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条标新立异的轨迹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团队文化、投资决策机制和风控体系在主导信中利资本集团的发展?任职7年的信中利财务总监沈晓超,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心中感受。
冷门背后的狂徒
沈晓超的讲述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2012年,汪潮涌随一个英国首相邀请的商务代表团前往伦敦。当时他与剑桥大学联系,想把剑桥的CEO培训项目带到中国。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2013年8月,剑桥大学方面在中国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由信中利将这个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引入中国。
如此执拗地投资一个小众项目,正与信中利特立独行的投资风格相契合。当中国的VC/PE们在竞相追逐TMT、健康医疗、清洁技术等产业的投资机会时,信中利独辟蹊径地投资了休闲时尚和高端金融服务企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投资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
沈晓超笑言,当年研究投资中诚信的时候,公司内部曾出现非常激烈的反对声音,因为毕竟信用评级在中国还处于普及阶段,人们的评级意识淡漠,市场需求清淡。更重要的是,此前还没有中国的创投公司涉此领域,如果信中利一掷千金“狂赌”这一冷门,不但能否获取回报成为未知数,公司的专业信誉也被置于险地。为此,有团队成员忍不住对汪潮涌高喊:“你疯了!”
但是,汪潮涌有自己的冷静判断。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的金融服务领域,无论商业银行还是民间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都非常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体系作支撑。在这一领域,中诚信无疑是中国最具实力、最有发展前景的“老大”。
首先,中诚信是中国本土规模最大、最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评级公司;第二,它是中国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拓路者,拥有一批根基扎实、深具行业经验的管理人员;第三,中诚信董事长毛振华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商业人物,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富有远见卓识,对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贡献也相当卓越;第四,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必须有一个信用评级体系来帮助企业控制风险;第五,从财务角度来看,中诚信的业绩非常优异。
基于上述理由,汪潮涌与管理层最终讨论达成了共识:投!
谈到信中利特立独行的个性,沈晓超坦言:“信中利没有国资背景,也不像红杉那样具有外资背景。信中利没有任何依靠,非常独立,是一家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公司。”
她还告诉记者,更为“稀奇”的是,很多时候信中利并不是完全从盈利的角度看项目,而是更看重项目中蕴藏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信中利一贯的准则就是不求数量而求质量,更喜欢在自己能够发挥优势的行业里专注地投资。在信中利看似偏执的投资行为模式背后,彰显出的是注重投资质量、注意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平衡的价值投资理念。
“孤军”不孤独
沈晓超告诉记者,很多投资机构都有一个所谓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但它们并不会对实地考察项目,而是只凭一些书面文件就做出投资决策,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中利,做任何投资决策时都不能只凭商业计划书就做决定。团队成员必须亲力亲为,亲自深入企业,去实地解其经营状况和发展理念。信中利的团队成员一旦接手了某个投资项目,就必须事无巨细地负责到底,而投资管理团队则有与之配合的义务。
沈晓超表示,尽管信中利的每个项目经理都要独当一面,但这并不意味他在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是孤军奋战。“项目所处的行业,很可能是投资经理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如果不能客观地甄别它的价值,就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随时都能获得来自团队整体资源的相应支持。”在这方面,从汪潮涌到其他每一位合伙人都会予以积极配合。
“冒险”的回报
相较大多数投资机构,信中利还有一大投资特点,就是在资金配比方面优先考虑投入自有资金。
据沈晓超介绍,在过往的投资个案中,信中利自有资金的投资比例达到30%~50%,有的甚至高达70%。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也有员工曾抱怨汪潮涌“疯了”。但实际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司早已洞察到这种“冒险”能够带来的两大好处:第一,从收益角度看,加大自有资金投入比例,能显著提高资金的回报率。一般来说,只要投资的是优质项目,公司投入自有资金就意味着回报将更加丰厚;第二,信中利提高自有资金投入比例,不仅实践了与投资伙伴风险共担的承诺,还彰显了公司可承担更大比例风险的责任意识,无形中为L P提供了保证,从而能够赢得L P的深度信任,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人放心地参与项目投资。
此外,信中利内部还有一个规定:基金投完一个项目后,整个团队要跟踪和管理这个项目的后续服务。信中利之所以愿意承担许多额外的工作,是因为此举能为将来的顺利退出打好基础,从而使GP和L P获得满意的回报。
目前,常见的退出方式是IPO和并购。沈晓超称,大多时候信中利也是采用这两种方式实现退出。对于一些中后期进入的比较成熟的公司,信中利会选择IPO退出。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公司,信中利认为并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此时距离上市还有一段距离。
总体上讲,信中利会秉持一个投资方与被投方双赢的制度设计,以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最终的退出方式。
“工作狂”的追求
“汪总的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直是信中利团队文化的灵魂。”沈晓超告诉记者,团队的每一位合伙人都对创投事业有一种狂热的追求。在他们看来,个人休息和假期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工作,他们为了一个项目能够几天连轴转,周六周日也用来参加各种论坛和会议,个个都是十足的“工作狂”。
沈晓超透露,信中利核心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具备四个方面的行业背景:法律、财务管理、投资从业经验以和企业高管履历。其中,每个人都兼备两到三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敏锐的观察力和全面的分析能力,是投资家捕捉机会的关键,也是识别和控制风险的根本。对于一些已经投资的中早期企业,不光要了解和认同它们的业绩,还要善于发现它们的不足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它们提出建议甚至帮助它们对接资源,从而全面加速企业的成长壮大。从这个层面上说,投资人要具有比企业家更加敏锐的行业眼光,要具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做到这一点,信中利团队始终将“提升学习能力”视为与每个人血脉相连的一种基本素养,在任何时候都会注意加强学习。沈晓超感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极快,公司团队必须快速学习才能跟上这一脚步,不仅要腿勤、嘴勤、脑勤,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非常开放的态度。她说,中国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和优秀的企业家,都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信中利团队也要求自身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沈晓超坦言,如果愿意的话,投资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在投资领域,年纪越大可能就越有价值,但前提是要有经验的积累和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因为市场瞬息万变,必须随时做出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