其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东盟共同体”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是两者的结合体。2015年底,东盟宣布如期建成了“东盟共同体”,但实际上就连“东盟经济共同体”还有近10%的指标没有完成,更不用说难度更大的“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了。之后,东盟又宣布将继续建设东盟共同体,制订了《后2015东盟共同体愿景》文件,通过了《东盟迈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规划了未来十年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路线图。由此可见,“东盟共同体”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主导RCEP,抗衡TPP,巩固“东盟中心地位”。2009年,美国高调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重返亚太”政策,意在重掌亚太区域一体化主导权[11]。由于美国只让四个东盟国家(新加坡、文莱、越南和马来西亚)加入TPP,其他六国均被排除在外,东盟表示了强烈不满,认为TPP分裂了东盟,威胁了东盟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中心地位”。为此,东盟主导推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抗衡TPP。过去几年,TPP与RCEP构成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条并进路径,前者由美国主导,后者由东盟主导。2016年2月4日, TPP正式签署,但2017年特朗普上任后随即宣布美国退出TPP。而RCEP谈判已经接近尾声,各方都希望能谈判成功。东盟以RCEP抗衡TPP,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捍卫其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即“东盟中心地位”。不过,当TPP谈成后,一些东盟成员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又试图加入TPP,这也暴露出东盟成员在维护“东盟中心地位”上的步调并不一致。
综上所述, 东盟成立50年来,已经从东南亚地区的一群贫困弱小国家变成了拥有6.23亿人口(2014年数据)、2.52万亿美元GDP总量(全球排名第七位)、2.53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额(全球排名第四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成为东亚和亚太地区中的一极,其国际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东盟一体化成功的原因
东盟除新加坡、文莱比较富裕外,大部分成员仍处于发展中状态,缅、老、柬三国仍属于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但是,作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东盟,却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东亚和亚太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用协商一致为核心的“东盟方式”处理问题
“协商一致”是东盟处理内部问题和争端的一贯做法。这也是所谓“东盟方式”(ASEAN Way)的核心内容。[12]与西方民主制度下惯用的“表决”方式不同,东盟在遇到有分歧的重大问题时,坚持使用“协商一致”的“非强制”方式。在东盟部长会议和首脑会议做出决策前,先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协商,求得一致。协商过程中需要各方相互让步和妥协,求得最低限度的一致,这种方法会降低行事效率,但却为东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在一时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允许成员分步走,即同意者先行动起来,不同意者可以先不行动,等时机成熟了再行动,这就是所谓的“10-X”方式。东盟50年的实践证明,以协商一致、非强制性为核心的“东盟方式”对于社会制度和文化多样性突出、发展水平差别巨大、成员众多的东盟组织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式后来被推广到多样性突出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公共产品”。
二、互不干涉内政、舒适性、松散性和渐进性
东盟半个世纪保持长盛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照顾成员的“舒适性”,保持组织的“松散性”和“渐进性”。
“互不干涉内政”是东盟一贯奉行的原则,也是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2007年《东盟宪章》的宗旨之一。东盟在内部各国实施这一原则,同时也不允许任何外部国家干涉东盟的内政。东盟国家虽有大有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也不同,但所有成员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这是东盟成员彼此能和平相处的重要保障,它体现出了东盟各成员之间高度的包容性和足够的耐心。
东盟在进行决策时,不采取强制方式,宁可缓办,也不让成员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这就是“舒适性”(comfort)原则。在接纳缅甸问题上,东盟没有强制要求其改变军人统治体制后才可入盟,而是让缅甸自己逐渐与东盟体制接轨,接受东盟“软性集体压力”的监督。[13]
保持东盟组织的松散性和一体化进程的渐进性,是东盟成功的又一个“秘诀”。尽管2015年成立了东盟共同体,但并没有改变东盟作为松散型一体化组织的性质。东盟虽然把欧盟作为比照对象,但它从不做超越其能力的事,并从成立之初便拒绝设置“超国家”机构。这种松散性与“协商一致”的东盟行事方式相辅相成,也与东盟多样性的特点相契合。另外,针对成员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东盟有意保持一体化进程的渐进性,不急不躁,让落后成员慢慢跟上,减少折腾,这也有利于一体化的成功。
三、实施“平衡外交”,保障自身安全
东盟由众多中小国家组成,它们对大国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东盟学会了与各大国保持“等距离外交”或曰“平衡外交”的生存技巧。东盟成立之初,东南亚地区面临冷战的复杂形势。当时东盟虽然亲美反共,但作为组织并没有与西方任何大国结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大国力量在东南亚地区的调整,东盟外交逐渐趋向中立。1971年,东盟发表《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宣言》。同时,另有官方文件将“中立”定义为“区域内国家与外部大国之间保持一种不偏不离的关系,避免卷入各种冲突”。[14]
当然,所谓“不偏不离”也非绝对的“等距离”和平衡。外交毕竟是一门艺术而非数学,它是动态的平衡,目的是保持各大国在东南亚利益的整体平衡,因此这种平衡外交政策也被各大国所接受。东盟先后与美、日、澳、加、新(西兰)、欧共体(现欧盟)、韩、中、印度、俄罗斯等大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将与其有利益关系的所有大国和重要国家都纳入了东盟搭建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平衡外交”技巧。各大国为在东南亚角逐中取得有利地位,也争相拉拢东盟。东盟则巧妙利用大国矛盾,使其彼此牵制,从中获得安全感。而在大国利益冲突时,东盟不搞“选边站”,以免引火烧身。东盟的“大国平衡”政策不但保障了其自身的安全,也巩固了其在区域事务中的“中心地位”,其一体化进程获得了大国的尊重和支持。
东盟一体化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历经50年发展,东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的典范。虽然当前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遭遇“逆流”,但东盟仍然坚定地向更加紧密的共同体目标前进。由于东盟十国的多样性异常突出,贫富差距巨大,东盟未来的一体化也充满着挑战。
一、外部挑战
第一,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受挫。2016年6月,英国公投脱欧派获胜,英国即将脱离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遭到重挫。美国大选,对全球化持否定态度的特朗普获胜。反全球化的建制主义、民粹主义、反精英主义成为一种潮流。未来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前景不明,可能会对东盟一体化起到消极作用。
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重。东盟作为整体其贸易规模居全球第四,仅次于中、美、德,其八成左右贸易依赖外部市场。 世界贸易连续下降和保护主义加重将压缩东盟出口空间,削弱东盟经济实力,阻碍一体化进程。
第三,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极端势力、分裂主义在全球蔓延,并渗透到东盟国家;美国推卸大国责任;在亚太地区,特朗普政策不明,但军事力量在收缩;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错综复杂。这些因素都给东盟一体化增添了困难。
二、内部挑战
第一,成员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竞争加剧。50年来,东盟一体化进程中不乏来自内部的挑战,最突出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巨大。未来,在建设东盟经济共同体过程中,这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另外,东盟内部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在出现同质化现象,生产和出口结构趋同,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激烈。而且,东盟内部也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新的非关税壁垒,阻碍生产要素的流通。
第二,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面临困难。东盟国家之间存在领土争端、渔业纠纷、民族和宗教冲突、跨国犯罪等难题,未来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会遭遇不少障碍。
第三,如何培育“东盟认同”观念?迄今为止,东盟一体化进程始终是由官方推动的,东盟各国的人民只具有对本国的认同感,缺乏对“东盟”或“东盟共同体”的认同。各成员国人民对东盟一体化进程了解很少,更不必说参与了。这与欧盟有很大差别。如何让各成员国人民普遍接受“东盟认同”观念,具备区域眼光,是东盟一体化面临的一大挑战。
尽管东盟一体化面临种种挑战,但凭借50年的历史经验,有理由相信,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2015年11月东盟领导人会议在宣布东盟共同体建成的同时,发表了《东盟迈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团结奋进》,提出东盟整体GDP在2020年前达到4.7万亿美元,在2030年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目标。这一目标定得不低,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经济形势。不管今后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东盟一体化进程仍然会向前推进,这是十个成员的共同需要。东南亚这些中小国家脱离了“组织”,会变成一盘散沙,唯有团结和联合才是出路,这也正是东盟半个世纪发展历程最重要的经验。
(作者系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责任编辑:张凯)
——————————
[1] 在英语中, association指协会、社团、联合会等意思,与union(联盟)并非同义词。ASEAN的正确译法应为“东南亚国家协会”,简称“东协”,是一种松散型的联合组织,与紧密型的一体化组织如欧盟(European Union)性质不同。
[2] [菲] 隆美尔:《菲律宾和东盟的40年:地区安全合作的成绩、挑战和展望》,载《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4期,第19页。
[3] 《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宣言》,1971年11月27日,曼谷, 1971 ZONE OF PEACE, FREEDOM AND NEUTRALITY DECLARATION, http//www. aseansec.org/1215.htm
[4] The 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Bali, Indonesia, 24 February 1976, http//www.aseansec. org/1216.htm
[5] 文莱于1984年独立,同年加入东盟,也是东盟老成员。
[6] Bangkok Declaration,http//www.aseansec. org/1212.htm
[7] 当时东南亚总共有十个国家,后来东帝汶于2002年从印尼独立出来,目前东南亚有11个国家。
[8] 陆建人主编:《东盟的今天与明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06页。
[9] 陆建人:《东盟正成为亚洲新权力中心》,载《环球时报》,2006年2月9日。
[10] 陆建人:《从东盟一体化进程看东亚一体化方向》,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1期。
[11] 2001年“9•11”事件迫使美国“离开”亚洲,专注反恐。2006年反恐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小布什发现没有美国参与的东亚一体化如火如荼,遂在APEC中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目标,试图夺回主导权,但效果有限。之后,奥巴马上台,借用原有的TPP协定,进行彻底改造后推出,立即引起全球关注。
[12] 有关“东盟方式”的内容参见:P.J.Davidson,The ASEAN Way and the Role of Law in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Singapor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 2004,p.166.
[13] 张蕴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页。
[14] Shun Narine,Explaning ASEAN: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2002, 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