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邨出生于书画世家,毕业于中央美院。长期以来,他追求情怀豪放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关注绘画艺术元素自主的现象。1997年,他发现BZ画法;2006年,他潜心研究10年的BZ画法问世。这一画技的诞生,让画家放下传统的画笔和颜料,转而借助矿物质的化学反应呈现色彩瑰丽、形态多维的艺术作品。这一空前的绘画发明,让张芳邨成为颠覆人类美术史的绘画科学家。
发明“BZ绘画”
张芳邨从小天喜爱天文学,但受执教鲁艺的父亲的影响,他最终走上了绘画之路。考入中央美院后,他师从靳尚谊先生,学习具象写实绘画。但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他总觉得写实画法难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书上看到一种简称为“BZ”的化学反应。从此,“BZ”科学将他引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所谓“BZ反应”,是前苏联科学家别罗索夫和柴波廷斯基在1959年共同发现,并以他们各自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化学反应原理。这种反应体现为一种化学振荡形态,又被称为“化学钟”。具体来说,在适当的催化剂如锰或铈的作用下,将丙二酸与溴化钾在皮氏培养器中混合,可以看到培养器中的溶液会不断辐射出颜色奇异的波纹,比如,溶液首先会变成蓝色,接着变成红色,然后又变成黄色,而且形状如波。如果继续添加物质,反应还将不断进行,颜色、形状还会不断变化。
红、黄、蓝是宇宙当中的三大原色,人的肉眼可以辨别出的所有颜色,都由这三种原色组成。张芳邨遵循BZ反应原理,将三大原色稀释到可发生反应的程度,然后将其浇在空白画布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自然生成色彩斑斓、构图混沌无序、呈波纹状肌理的艺术画作。
美国科学家施莱辛格曾说:“20世纪的科学将永远铭记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物理学家福特也认为,混沌论是20世纪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化学振荡是开启化学混沌论的一把钥匙,而张芳邨对BZ反应的认识以及将这一原理在绘画技法上的应用,是用混沌论为绘画艺术带来的一场革命。
“遗憾的是,最初BZ反应并没有引起科学界应有的重视,它一直被埋没了四五十年。后来,比利时籍俄裔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专门为此撰写了《确定性的终结》一书,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为振荡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科学界才对BZ原理提起重视。”张芳邨解释,他正是因为看了普利高津的书,受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加之个人反复研习、试验,才成功地将BZ原理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实践中。
张芳邨透露,为了掌握BZ画法,他借鉴了绘画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宇宙学、物理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正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又进行了无数次的绘画试验,最终才发明出BZ画法。回首这段往事,他由衷地感叹,BZ画法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2006年,张芳邨将研究10年的BZ画法正式介绍给世人,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个人B Z绘画作品展。尽管当时很多人还看不懂这门绘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BZ画法是“天方夜谭”,但张芳邨对自己的BZ绘画艺术充满自信:“这种画分三个不同维度,左边、右边、正面,从三个侧面可以分别呈现不同的意象。而且,BZ画法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揭示大自然在几十亿年演变的规律和密码,堪称人类化学理论与美术技法结合的典范。”
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画作都是画家用笔画出来的,而BZ画法则是通过科学实验,通过化学反应来形成奇异的艺术画面。每一场化学实验的结果各不相同,所以每一幅画作的三维成像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张芳邨的每一幅BZ画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BZ绘画并不局限于架上创作,它还可以在雕塑体、建筑桩、陶罐、瓷板等各类材质的表面上创作。目前,张芳邨已在利用BZ画法创作水墨画、油画、陶瓷画、雕塑等作品。他说:“万事万物,我都可以将其当作媒介进行BZ反应绘画创作。因此,我敢说,BZ绘画是颠覆人类绘画史的画法。”
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其色彩之所以能经过几万年的岁月变迁依然鲜艳如初,正是由于原始人使用了动物脂肪与天然矿物混合生成的调和颜料,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颜料。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画家,也仍在使用这样制作的颜料绘画。后来,人们又将蛋清、亚麻油与各种矿物研磨调和到一起,从而制作出比较现代的绘画颜料。而BZ画法所用的颜料,完全采用纯天然矿物,按照张芳邨独立发明的BZ化学配方,按比例配制反应而成。
张芳邨称,用BZ配方自然生成的画作完全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画面会在画布上呈现各种韵律与色彩,经过1至2个小时的运动后才能凝固。而在这段时间里,画面时刻在走动,在演变,而运动结束后最终呈现的画面,是连画家本人事先都意想不到的。
谈及这种神奇的收获,张芳邨表示,这是他长期学习自然科学、精心领悟规律的结果。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对艺术和科学关系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科学是以数学为语言,艺术是以感觉为语言,而感觉是人的精神意识反应的结果。科学以数学为语言的结果是,它可以解释超乎人类视觉和想象范围的世界,并可以预测未来。他为之感慨:“如果没有数学提供的抽象描述,物理学永远不会超越简单的力学。”进而,他对自己过去的具象绘画进行了否定。他说:“如果没有感觉提供的抽象描述,艺术永远无法超越简单的描摹。”
回顾19世纪以来的艺术史,我们知道,印象派诞生的基础来源于科学家对光的深入认识。从此,真正的光走进入绘画。“所以,我格外敬佩科学家,特别是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正是由于我深入学习了人类最前沿的科学,才发明了BZ画法。从这个意义而言,科学是艺术的启明星。科学造就了艺术,艺术又发展了科学。”张芳邨说。
“画法超过了毕加索”
张芳邨一向关注绘画元素的自主现象,这是其B Z画法的核心艺术价值。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方振宁先生曾对BZ画法高度赞许:“张芳邨的BZ画法模式是中国稀有的画法,BZ画法是世界艺术史上唯一的。这种画法超过了毕加索,对人类的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他还指出:“张芳邨关注的是艺术自主现象,即绘画元素的自主现象,这是张芳邨绘画的核心。”
张芳邨直言,传统画法和BZ画法的本质区别在于,BZ绘画注定不是具象的,画面自己能够产生一种生命,这种绘画的自主现象就是BZ绘画的核心。他称,这种艺术形态的变革,来自于对科学规律的遵循,同时,它又使艺术回归到了科学的本源,回归到了宇宙自主运动的轨道。
有人称,从表面上看,张芳邨的BZ绘画风格与美国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波洛克在绘画史上的贡献在于对绘画重力的解放,是他第一次使画笔能在不接触画布的情况下自由作画。而张芳邨关注的是物质元素之间产生的B Z反应,也就是元素之间的“自组织现象”,它有些像数码建筑设计中的“自律生成设计”,即通过最小限度地控制材料和人工操作来达到自动设计的结果。
众所周知,使用调色油混合颜料来作画是传统绘画的基本方法,即便是印象派使用的“点彩”画法,也会先进行配色。而BZ绘画,则让不同颜料在画布上自由流动,相互渗透,相互反应,最终在振荡中实现自我组织。这种振荡产生出混沌的视觉结果,这种结果,正是画家本身不能控制和预料的自然绘画。
近20多年来,对自我组织化学反应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很时髦的学科。同时,这种自组织现象,也启发了艺术家对绘画方法论的新认识和对绘画新领域的开拓。张芳邨的BZ画法,无疑是人类美术史上一次全新的伟大实践。
我们经常赞叹,自然美景是大自然的天合之作。而BZ绘画,则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的这种绘画,看似无序,实质有序,因为它就像接到上级指令一样,进行自主运动。”张芳邨谦逊地表示,“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发现。但我本身并没有那么伟大,我只不过多学了些人类智慧的知识,并用我的热情和本身的正能量,把对大自然的爱表现了出来。”
人类对艺术的重新诠释
艺术的伟大内涵,激发艺术家们在追求发明创新的路上永无止境地开拓。BZ画法的问世,无疑挑战了传统的绘画形态。有人说,这种革命是时代文明的产物,也是美学艺术本质的要求,更是美术家肩负的历史使命。张芳邨说,宇宙生生不息,艺术创新无限,人类必将迎来绘画史上的大BZ时代。而大宇宙产生的万事万物,必将经过复杂的变迁产生新的生命体。由此,BZ画法将通过艺术的形式,解开宇宙中生命的密码。从这个意义上说,BZ画法属于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而这种必然,将演绎出宇宙和人类“天人合一”的无限神奇。
“BZ画法的确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发现,画的时候并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经过科学演变之后,画作才会像蓝宝石一样绽放异彩。如果说我这种BZ绘画的美学价值,会让人们对艺术重新诠释,重新思考,从而开辟更广艺术创作道路的话,我希望今后人类能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获得类似的艺术创作启迪。”
张芳邨认为,艺术家就应该不断去探索,让自我的心灵时刻与大自然交流。他说,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伟大。“所以,我们搞艺术创作的艺术人,一定要追求思想伟大,而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技术上,只强调技术和技巧,因为不更新思想观念是无法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作品的。与此同时,还需懂得在寂寞中坚守信念,坚持艺术生命在于发明的原则。”
达达主义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的启蒙老师、捷克神秘主义先锋派画家弗朗蒂塞克·库普卡,对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宇宙的起源产生兴趣,并醉心于牛顿的科学学说,并创作出了直接描绘牛顿物理学理论和逻辑的作品。他曾说:“作为本身就是抽象现实的艺术作品,要求自己由发明出来的成分组成。它的意义来自于形态学原理与适合于它内在机能的构筑形式的一种结合。”
库普卡的抽象艺术作品被人们评价为是对奇特生命的表现。在此列举库普卡的例子是想说明,艺术是要表现“另一种现实”。艺术的伟大内涵在于,人作为宇宙的一份子始终在追求无限,那么,怀着科学的精神进行创作,应当是艺术家的基本姿态。张芳邨的BZ抽象绘画,是艺术史上艺术与科学联姻的继续,也是库普卡所说的“艺术要求自己由发明出来的成分组成”的实证。
张芳邨发明的BZ画法,引起了美术界的极大关注。目前,BZ画法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注册了100多种专利及商标。未来,这些知识产权将在IT、地产、影视、汽车、时装、箱包等多领域加以广泛应用。
有人说,张芳邨总能比自然科学家更敏锐地发现更为深邃的科学领域。事实上,他的眼力绝非偶然所得。采访中记者获知,张芳邨自小崇拜爱因斯坦,尤其对天体物理学极其感兴趣。那时他常常会仰望天空凝思:地球怎么就能悬在空中而不掉下去呢?在他看来,创造人类生命体的宇宙太神奇了,他曾梦想自己能够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今天,在崇尚自主创新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拥有了BZ画法这一伟大发明。我们不禁要感叹,一路追求科学、探索不止的张芳邨,不正是当今美术界的爱因斯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