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纪录片《重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罗宏宝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由国防大学和中共陕西省委联合出品的五集纪录片《重生》于2016年7月1日起在央视、多家地方卫视以及网络平台陆续播出,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该纪录片共五集,分别从“使命”、“火种”、“抉择”、“淬炼”、“缔造”等五个方面去重温历史、审视当下,它是一部立意高远、面向未来的政治教育纪录片。该纪录片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等多个维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凭借“解救广大人民脱离水深火热、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坚定信仰而获得重生的历史。《重生》超越了时空,通过梳理各种历史资料及历史事件,为广大人民展现了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信念和理想价值追求。其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原则。

一、《重生》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重生》蕴含了政治信仰的价值与作用

在该片第一集《使命》中,当了半年列兵的毛泽东同志于1912年2月12日听到满清帝制瓦解的消息后,决心放弃当兵,继续读书,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树立了解救广大人民脱离水深火热的悲惨命运、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政治信仰。毛泽东同志在教育家杨昌济的推荐下在北大图书馆做了半年助理,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他认识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并深受其先进思想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其共产主义的信仰以及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的政治使命。他领导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历经长征,经历千辛万苦,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在陕北站稳脚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最终形成了抗日的生力军,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发现坚持和平的道路无望,继续领导中国人民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2.《重生》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在该片第四集《淬炼》中,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有些人轻视游击战争,有些人甚至对全面抗日的前途持悲观态度。此时,毛泽东同志通过总结近十个月的抗日经验与教训,深刻地说明了“亡国论”、“速胜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938年,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同志认为,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与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同时,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而且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的胜利终将是属于中国的。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对于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信心、坚定全国各界共同抗日的决心,进而取得全面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作用。

二、《重生》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重生》蕴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在该片第二集《火种》中,在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问题上,博古和李德忽视了农民是主力军、敌人最薄弱之处也在农村的中国革命具体情况,没有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片面地坚持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正面军事斗争的“城市中心论”,致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革命的“火种”几乎损失殆尽。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与朱德同志发觉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革命的力量在农村的事实,坚持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中心,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最后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胜利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战胜了“城市中心论”,逐步征得党内同志的信任与支持。尤其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使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得以贯彻执行,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重生》蕴含了疏与导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在该片第二集《火种》中,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由起义前的5000多人下降为1500余人,毛泽东同志此时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官兵失落情绪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同志采取疏与导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向官兵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经过疏通与引导后,部队官兵不但没有开小差、当逃兵,反而增强了斗志,坚定了为革命奋斗的意志,从而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责编:胡斌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