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很多行业洗牌。那么,传统银行未来会不会消失?我认为不会。
实际上,银行和信息技术早已开始打交道,因为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和支付结算的平台,银行需要租用信息技术系统。
发展到今天,是否直接拥有金融方面的牌照,已经不是互联网公司参与金融活动的主要障碍。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成为网上支付的重要力量,过去几年其年增长率几乎在100%以上;在信贷领域,P2P(人人贷)网络平台、众筹等新模式异军突起且呈燎原之势;在互联网理财领域,支付宝旗下一款名为余额宝的产品,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催生了客户数量最多的货币基金,半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过千亿元的货币基金。
融合经济会衍生出新机遇,科技的发展为金融业引入了新的竞争主体,同时催生了新的金融中介形式。在原来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交汇处,但互联网公司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对信息的集成要比银行更敏感、更宽泛、更快捷。同时,追求规模效应是原有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导致资源集中到对其利润贡献最大的“头部”领域,而金融机构难以或是不愿意涉足小额的以及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尾部”业务。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现代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互联网和相关软件技术所替代,激发了“长尾效应”,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有效的信息、人性化的渠道以及现实的信任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凭借这些优势,银行等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作为信任媒介、支付媒介、渠道媒介的作用。另外,网络能够助力银行的支付、媒介职能,帮助其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过去银行不能做到的一些方面,因此能够更加普惠于广大老百姓。在当前情况下,线下银行和线上银行是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的,不要把它们看成是对立的关系。
不仅仅是银行,整个金融业都感受到了互联网公司扑面而来的竞争压力。证券公司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程度比银行更高,姚文平先生作为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的管理者,是金融创新的实践者,他对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业变革做出深入研究后形成的《互联网金融》一书,以全景式的视角,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描绘了各类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模式,为我们梳理了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变迁,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间的差异,并以“家谱”的形式提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线图,为这个正在快速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个影像。通过这些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从战略定位、创新策略、组织结构以及战略联盟等方面,为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人人热议改革,争论热点,但却未必明确这些改革热点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变局。本书汇聚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和精英学者,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郑永年、华生、陈志武、孙立平……从经济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改革的路线图到改革的突破点,从人口红利到利益逻辑,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到政府职能转变,在本书中,各路学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回顾改革,前瞻国是,对改革动力来自何方、如何克服当前面临的阻碍、如何有效推进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对未来改革道路进行分析、设计和展望,以期让民众读懂中国改革,成为为大众把脉时局、改变命运的引路之作。
本书作者是卓布尼全球顾问公司的发起人和合伙人,曾效力于德意志银行的对冲基金集团,有着丰富的交易经验。作者选取全球顶尖的13位对冲基金从业者,对他们做了访谈。尽管作者的初衷是围绕全球宏观对冲基金来谈,但他们的谈话内容却进行得更深入,更广泛,包括了很多投资内容和经验,涉及投资风格和原则、风险、资产组合、全球化、交易、竞争、聘用、入职、对冲基金的改革等。本书得到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认可,出版后也获得了读者的好评,在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名榜上始终居高不下。同时,《金融时报》《福布斯》《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也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全球宏观投资策略的圣经。
作为投资银行家,本书作者斯托厄尔教授在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银工作了20余年。他是经历了多起国际投资银行业重大事件的第一见证者,掌握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资料,故而能自由穿梭于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纵横捭阖。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内在运作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介绍了它们的业务运作、盈利模式以及在财富创造和风险管理中的独特角色,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场最近交易和发展的10个案例。这些案例与前面的章节相互关联,用来验证前面已经严密分析的概念,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