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的市场还不太规范,有些企业受利益驱使,为了获得更高的估值不惜铤而走险,粉饰财务报表,投资者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血本无归。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风险。其实要避开这些财务陷阱并不难,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下面,让我们逐一剖析一些常见的财务调节手法。
陷阱之一:虚增收入
危险指数:★★★
识别难度:★★
表现形式:
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且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
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出现负数
业务集中,大客户销售占比很高
为了粉饰财务报表,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虚增销售收入,一般做法是与关系企业签订虚假销售合同,虚开销售发票。由于虚构的业务并不产生真实的现金流,为了平账,企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再将虚开的收入冲回,或者用后面的真实销售去覆盖虚增的销售收入。
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来调节利润的手法性质非常恶劣,是对投资者赤裸裸的欺骗。投资者稍不留神,看到企业业绩大幅增长,便会放心大胆地买入该公司股票。但随着虚增收入的冲回,企业的业绩很快会大幅回落,股价必将应声跳水,善良的投资者会在高位被深深套牢,而那些获得了内幕消息的庄家则赚了个盆满钵满。
虚增收入的手法虽然恶劣,但识破它并不困难,因为虚增的收入不会产生真实的现金流,而是通过赊销的方式在报表上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投资者就要高度警惕了,因为这说明企业很有可能存在虚增销售的行为。如果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同时出现了负值,这就是红色预警,企业虚增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已经超过80%。通过虚增收入来调节利润的企业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客户相对比较集中,大客户销售占比很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做假成本。经过这三项特征的识别,90%的收入造假企业都会无处遁形。
陷阱之二:少列成本
危险指数:★★☆
识别难度:★★★
表现形式:
毛利率有较大波动且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存货大幅增加且存货周转率大幅下降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大幅增加
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余额较大或是较前期大幅增加
少列成本是企业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的另一常用手段。常见做法是虚增存货价值,从而减少当期的销售成本,或者将生产成本转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将当期成本资本化,再有就是延迟采购入库,将预付的材料款、加工费挂在往来科目,不入库,也不结转成本。无论采用哪种手法都会造成资产虚增,严重的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黑洞,吞噬未来的经营利润,而投资者则一直被蒙在鼓里。
相对虚开发票而言,少列成本要隐蔽得多,要找到线索可以从毛利率异常查起。对于一个开放的市场,参与者的毛利率水平大体上是平均的,做同行业的毛利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是否存在做假的嫌疑,同行业或是同类产品的毛利率数据则可以从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中获得。如果发现企业的毛利率水平异常或大幅波动,投资者就要非常警惕,需要进一步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其他应收款等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有三条以上与前文所列的特征相符,则企业调节成本的可能性在八成以上。
陷阱之三:少列费用
危险指数:★★
识别难度:★★☆
表现形式:
期间费用大幅下降,期间费用率远低于同行业水平
其他应收款余额较大或是较前期大幅增加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大幅增加
少列费用可以增加企业当期的利润,企业的做法一般是将已经发生的费用推迟入账,而将其挂在往来科目上,或是将费用资本化,把不相关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利息支出,全部计入在建工程或是固定资产。
要识破这一陷阱,投资者可分析企业期间费用的变化趋势,并与同行业的期间费用率进行比较,如发现异常,则需要进一步对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科目的余额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就基本能够发现企业调节费用的操作。
陷阱之四:用八项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危险指数:★★
识别难度:★★
表现形式:
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大幅减少
资产减值准备变化趋势与相应资产余额变化趋势严重背离
资产减值变化趋势与该资产的市场行情变化趋势严重背离
会计八项减值准备指的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共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以存货减值准备为例,企业在每个会计期末要将存货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的测算,如果存货账面价值高于市价,则要对差额部分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市价又恢复的,可以在前期计提减值的范围内冲回。存货减值准备的计算受到存货结存数量、市场价格、前期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余额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造假企业会在选取市场价格时进行人为调整,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要判断企业是否进行了存货减值准备的调整,主要要分析存货减值准备的变化趋势和构成存货的主要材料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是否一致。以某生产型企业为例,原油在该企业存货中占比较大,期末原油国际市场价格大跌,如企业的存货减值准备不增反减,那就十分可疑了,投资者要格外小心。
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法五花八门,上述只是几种最常见的手法,现实中出现的情况可能是这几种方式的变形,也可能是其中几种方式的组合。投资者只要了解行业动态,判断企业的动机,认真分析相关数据,就能洞悉其中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