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线市场平淡
从市场角度来看,2016年美国院线纪录片是平淡的。院线市场共出现纪录片155部,总票房约为5066万美元,占总体市场份额的0.45%,总票房数略高于2013年,在近五年排名为倒数第二,所占市场份额与2013年相当,均为近五年来最低。
美国院线纪录片在2016年总体波动不大,出品数量有所增加,而总票房略有下降,没有质的改变。应该说,在美国这样一个院线机制稳固而且相对定型的国家,纪录片占据了小众但坚实的一块市场。
在2016年,票房排名靠前的十部纪录片里,《接着侵略哪儿?》为2015年9月多伦多电影节首映,2016年2月美国公映,票房数字实际都为2016年获得。只有第十名《黑马》是2015年公映延续到2016年的。票房收入最高的《希拉里的美国》延续了印度裔导演迪内什·帝索萨(Dinesh D'Souza)的政治纪录片传统,也在大选之年,延续了他2012年推出《奥巴马的美国》获得纪录片票房冠军的成绩。著名导演麦克·摩尔用新片《接着侵略哪儿?》(Where to Invade Next?)继续抨击美国的福利制度、医疗保险、教育等问题,在讽刺和嬉笑怒骂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被评论认为内容分散、观点极端。《女猎鹰人》(The Eagle Huntress)是一部富于观赏性的故事化纪录片,编排痕迹虽重,人物却真实生动。《美丽星球》(A Beautiful Planet)胜在IMAX和3D带来的极美观影体验。《疫苗黑幕》(Vaxxed)被美国儿科医学界认定在散布谣言,翠贝卡电影节最初选择此片参赛,后将之撤下。《一周八天》(Eight Days a Week)和《陌生人的音乐》(The Music of Strangers)用音乐加入人物故事、宗教或异域风情招徕观众。
二、更富于社会责任感
从创作角度来看,2016年美国纪录片发生了一些改变。作品题材更加趋近传统,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又回来了,向带有行动特征的纪录片《美国哈兰县》、《细细的蓝线》的风格靠拢。罗伯特·雷德福在2017年圣丹斯电影节上说:“纪录片正在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新闻机构不再做任何严肃的社会调查,而只是隔靴搔痒。”2016年大选是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候选人的竞争经历了戏剧性、白热化甚至不堪的一面,各自的支持媒体也鲜明地亮出观点,向对方候选人发起攻击。经由这一场大选闹剧之后,民众对新闻的立场、可信度丧失了信心。
与此同时,2016年的纪录片创作在力图讲好故事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问题,重新召回充满责任感的形象。2017年被提名奥斯卡奖的几部纪录片被一致认为是选择了重要题材并且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尤其以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出品的《辛普森:美国制造》(O.J.:Made in America)为代表。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安妮·海伦·皮特森评价说:“《辛普森:美国制造》涵盖了真实的犯罪和文化历史,是近年来关于种族、等级和性别问题最有力而且最有必要出现的美国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辛普森:美国制造》被视为完美之作,口述和影像交织、剪辑和配乐都很出彩。如果说《寻找小糖人》是关于美国梦的杰出“童话”,那《辛普森:美国制造》就是关于冰冷现实的一出“大戏”。
受奥巴马总统在2016年任满的影响,种族、民权运动题材的纪录片显得突出。《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是关于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故事,影片整理运动档案文献和新闻素材,并且以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著作、回忆为线索。
三,对政治的反应更加积极
美国电影人通常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党派倾向,并且积极地使用电影作为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
《希拉里的美国》作为抹黑民主党、攻击对方候选人的纪录片,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导演的一贯立场。但是,恰因为过于明显的用意和粗糙的影片质量,遭到观众的反感,得到了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的低分和“金酸梅奖最差影片”提名。
在另外一个阵营里,迈克·摩尔制作了纪录片《深入特朗普之地》(Michael Moore in TrumpLand)。影片是导演的“个人秀”,记录了他到共和党选区里进行的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演讲,提醒选民警惕特朗普当选后会带来的问题。但结果并不如意,如《卫报》评论道:“《深入特朗普之地》是一次迷人的记录,也无疑是一次笨拙的演讲。⋯⋯人们不会被影片说服。”
相比起来,多数纪录片关注社会、历史问题,而隐藏自身的政治意图。《第十三修正案》(13th)是纽约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虽然包含了为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拉票这一最终目的,但贵在说理清晰、逻辑严谨、剪辑出色且煽情适当。
四,新媒体纪录片创作更加突出
Netflix(在线视频网站)是新媒体进军纪录片行业最突出的例子。
Netflix近年来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已经成为威胁到电视行业的一股势力。截止2016年底,Netflix在全球范围内共有在线用户9380万,在线视频收入近83亿美元。
Netflix开始内容制作后,在纪录片领域令人瞩目。2016年,它共出品或联合出品纪录片16部,重点题材在于展现多样的人物传记,以及富于争议的话题等。院线纪录片有:著名导演赫尔措格的新片《进入地狱》(Into the Inferno),为观众呈现了近距离航拍火山喷发的壮观、惊艳场面。《阿曼达·诺克斯》(Amanda Knox)探索一起恶名昭著的罪案真凶,恰似Netflix推出的其他展现法律、案情的纪录片一样的品质。还有《天梯:蔡国强的艺术》(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弗洛伊德·诺曼:动画人生》(Floyd Norman: An Animated Life),曾在上海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片金爵奖的《当两个世界碰撞时》(When Two Worlds Collide),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的《人生末路》(Extremis)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YouTube出品了第一部纪录电影《沃客纪录》(Vlogumentary),在其网站首映,随后放出院线版,并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本片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视频平台推出的第一部长纪录片,选择了“用户提供影像”、“社交内容”这些对视频网站来说最熟悉不过的话题,构成了对网络时代影像记录者的一次记录。正如Waywire传媒CEO、作家史蒂夫·罗森鲍姆所说:“《沃客纪录》拉开了用户、拍客演出的大幕,观察他们怎样工作,想要表达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的粉丝喜欢真实生活的视频而不是传统的娱乐节目。当然,也是在融合真实生活和镜头前的生活,这也就变得复杂。”
其他值得关注的作品还有学院奖(奥斯卡奖)理事罗格·罗斯·威廉姆斯(Roger Ross Williams)导演的《动画生活》(Life Animated),讲述了一位父亲用动画和自闭症儿子交流的“温暖”故事。赫尔措格的另一部纪录片《网络世界的幻想》(Lo and Behold, Reveries of the Connected World)继续了导演对于人和世界一贯的哲学思考,这一次他叩问网络带给人的是福祉还是灾祸?《五月首周一》(The First Monday in May)是一部艺术纪录片,记录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尚部主办的“镜花水月”展览的故事,主题是中国艺术启发下的西方时尚。《维纳》(Weiner)探讨了政客、政客家庭和媒体的关系。HBO出品的纪录片《被挠》(Tickled)通过猎奇事件,挖掘出了人性的变异以及更深层次的网络暴力。
总的来看,2016年的美国院线纪录片有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在民众中有不小的影响力。但整体市场并不出色,在电视、新媒体市场的挤压下,院线市场更加困难。美国的院线纪录片市场一直依靠大片引领,大片会带动整体产业的上升。最近十几年来,美国纪录片的院线趋势是波动型的,突出的年份和沉寂的时候交替出现,相信美国的院线纪录片会在接下来的年份里有出色的表现。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