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绿色中国

由“砍树”到“看树”的时代变迁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志国
人间四月芳菲尽,大兴安岭雪消融。北国4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根河林业局道路两旁的红毛柳开始复苏,更是以火红的方式传递春的讯息。

巍巍兴安万重山,幽幽林海千尺绿。今年4月17日、18日,本刊记者跟随“2017天保记者行”采访团来到根河林业局,就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建设、改革发展、民生改善等进行系列 采访。

根河林业局局长高希明对记者透露,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中段的根河林业局,有林地面积达到55.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8.04%,在册职工3965人,拥有森林、河流、沼泽、湖泊等多种生态系统,是我国保持原生状态最完好、最典型的温带湿地生态系统。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提出以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始实施以生态为主的发展战略,加快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记者在路边发现,“唯一的污染是松香,唯一的噪音是鸟鸣。”这样的宣传标语,在根河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道出了“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根河林业局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的决心。

坚定不移保护好大兴安岭 这片绿色林海2015年3月31日,这是一个让所有林区人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当天上午,随着最后一棵天然林落叶松的轰然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结束了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唯一的污染是松香 唯一的噪音是鸟鸣”这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按照国家林业局部署,祖国北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林业生产、发展方式将迎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型。真正由“砍树”转向“看树”,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放下斧锯的伐木工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憧憬着停伐转型后的新生活。与此同时,几代伐木工人扎根兴安林海60多年默默奉献的汗水、足迹和荣誉,也将成为林区永恒的历史记忆。

根河林业局局长高希明对记者说,停伐前根河林业局直接与木材生产有关的职工共计1728人,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后,这1728人全部被分流,做到了“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让木材生产战线职工根据自身技能和身体情况,分别充实到森林经营处、防火办、森防站、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战线。并出台职工自主创业管理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有特殊技能或有经营能力的职工外出就业或自谋职业。

从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到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兴安岭林区逐步实现了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全面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在国家战略面前,内蒙古大兴安岭人毅然放下了几十年来用于砍伐树木的斧头、铁锯,走出山林,由伐木人变为看树人。

今年55岁的李福国就是转型发展大军中的一员。他现在是根河林业局502管护站的站长,以前是根河林业局伐木队的集材工。2002年,他从砍伐队转到502管护站看护山林,早已习惯了山里的工作和生活。他所在的管护站是进入根萨公路线各林场的重要通道,是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门户。哪里林子最密集,哪里存在火灾隐患,他都心中有数。

管护站6名管护员担负着7402公顷森林的巡护工作,发现火情和盗伐树木现象要及时制止,并向上级报告。随着国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的加大,管护站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2007年盖了新房。每年的春秋季重点防火期,他们都吃住在站里,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7点都在林区巡护。

为了更好地管护山林,单位还给他们配备了摩托车。有了更加便捷的巡护工具,他们每天要巡护30公里路程。李福国说:“护林员的工资收入虽然不高,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巡护好山林,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对于现在的生活,李福国说:“现在的工作比之前在山上肯定辛苦些,但待遇也提高了不少,现在每个月的工资近4000元。今年林业局还有一个新政策,在内部实行通过向管护站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管护职工支付管护服务费。”他也是根河林业局推进林区改革,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一个缩影。

杜鹃林207管护站坐落于根河林业局好里堡林场冷布露生态功能区,4名人员管护着12097公顷的森林。他们白天巡山护林,晚上还要轮流值守。2007年建的管护站干净整洁,配置了液晶电视,可以收看30多个频道。

李国忠站长从2002年开始从事管护工作。每天巡山护林时,他都带上干粮,凉水。长年累月的野外工作,李国忠患上了腰痛病。

在李国忠的眼中,单调而重复的护林工作并不轻松。他说:“这里是通往根河市、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和莫尔道嘎林业局的重要节点,来往人员及车辆多,高压线又从林子上空穿过,管护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我们每个人管护着一片山林,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不少,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闲暇时间,李国忠还要组织大家学习护林防火知识。由于他们尽职尽责,文明巡护,在生态保护、森林防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站被评为根河林业局天保工程二期五星级管护站。

今年49岁的好里堡林场管护员胡跃奎的管护范围是省道周边的一片林区。“从现在到6月中旬,每天都要打起精神‘死看死守’。不允许任何人员进山,防火、防乱砍滥伐、防狩猎,还得进行病虫害防治和生态恢复。”

巡护山林,胡跃奎每天要走10公里路。胡跃奎介绍,他们这个区域有8个人,要看护724公顷的山林。

“过去采伐时林子静得吓人,现在环境变好了,野猪、狍子比以前多了不少。”胡跃奎说,10年以后,我巡护的这片山林肯定会更绿。

停伐,让热闹喧嚣了63年的大兴安岭林海迎来“休养”契机。身份的改变,让胡跃奎的生活有了很大转变。从“伐木人”到“护树人”,身份转变背后是发展方式的转型。

“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45亿亩森林已有412个远山管护站、523个近山管护责任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天保办主任方光文介绍说。

2015年,停伐天然林后,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成为林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17年,国家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投入的天保工程资金将达到近50亿元。

森林管护员远山巡护

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区职工不仅“吃饱”还要 “吃好”

2015年4月,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工人面临转岗安置,就在大家发愁的时候,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工会主席董永胜却在想:能不能带领大伙儿创业搞旅游呢?

虽然林场职工转岗不下岗,但要让林区职工“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还得靠第三产业。

董永胜是工会主席,也是小工队队长,可彼时517工队的伐木工人平均年龄已有48岁,做出一个选择不容易。

在大兴安岭极北极寒之地搞旅游,劣势和优势一样明显。这里的优点是原生态,山好水美“气质”佳,一派林海雪原的独特风光。劣势是无霜期短,每年的旅游旺季只有入夏后的3个月,供暖期却长达9个月。根河地区的历史最低气温是零下58摄氏度,称为“冷极之地”。这里冻土层广布,一条路一修就是好几年,很多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董永胜拿出半辈子积蓄,还贷了款,凑出100多万元作为旅游合作社的第一笔股金,当了带头人。根河林业局也给出了几条优惠政策:暂免517工队停伐纪念地旅游项目的场地占用费;在创业初期允许职工在创业过程中兼职管护工作,不降薪不停薪;安排下属旅游公司把该区列为旅游项目并加强宣传。此外,林业局还给出建议,希望他们在办旅游项目的时候宣传“工棚文化”,保护起当年的采伐工具,让游客也能感受到当年伐木热闹的景象。

看到了政策,又有了带头人,大伙儿也有了信心。他们有的拿出5万元,有的拿出10万元,最后,小工队有14名职工共集资240万元,凑成了工棚改造的第一笔资金。之后又把工队所在地改造成帐篷主题酒店。

从2015年6月到2016年9月,这14名职工几乎把工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常常不到天黑不下班。为了节约成本,盖房子、修路、搭栈道,凡是自己能干或者能学会的,都自己动手。

2016年秋天,517旅游客栈初见样貌。董永胜给老职工们重新布置了工作。原来在工队食堂当厨师的,现在就在客栈掌勺做大炖菜;原来在工队做会计的,现在就管合作社财务;性格相对外向的被安排接待游客,不爱说话的就干端菜洗碗的活。

于长富停伐前是517工队木材装卸工,月收入2000元,现在既是帐篷主题酒店股东又是员工,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左右,年底还可以分红。

一位工区职工说,过去伐木工人整天对着木头,而现在,他们要面对的是来自各地的游客,回答各种问题。

董永胜说,2016年,职工平均月收入从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到了3000多元。2016年7月底,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帐篷酒店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在试营业期间,营业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工棚里,如今已经有了空调、热水器,床边刚摆上职工们新制的原木衣架。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墙上还挂着过去林场伐木的黑白照片,地上摆着些伐木的工具,有些已经上锈了,但没有灰尘。

对于未来,董永胜也充满了信心。当谈起自己的小目标时,他说:“有信心一年挣个十几、二十万 元的。”

根河林业局局长高希明介绍说,为了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根河林业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出台职工自主创业管理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有特殊技能或有经营能力的职工外出就业或自谋职业。

乌力库玛林场也是转型发展的受益者,该林场职工已经开始分享到生态转型产业带来的福利。

火场空中侦察

森林防火无人机智能遥感监控指挥1957年,乌力库玛林场开始建设,2010年,林场主要功能转为生态保护,在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同时,全力做好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林场职工和旅游公司合作,参与到各项生态旅游项目中,增加职工收入。

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职工包光玲便是转型的受益者。2014年4月,在乌力库玛林场,包光玲所在的女子营林队被撤销,她也从营林队队长转为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兼职餐饮部大厅经理。时隔两年,生态旅游的发展让她尝到了甜头,“夏季不少国内外游客都慕名而来,欣赏林区的美景,我的月收入达到5000多元,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为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我国特有的敖鲁古雅少数民族驯鹿文化,根河市林业局从吉林双阳引进种用马鹿20头、驯鹿5头。今年2月从荷兰首批引进优良驯鹿30头,实现驯鹿种群的改良升级,旨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动物,亲近自然。

正在建设中的鹿苑目前已有49头马鹿和驯鹿。从荷兰引进了30头优良驯鹿品种正处在隔离期。“我们期待能将驯鹿文化发扬光大,也同时能成为我们的经济增长点。”高希明说。

“森林绿了,职工富了,这是我人生的最大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管局根河林业局在历经重重困境后迅速崛起,连续10多年被评为林区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并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先进、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先进、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数10个荣誉称号。

根河林业局的职工们说,这些荣誉都是局长高希明豁出命带着俺们干出来的。

高希明1995年提任根河林业局副局长时,已经在林业系统工作了8个年头。他首先从管理资源入手,把根河地区零散、混乱的木材加工场点由65个整合到4个,有效地扼制住了滥砍盗伐和偷拉私运这个林区的老大难现象,在内蒙古林区树立了资源管理的先进典型。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高希明把加强森林培育和管护作为主业来抓,率先创立了沟系森林管护经营综合开发管护模式,建立起完善的管护网络体系,形成对生态功能区管护的全覆盖,这个经验很快在整个林区推广。高希明还率先在林区实行面向社会招标造林,完成了建局史上任务量最大的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造林10余万亩,森林抚育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6%,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林分质量大大提高的目标。

建设规范的森林管护站

森林抚育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高希明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后被确诊为急性肝坏死,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家人一筹莫展。生活本不富裕的根河林业局全体职工捐款30万元。

“当时林业职工特别困难,许多职工工资只有三四百元,有的工人为了给我治病,主动捐款两千元,相当于好几个月的工资。”说到这里,高希明的眼角湿润了。

仅仅一天半的时间,大伙儿就凑够了手术费并派人火速送往北京,肝移植手术成功了,高希明没有出现任何感染和排异现象。

手术后不到半年,高希明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返回了工作岗位。为了回报这片森林和这里的人们,高希明忘我工作。“森林绿了,职工富了,这是我人生的最大目标。”他说。

2003年,高希明刚走上局长岗位,根河林区发生森林大火,高希明不顾劝阻,第一时间率领快速扑火队奔赴火场。上级领导多次命令他下山,高希明只回答一句话:“大火不灭,绝不下山”。看到刚换过肝的局长坚持冲锋战斗在火场一线上,扑火队员们都为他的拼命精神所感动,经过七昼夜鏖战,大火终于扑灭了。高希明因此受到国家林业局的通令嘉奖。

企业要发展,职工要富裕,必须要改革。为此,高希明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机构,定岗定编;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以岗定酬。同时,全面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改制后的新企业已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

为了增加效益,做大可供分配的“蛋糕”,高希明积极寻找增收之路。近几年,在做精主产业方面,高希明积极推进效益造材,每年为企业多创造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实行压库销售,及时调整销售价格,每年增创效益超过1000万元。企业年年超额完成利润指标,还清了1亿多元的历史欠账。云水相映根河林业局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将森林旅游确定为替代产业,成立假日旅游公司;积极支持改制企业,保证原料供应,既促进了改制企业发展,增加了改制员工收入,又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扶持职工家属发展食用菌、特色养殖和野果采集等家庭经济,实现了企业稳定和职工增收。目前,根河林区已形成了多种产业并存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010年,根河林业局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2928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位居内蒙古大兴安岭19个林业局之首。

根河林业局职工无不感念高希明为他们带来的好:他提出中层以上干部与困难职工“一助一”帮扶,已经成为制度,他个人除帮扶一名困难职工外,还坚持长期帮扶5名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他倡导建立了“爱心救助基金”、“爱心超市”,解决困难职工就医、子女上大学等应急之需;局里每年春节筹集资金百余万元,给困难职工、家属送去温暖;他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后,把1万元奖金直接捐给了“爱心救助基金”。最让职工们满意的是,林业局千方百计挤出配套资金1600余万元,为棚户区职工建造了28栋楼房,同时投资改造了3.5万平方米的平房,圆了林业职工多年的“安居梦”。

这些年来里,常有曾经的困难职工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步行几十里到办公室去感谢他。

“我的根在兴安岭上,我将为之付出余生。”这是高希明常说的一句话。

绿色,是林区的基色,也是所有务林人最值得炫耀的地方。而在高希明的眼里,这份绿色更是一种责任。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根河林业局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8.04%,为保护北方生态屏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成绩,高希明十分淡然,“我只是大兴安岭成千上万务林人中的普通一员,感谢国家的天保政策,让我们有了为河山添绿的机会!”

“天保工程” 就是林区人民的“命根子”

“天保工程”开展以来,林业工人由“砍树人”变为“看树人”,但转型初期的难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林业职工工资较低成为摆在根河林业局面前的难题。

根河有一个别名叫“中国冷极”,年平均温度-5.3℃,历史记载最低温度-58℃。生存条件极为艰苦。高希明说,“为了保护好生态,林业工人做了很多贡献,但职工工资由于基数低,虽然近年来增长较快,但与地方平均工资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工资收入是地方上的67%。天保二期的预期目标是,到2020年林业工人的工资和地方上持平,现在离这个目标只有3年时间,还需要努力!”

采访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务林人念念不忘的是天保工程带来的改变。

“天保工程就是我们林区的‘命根子’。从天保工程试点开始,林区经济危困开始缓解。天保工程一期国家累计投资1186亿元,使林区成功度过艰难时期,尽管还是低收入,但实现了广就业、保稳定的安定局面。2008年剥离社会职能过渡期所需资金来源都是天保工程资金。2015年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天保工程资金更是成为林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天保工程真正成为了林区的救命工程,是林区的经济命脉。”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副局长宋德才说。

“目前,林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但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致使旅游产业、林下产业等难以进一步开展;职工生活水平与全国相比还相差很大。“尤其是林业局编制坚持只减不增、只出不进,但随着林业经济转型发展,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已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旅游、林下经济人才匮乏。同时由于气候等原因林区人员外流相当严重。”宋德才强调说,“人都走了,从长远来说,祖国的边疆谁来守护?”

“我们热切希望‘天保工程’能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对林区扶上马再送一程。”宋德才说。

保护好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就是保护了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安全。高希明说:“我们坚持以生态、发展、民生为底线,以此积极推进‘天保工程’,实现‘生态’和‘民生’两条腿走路。”

“天保工程”实施至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增加7454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增长62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7.44%,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森林资源整体状况超过了开发建设初期水平。

展望未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务林人坚定站在国家民族和全区绿色发展的新起点,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筑牢北疆绿色屏障,亮丽北疆绿色风景,让发展、生态、民生相谐,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和,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艘绿海航母披波斩浪,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阳光普照

 

由“砍树”到“看树”的时代变迁

绿色金融正当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