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旅游

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智能供纸机

作者:文·图/程奥冰
1树林。前不久,天坛公园公厕的手纸着实在社交媒体圈火了一把。因为一些人滥用公共手纸,使得如何节约用纸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事后,天坛公园在公厕安装了人脸识别智能供纸机,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但您恐怕没想到,天坛公园并不是北京首家安装智能供纸机的公园,位于北四环的奥林匹克公园早在2016年6月就已投入使用了。虽说奥林匹克公园离我家不远,但是还真没注意公厕里的智能供纸机。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急切前往,一探究竟……

沿国家体育场北路直行,通过G6安检口来到位于国家体育馆前的一片小树林,便能看见一座四方形的公厕,只见玻璃镶嵌的建筑灰墙上有WC的标识。像这样的公厕在奥林匹克景观大道两侧还有不少,而这一座是距离奥林匹克公园安检口最近的,所以进出这里的游客数量和智能供纸机的使用次数也远比园内其他厕所要多得多。

科学合理的数据

走进宽敞明亮的厕内,发现人们在一台智能供纸机前排起了长队。正在取纸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他站在地面上用黄线标识的取纸区后,缓缓抬头,眼睛直视着供纸机的显示屏,此时显示屏上出现了大爷的头像,接着供纸机下方的出纸口很快垂下大约70厘米的卫生纸。大爷身后的是一位小朋友,他没有使用刚才大爷所使用的那台供纸机,而是选择了旁边的一台矮一些的供纸机。一高一低的供纸机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身高的人群使用。但等轮到我的时候,供纸机却识别不出我的头像来。好在身后的朋友提醒我,必须要摘掉眼镜才可以,还告诉我看看旁边墙面上卡通人物的使用图。哦,原来墙上挂着智能供纸机使用说明,只怪自己没注意。

智能供纸机在公厕内配备,非常适用方便,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节约用纸。

此时,我有了个疑问,取了第一次纸接着还能取第二次吗?于是,我做了个实验,每等一分钟尝试一下,大约9分钟后才能第二次取出卫生纸。身旁一位先生埋怨说,如果有特殊情况着急用纸怎么办?而且每次供纸量也太少。这时一位身穿黄色制服的公厕保洁工作人员过来介绍说,这些数值是生产厂家在获得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设计公司曾经来到奥林匹克公园选择多座公厕,精心统计蹲坑的游客数量等各种数据,又经过反复考量计算,才确定了标准的数值。比如,目前的一次出纸量是70厘米,是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有90%的人如厕用纸长度在60至70厘米。基本上70厘米已经是一个用纸长度的极限了,所以机器的出纸量选择了70厘米这个上限,而关于同一个人使用这款机器的9分钟间隔,工作人员告诉我,也是在调查中发现,除去急性腹泻的特例,在选择参与调查的肠胃不太好的受访者中,有70%的人两次上卫生间的时间间隔为9至15分钟内,所以我们为机器设定了9分钟内不重复使用的数值参数。

打量上下,我们看到的只是这台智能供纸机的外表,其实里面还大有乾坤。工作人员指着供纸机说,你看这里的两个针孔摄像,一个是远红外摄像机,用于采集人脸的灰度特征点,可以避免自然光的干扰,确保人脸识别灰度信号的更加稳定可靠,另外一个是彩色摄像机,在人脸处于可识别范围矫正位置和姿势以及人脸立体轮廓角度的情况下使用,与红外灰度摄像机共同组成人脸立体轮廓图像,极大提高人脸识别准确度。机器里面还有语音引导系统,配合墙面上的卡通漫画说明和识别地贴,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如果在检测不到周边活体的情况下,供纸机会进入待机状态,节约能源,非常环保。

一台小小的公厕供纸机,既科学智能,又环保节约,不禁让我们想起人类文明卫生的生活起居,想起关于厕所的漫漫演变历程。

2

32-3智能供纸机使用说明图。

4智能供纸机。

5干净整洁的厕所。

6公厕外景。文明进步的标志

如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如厕用手纸则代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厕所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一路走来的见证者之一。从原始的茅坑,至后来的茅房,再到如今的卫生间,厕所几乎是人们忘记了的时代的标签之一。厕所从无到有,每一个脚印,每一次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起居、社会的风云变化息息相关。

如今,我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卫生间用手纸如厕,但殊不知,如何方便、卫生、快捷地如厕研究却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从未中断。厕所的历史源远流长,想必在大多人心中,古人如厕的条件一定要比现在落后得多。现代偏远地区的如厕条件尚且如此,古人的厕所,岂不是更加简陋?其实不然。如果把如厕的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这种看法未免显得偏颇片面。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何时何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厕所无不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考古学家们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厕所,大约距今五千年前。一种比两块板子一个缸更加简单粗陋的厕所,粪坑,填粪入坑。可算是粗鄙不堪。但一个挖出来的粪坑,堪称一个创举,几乎等同“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因为这正是原始人向着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秦汉时期,猪圈与厕所仍连通,但却各在一处。汉代,厕所的形制与现代已经没有区别。到了唐宋时期,有了“倾脚头”,这算是最早的清洁工人,收集人们倾倒出来的粪便,聚于一处。直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加速,公厕才开始普及起来。

无论是皇上还是平民,在人们还未习惯用手纸之前,如厕一般都使用木头板、竹片等,而更落后的地方,还有使用树枝、石块的,那时候这些清洁用物统称作“厕筹”。直到造纸术发明之后,才渐渐淘汰了这些陋习。当然,手纸的推广也受经济条件和社会习俗的制约,直至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后才得以实现。

据史料考证,到了清代,虽然官府和上流社会使用手纸如厕已经比较普遍,但民间仍沿用着传统的如厕清洁方式,节约用纸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用厕纸才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常态,而在公厕内使用财政资金提供的厕纸更是涉及到了公德的范畴。

切实可行的选择

按说,在厕纸大量普及的社会,一个智能供纸机并不应该吸引这么大的关注,其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恰好说明了社会上一些违反公德的陋习,还需用现代化设备和强制性措施“逼”得个别人群服从公共准则,还需主动对不遵守公共道德的人群说“不方便”。

对于公厕配备供纸机,网上曾有人表示反对,最大的理由是人的尊严受到了挑战。如今使用智能供纸机,还要把脸凑上去让机器识别,这种做法缺乏对人的尊重,有人称之为一个“伦理问题”,而且每台960美元的智能机器很浪费,还有可能侵犯人们的隐私,还不如把这些钱用在改善厕所硬件设施上。

事实上,使用智能供纸机利大于弊。公厕的工作人员给我算了一笔账,配备智能供纸机后卓有成效,如今每日用纸量是没有安装时的1/5。就以这个公厕点位为例,以前每天用掉的厕纸得有20卷,使用这个机器之后降到了每天4卷,以每卷厕纸价格7元为例,每个厕所每月就能节省3000元左右。与这台机器几千元的投入成本相比,它为我们节省下来的公厕运行成本是非常可观的。

刷脸出厕纸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技术手段避免过度使用,更重要的是带来“过度使用是不文明的,是不被允许的”心理暗示,促使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刷脸出厕纸”依然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个别人仍然可以掐算着间隔时间,反复排队,反复取纸。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做不仅增加时间成本,也会加重心理负罪感,得不偿失。此外,“刷脸出厕纸”还向人们传递出“我不拿,别人也不拿”的信号,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好让人们坦然面对免费资源。

1

2

31-3真人示范图。

4智能供纸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观念形成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环境方面,制度和技术对道德涵养的形成不可或缺,而当道德逐渐成长起来时,自然可以丢掉技术这根“拐杖”。前些年,许多银行柜台都安装了一种叫做“一米线排队机”的设备,强制将后面的人隔离在一米线外,而如今,这种机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一米线外静静等候。智能供纸机的运用初衷莫不如此。

其实用技术手段规范人们在公共领域的行为,这在国际上早就有国家先行先试了。比如欧盟规定,高速公路上的大巴司机必须每隔1个半小时就在服务区停车休息20分钟,一方面是方便乘客放松,另一方面是行车安全避免疲劳驾驶。在有的国家,公务车全部装上GPS,以防止公车私用。这虽然又是题外话了,但却有力说明,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智能供纸机是维护社会公德、节约经济成本的最佳选择,势在必行。

上厕所必须通过人脸识别才能拿到卫生纸,其中技术扮演的角色与欧洲管理大巴司机驾驶行为的方法别无二致。有关方面管的不是隐私,而是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大巴司机驾驶大巴,涉及公共安全;如厕者免费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卫生纸,也涉及公共利益。给予适当规范,完全合情合理。

对于道德的涵养,我们需要有耐心。相信,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民众公德意识的逐渐提升,人们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对“人脸识别厕纸机”说一声“谢谢,再见”。

5下沉广场。

6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

 

水中的北京年轮

水塑北京

水中修建的北京城

水中诞生的北京文化

船行北京 慈禧水道

大运河的历史波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