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VC成为农业产业的加速器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休闲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6%,估计到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的市场规模将接近5900亿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今年9月18日,农业部发布《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希望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等目标任务。
在《通知》的规划中,PPP模式也将被引入休闲农业中。通过协调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等,引导建档贫困户积极参与项目开发,使贫困群众在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同时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参与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
国家发展的一系列农业政策都是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战略措施。为了良性发展和确保目标战略的完成,引入国家基金模式,作为农业产业链发展引擎必不可少。
首期注册资本40亿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是农业投资领域公私合作模式引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全新探索。此基金是以服务“三农”为前提,将用各种金融工具把社会资金进入农村,以点带面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理利用PPP的优势带动整个领域农业经济的繁荣。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董事长吴文军表示:“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实践来看,基金通过投资于不同农业子行业的龙头企业,直接增强了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对于相关农业子行业及农业企业的信心,而这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即是基金背后的财政出资;通过对基金出资,政府将部分公信力赋予了基金,在基金完成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往往可以争取到更大额度的银行授信或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基金的运作有效带动了信贷资金及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
“互联网+农业”模式演进
另一个农业投资风向标则是农资巨头及互联网巨头。如司尔特、金正大、辉丰股份等农资巨头,大北农、新希望、隆平高科等农业明星企业,利用实体经济去搭载互联网思维;同时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巨头乃至顺丰等物流巨头,依托互联网工具资源优势去渗透农村和农业市场。
互联网巨头阿里和京东,也在布局农贸业中快速迈进,阿里上市后即推出了以“千县万村”计划为主体的农村战略,宣布将在未来的3-5年之内投资100亿元,建立一个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京东今年年初也宣布年内将开500家县级服务中心。
目前两家公司策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京东的县级服务中心模式,通过该中心向农村推广和销售商品,普及网购;阿里的“淘宝村”试验是在农村自发形成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是对农村B端商家的整合;第二种则是“村淘”服务中心实现另一个功能,即通过电商进行农副产品的销售。
阿里和京东通过自建体系,激烈地争夺着庞大的农村C端用户,一大批针对农产品的垂直创业互联网公司正在深入农业的各个环节。这批的“互联网+农业”的企业,更加偏向互联网化,让农业增添了趣味性,打造社群,更倾向年轻的用户群体。
据统计,我国2014年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有4000家,阿里、京东作为最大的两家电商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农产品大宗交易市场至少是10万亿级别。即使留给创新企业20%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也都“见缝插针”在细分领域做到与众不同。
例如,“农商1号”打造“互联网+农业+渠道+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进行连接,农民可以通过该平台采购饲料、农药、化肥、种子等材料,区域中心负责运营、仓储、管理,县级运营中心负责配送和农业技术辅导,最后农民还可以直接在该平台进行农副产品的销售。
而“宝苞农场”是宝苞项目的线上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集合农产品、社区、配送的互联网产品公司。宝苞农场有8000亩地,打造吃喝玩乐一体的休闲度假农场。到此农场,可看到“玉米迷宫”、“七彩稻田”等创意景观,还能零距离接触羊驼折耳兔龙猫等动物。开通宝苞社区后,可通过网游、动漫、产品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可以游戏积分,现实农场换购等积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