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概念本身蕴含着多层含义,它可以表达某个行业的大热或是正在冉冉上升的过程中得到重度关注,如“创客3.0”;也可以代表某个行业对于变更的迫切和期待之情,“工业4.0”可能就代表了这种情况;也有用来表达某个行业出现的新形态的,如“VC3.0”。N.0的妙处也在此显现出来,虽然很多词貌似在没有被完全想明白之前就被广为使用,但也不妨碍其在之后的过程中被不断补充和完善。在最不济的情况下,也可以将N.0再次更新,变为(N+1).0,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词的2.0版本已经找不到完整定义的原因。当然,也可能是因为2这个数字本身并不讨人喜爱,比如iPhone就没有2.0版本。
N.0也曾经历过悲惨的时期,在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高潮中,曾经大红大紫的Web2.0除了吸引大量资金与其狂欢了一番之外,还没创造出任何伟大的公司就被拍死在了沙滩上,甚至连WebN.0的概念也从此消失。当然,这并非最糟的,还有更多的N.0概念甚至在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家的视野之前就没落了。但这并没有降低大家对此道的热情,在这个寻找“赛道”和“风口”的年代,所有人都想赌对正确的位置,借一把大势的力。在这些看似盲目的行为背后,有着太多市场的诱导和行业规则潜伏其下。找热点、借热词绝对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事,一不小心,行业的老大挂了或者老大、老二合并了,对于剩下的同跑者来说绝对是重重的一击。正所谓风口的确赶上了,进去一看发现是龙卷风,那的确是悲催的事。
对很多人来说,如何活在N.0时代是一个难题。如同追赶时尚潮流一样,你也许永远都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虽然数字的改变并不一定代表市场或者技术的变化更新,但却往往使得已经挂上标签的人或事物为之抓耳挠腮:刚刚耗费大量心思戴上的冠冕,很有可能一转眼就让你感到颈项发沉,追求时髦的风险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你还会发现,摘下标签的难度并不亚于戴上标签,彻底洗去旧迹的机会也相当地低。
对于一个创业者或者从业者来说,不如将其他人定义的这些N.0先放在一边,回到自己的公司和技能中,看看自己到底处于几点零的阶段。如果以1.0甚至0.0水平的产品去面对一个处于N.0的行业,这种行为显然无异于自杀。如果情况正好倒置过来又会如何呢?与其花大把的力气去追捧和跟随N.0的概念,倒不如快速迭代自己,将自身升级到N.0的级别。
生存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