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目前,我国有28个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人口较少民族委员不断呼吁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并就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议。
祁德川
(景颇族,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研究员)
民族语广播是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连心桥”
“我每年都要带两套不同风格的景颇族服装来参会。这样你们记者拍照才有新鲜感嘛。”来自云南的景颇族委员祁德川性格爽朗、说话风趣。每年的两会前夕,他都要精心挑选出两套景颇族服饰带上。这已成为他履职10年来的“必修课”。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象征着吉祥如意。”祁德川一边向记者展示这次带来的一黑一白两套景颇族传统服饰,一边热情洋溢地介绍起服饰特点,脸上充满自豪与喜悦。
祁德川今年57岁,对他而言,穿民族服装上会不仅是展示景颇族风采,而且还表达着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他说,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代表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和自己的民族。
自2007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祁德川每年都要带10多份提案参加两会。这些提案中,既有关乎大政方针的建言,又有涉及百姓民生的献策,其领域包含了政治、经济、民生和文化。其中,祁德川最为牵挂的还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尤其是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去年8月,由于各种原因,云南人民广播电视台曾经打算将从1955年起开播至今的德宏傣语、西双版纳傣语、景颇语、傈僳语、拉祜语等五个民族语广播关停。这让祁德川百感交集,也促使他立即行动起来。
“停止民族语广播,会影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的传播。”祁德川介绍说,在云南1413万少数民族人口当中,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的有1178万人,而其中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的有672万人。这个比例相当大。
于是,祁德川立即向云南省委宣传部提出保留民族语广播的建议。他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原计划今年1月停播的五个少数民族语广播最终得以保留。
这次参会,祁德川提交了《关于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的提案。他希望借助两会平台,引起对民族语广播的足够重视。
面对民族语广播难以实现市场化经营的问题,祁德川建议:将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部门列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增大广播电视功率,扩大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投入资金,提高及更换转播、录制、发射等技术和设备;将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的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茸芭莘那
(普米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
单独设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基金
此次会议期间,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普米族委员茸芭莘那非常忙碌。在会场内,她积极发言,生怕漏掉一个表达意愿的机会;在会场外,她主动面对媒体阐述自己的提案。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茸芭莘那坦言:“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民族元素是我的特点,也是我的骄傲。因为对家乡的感情,我必须积极做好民族文化保护这项工作。”五年如一日,她坚持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奔走疾呼。
今年,茸芭莘那带来《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和边境线上,那里过去交通滞后、经济欠发达,与外界交往少。但是,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外来文化迅速冲击了他们的生活。这些地区能够真正熟知本民族文化的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人走歌歇、人亡艺绝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通过调研她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十分脆弱,文化断代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很多人口较少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口口相传,这是民族文化传承困难的客观因素。她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虽然面临严峻考验,但只要国家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出台倾斜政策,目前还为时不晚。她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提出要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给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由此,茸芭莘那建议:提高人口较少民族“非遗”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名录和传承人名录中所占的比例;单独设立人口较少民族“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通道;设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基金,把“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做到位;对濒危语言、古村落、珍贵自然环境资源和濒危动植物资源做整体性保护。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动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让茸芭莘那感到十分兴奋。她说,看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这几个字的瞬间,心里非常激动和欣慰,这也是对自己的最大鼓励。
贺颖春
(裕固族,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根脉的基地
作为裕固族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来自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教师贺颖春,每年都身着裕固族传统服饰盛装出席全国政协会议。
裕固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祁连山北麓、古丝绸之路一线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总人口约1.4万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裕固族在历史、宗教、歌舞、服饰、饮食和民俗等诸多领域创造了独具特色且弥足珍贵的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裕固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急剧变化,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亟待进行整体性保护传承。
多年来,贺颖春一直呼吁并致力于裕固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她曾提出建议“设立国家级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从国家层面安排专项资金,对裕固族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抢救保护和生产性开发利用。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贺颖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把学校当成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根脉的基地。在她的积极促进下,2014年肃南县一中成立了裕固族教育研究所。学校动员社会各界和民间的力量,以独立的专业化研究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为路径,开始更加自信地致力于裕固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学校聘请老师开设裕固语课程,编写裕固族乡土教材免费发放。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师资力量、教材体系尚未形成等诸多因素,能够完全掌握裕固语的学生不断减少。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把语言学习贯穿于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中,让学生从心里认同裕固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掌握裕固语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她还建议从政策上向掌握民族语言的学生倾斜,从而提高其学习裕固语的积极性。
“裕固语非常柔和,它的表达方式美妙绝伦,充满了生命力。”说到这里,贺颖春露出自豪的笑容。
(责编 梁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