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小康·财智

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

作者:文|《小康》记者 洪治 呼和浩特报道
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呼和浩特再一次拿出“乘风破浪”的改革气势,内陆开放新样本呼之欲出

作为我国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成立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府呼和浩特的变化尤为明显。不仅空气、水、土壤、山脉的生态得到了有效治理和保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以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助推产业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同时,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呼包鄂等区域协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高楼起来了,路宽了,车多了,人民富裕了,生活更好了。

在这由内而外的巨变中,呼和浩特市遵循的总体战略是什么?有哪些重点工作?还面临着哪些问题?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小康》记者专访了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文玉。

“向北开放” 拥抱丝路经济带新机遇

《小康》: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外接俄罗斯、蒙古国,不仅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前沿,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府,呼和浩特市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呼包鄂协同发展,建设独具特色的和林格尔新区?

刘文玉:内蒙古地处“三北”、外接俄蒙,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使命,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明确提出要启动建设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全面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融入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引领呼包鄂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亮丽风景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指示精神,呼和浩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狠抓三项改革特别是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建设。摄影/郭煦一是着力打通“渠道”。持续推进白塔航空口岸建设,开通蒙古、俄罗斯等18条国际航线;开通全区唯一的国际快件入境通道,建成1600平方米海关监管场地,业务量居全国第10位,增速排名全国第一;争取天津“无水港”落户,建成沙良公铁大型物流园区,初步形成国际国内多式联运、大宗货物区域中转集散的物流发展格局,呼和浩特铁路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呼市-北京、呼市-南宁等高铁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着手启动呼市-西安、呼市-太原、呼市-二连浩特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南连北通、东进西出的高铁网。

二是着力搭建“平台”。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为中蒙和东北亚地区贸易、投资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按照规划设计一次到位、土地征收一次完成、主导产业一次成链、基础设施一次成网、生态水系一次成景、社会服务一次集成的目标,初步完成新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谋划实施了104个总投资2461亿元的重点项目,推动新区建设顺利起航、坚实起步;建设自治区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和监控指挥中心,建成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和国际快件通关系统;加快推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筹建综合保税区;积极申报中蒙俄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三是着力创新“机制”。强化中蒙、中俄及周边区域合作对接,创设了中蒙肉业、中蒙跨境电商、国际马业发展等直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规格合作论坛;达成呼包银榆经济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行动纲领,推进呼包鄂一体化发展,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生态文明共谋共建;持续加强蒙医药文化交流,与蒙古国多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对转诊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并最高可享受20%费用减免;不断深化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邀请“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等,承办中蒙俄三国旅游部长联席会议,同多个城市确立为友好城市,与俄蒙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创新和建立交流合作机制。

《小康》:未来还有怎样的规划和动作?

刘文玉: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构建引领呼包银榆、承接京津冀鲁、融入“一带一路”、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一是全力推动平台建设“国际化”。要加快申报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中蒙俄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世界冷鲜和水果指定口岸,全力打造建设中蒙俄大数据港,积极争取中蒙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呼和浩特铁路口岸常年开放,加快启动呼市-南宁、呼市-太原等高铁项目,夯实开发开放的基础,加快打造建设“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高地。

二是全力推动政策措施“精准化”。要加快完善税收协作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协调服务,切实减少降低税收约束,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要加快推进自治区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的信息化支撑系统;深入推进货物通关便利化改革,探索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新模式。要继续加大对开通俄蒙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直飞包机的补贴力度,争取到2020年,国际通航点达到25个以上。

三是全力推动合作交流“多元化”。持续围绕教育、医疗等方面推进深度合作,扩大联合办学和互派教师、留学生规模,建立中蒙俄青年文化艺术交流基地;根据需要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医疗救助服务,为国家层面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教育、卫生合作交流平台开展探索。筹建中蒙、中俄经贸合作示范园区,推动由我市始发至欧洲的国际集装箱专列运行常态化,不断加强同俄蒙及欧亚其他地区的经贸、产业合作,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积极申请口岸签和72小时落地签,积极申报香港自由行城市。同时,积极筹办第二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性交流合作盛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搭建新舞台、提供新机遇。

做好“生态”文章 引领绿色发展

《小康》:“绿色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呼和浩特市是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

刘文玉: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始终高举“绿色发展”大旗,以“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美丽首府建设。

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转方式同节能减排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中”的要求,对总体思路进行了修改完善,提出要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提升首府“首位度”,努力打造更具活力、更为美丽、更加和谐的首善之区。

二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要求,明确了要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多维度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方位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培育大健康、大数据、生态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胆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矿产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环境执法等一系列改革事项。

四是按照“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的要求,实施了“治气、治水、治土、治山、治企”五大环保工程,累计投入2199亿元。

《小康》: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呼和浩特还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刘文玉:未来,我们将按照深化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要求,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一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嘱托,围绕督察整改,加快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整治;三是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深入排查发现环保突出问题。认真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真正做到“全覆盖、严执法、零容忍”,努力筑牢环境安全防线;四是全面深化生态保护体制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狠抓三项改革特别是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建设。

《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等不得、慢不得。”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的大背景下,呼和浩特市是如何以新兴产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呢?

刘文玉:近年来,我市以“五个结合”为要求,把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狠抓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打造培育,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0%,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6∶27.8∶68.6,率先在全区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2016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7.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4%。

《小康》: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方面,呼和浩特下一步如何规划?如何更上一层楼?

刘文玉:下一步,我们将站在新常态新起点、市场经济新拐点、转型升级新基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热点角度,围绕造链、补链、长链、强链目标,紧盯“七业同兴、高端高质、高新高效”的发展目标,集中全力通过创新实践“科技+院士工作站+金融+大数据+文旅会展”等发展新模式,扶持壮大网货生成、互联网结算等发展新业态,研发应用智能绿色制造、新一代数据信息、先进高效生物等发展新技术,多产融合、多业互动、多维助力,全面整合现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生物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市“七业”共策划储备项目189个,计划完成总投资4375亿元,产值年均增幅力争保持在15%以上,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培育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新引擎。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杰翔(左三),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文玉(右二)与《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右三)一行合影。

 

2025年中国有望迈过高收入国家门槛

高科技走出深闺对接民生

李淼:科普,除了刚健还需要妩媚

从追赶到超越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三项改革的“三年大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