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晓雅
晓雅古装照
高二小女生,翻唱古风歌曲“火”了
2000年,晓雅出生于重庆开县。晓雅是她的乳名,她目前是高三学生。因不愿被打扰,晓雅极少在媒体露面,甚至连网上都很难搜到她的照片。尽管现在成了新闻人物,她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
晓雅的家庭条件和环境都很好,父母都喜欢戏剧和绘画艺术。受家庭熏陶,她从小就爱读古诗词,喜欢读《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有趣的是,晓雅还爱画仕女图,尤其觉得唐代美女犹如敦煌壁画上的“飞天”,最有风韵。
其实她接触古风音乐挺偶然。初一时的一天晚上,晓雅无聊就在网上搜小说看,无意中听到一首古风音乐,没想到,一下就被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意境所吸引。所谓古风音乐,就是结合传统民乐与流行元素,歌词近似古诗词文,以周杰伦的《东风破》等为代表。
此后,晓雅经常听一些好听的曲子,觉得很享受,高兴时还会翻唱由古风组合“墨明棋妙”或“银临”创作的古风歌曲。初二时,晓雅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双笙”,开始用社交软件直播唱古风音乐。
此后几个月,晓雅逐渐发现了自己独特的嗓音,一种略带沙哑的女声,“和别的女孩不一样,有点像少年的声音。”有人形容其“又沧桑又稚嫩”。妈妈谭女士一直希望女儿学播音主持,为此还把她送到县广电局上了一段时间培训课,但晓雅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像李宇春那样的歌手。
2015年4月的一天,晓雅在一款音乐App上发布了自己翻唱的古风音乐《故梦》:“旧忆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再难合上。谁踩过枯枝轻响,萤火绘着画屏香……”她只是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很有意境,曲调也很优美,应该和更多的乐迷一起分享。不料,两天后竟被编辑置顶。
连妈妈都没想到,晓雅翻唱的《故梦》很快引起轰动,被网友誉为“最好听的版本”。而在另一款音乐软件上,该首翻唱歌曲同样引人注目,仅转发数就达到10万,播放次数超300万,翻唱让这个小女生一下“火”了!
打造原创作品,“双笙女神”越叫越响
晓雅却觉得自己“火”得很意外:“歌曲录制比较粗糙、随意,后期都没剪辑,喘气声特别大,有些地方还唱断气了。”
但互联网就是这样任性地展示它的威力。晓雅的一位粉丝说:“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虽然这女孩喘气声很大,声音也有点紧张,但听起来只觉得好可爱啊,单曲循环那首歌,一边听一边感觉整颗心都安静下来了。”
为了唱好歌,晓雅专门去成都一所艺术学校学声乐,白天与网络隔绝,只有晚上会出现和粉丝互动。该艺术学校的江老师说,她在演唱方面比其他同学高出一截,因喜欢古风音乐,显得很特立独行。为晓雅音乐创作的古风漫画靠翻唱成名,晓雅也期待能有自己的原创作品,她开始在网上征集能填词的网友。当时,正在哈尔滨市一所大学读大三的温莨,无意中听到了《故梦》这首歌,立即被晓雅“清透绵长、稚嫩中透着沧桑”的声音吸引了,不但单曲循环了很多遍,还关注了“双笙”的微博。
温莨特别喜欢古典文学,那段时间,刚好在看《李清照评传》,就参照“霎儿晴,霎儿雨”的意境,试着写了《行香子》,然后就给晓雅发了私信。
因为是第一次作词,温莨没抱太多期待,但很快就收到了晓雅的回复:“个别语句唱着不太顺口,我可以修改吗?”于是,温莨根据晓雅的建议作了些修改。这首由温莨作词、晓雅作曲的《行香子》,成了双笙的第一首原创歌曲,发歌后大受好评。如今,这首歌在某原创音乐平台的点击量已超过800万次。
2015年11月,温莨整日在自习室里为考研备战,一边做题,一边靠喝茶提神。这时,晓雅的作曲人徐梦圆发来一首曲子,曲风轻快、旋律优美。杯中浮动的茶叶让温莨灵感乍现,于是提笔写下了《采茶纪》。它被网友赞为“最具烟火气”的古风歌曲。
2016年五一期间,《采茶纪》被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档节目选用,“笙迷”们激动之余,还组团到央视微博底下“兴师问罪”:“请问你们有授权吗?”
温莨也开始被粉丝们称为“大大”,这个头号歌迷此后又陆续创作了《月出》《孤竹遗梦》《栖枝》等古风歌词,把偶像一步步推送上了“神坛”,播放量突破千万后,“双笙女神”的名号越叫越响。
“我在哈尔滨,她在重庆,一个最东北,一个最西南,离得实在太远。”由于晓雅不用微信,这对“千里知音”一般通过QQ语音联系,两人聊得还挺投缘。在温莨印象里,自己的偶像个性爽朗直率,“有啥说啥,从不拐弯抹角,很像咱们北方女孩”,而且是个完美主义者,直觉特别敏锐,一旦听出歌词和曲子哪不匹配,就会立刻提出修改建议。
除了有辨识度的嗓音,温莨还发现了晓雅的另一个优点:“她比较淡泊,不太在意名气。”配合久了,两人越来越默契,有时晓雅只要说出想要婉约点儿或活泼点儿的故事,温莨就能写出让她满意的作品来。
不忘初心,拒绝参加综艺选秀节目
好玩的是,《故梦》推出不久,双笙这两个字所带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引起重庆一家音乐公司的注意,对方很快向晓雅抛来橄榄枝。而晓雅也希望成为一名专业歌手并得到系统训练,于是便同意和这家公司签约。
“她的声线独特,唱歌富有感情,是我们公司唯一的艺人,我们准备把她打造成少女偶像。”公司负责人陈杰说。
在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上,晓雅的粉丝后援会已自发建立起来,他们自愿推广偶像所唱的歌曲,还会主动制作宣传海报和插图。出道不到两年,如今她的粉丝已多达百万。
不仅如此,在日本知名视频网站niconico上,她发布的《采茶纪》《月出》等多首古风歌曲,点击率非常高。从日本网友发的弹幕来看,晓雅被奉为“古风女神”,其声音被形容为“最大唐感中国女声”,更有多位网友留言:“听完她的歌,想认真学中文。”如今,《行香子》《別赋》这些原创歌曲的播放量早已突破千万次!中国网友对她演唱的评价是“歌词美哭”“跪着听完”“不火不科学”。
如此庞大的粉丝人群,也给“明星”晓雅带来烦恼:“有粉丝喜欢是好事,但生活也受到一些影响,买东西时常被人盯着看,还有人专门来学校偷拍我。”甚至有疯狂的粉丝打探到双笙就读的学校,花钱雇学生偷拍她的照片,还有人专程从上海赶到重庆寻访,并在网上晒机票。
由于晓雅还在上学,平时为人低调,极少接受采访,即便是铁杆粉丝,也没见过她的庐山真面目,网络上流传的照片大多只露半张脸。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合作了这么多回,就连温莨也没见过她。另外,温莨跟晓雅的“御用作曲人”徐梦圆也没见过,老徐人在上海,通常是写完曲子传给温莨,温莨即兴填词后再交给晓雅。
有趣的是,两个90后,一个00后,这条时下中国最火的古风歌曲“流水线”,虽然搅动了整个“古风江湖”,但真要是某天在大街上碰面,还真未必能认出彼此。
现在有几家很火的综艺和选秀节目找上门来,希望晓雅能够作为嘉宾参与录制。虽然一旦上了节目就意味着更多的曝光和知名度,以及足够的话题炒作,但晓雅对此却笑着婉拒:“我还是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制作新歌和准备高考上。”目前为止,除了晓雅自己喜欢的漫展和Cosplay等二次元圈的活动,老板更多的是让她和大型的音乐制作公司或游戏公司合作。晓雅应邀演唱了网游《龙之谷》的主题曲,最近正在录制的新歌是网游《倩女幽魂2》的主题音乐。
晓雅和她的公司,也回绝了“打造下一个重庆的TFBOYS”的百万级别投资。她明白,自己暂时不需要钱,也不需要什么炒作,作为歌手,她最需要的是不忘初心,更加认真和踏实地创作更好的歌曲。
毛泽东从严拔“莠草”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在全国胜利即将到来之际,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告诫全党警惕骄傲腐败,防止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的滋长。毛泽东的担心不是没有来由的。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后,就有一位名叫肖玉璧的昔日英雄最终蜕变为罪犯被枪决。
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马家村贫苦出身的肖玉璧,1933年参加革命,成为红军陕甘游击队的一名战士。因在陕甘边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中,肖玉璧作战表现十分突出。所以1939年,肖玉璧被调回延安任主管贸易的副局长。1940年初秋,由于多次负伤,肖玉璧病倒住进医院。在住院期间,他得到了毛泽东的关怀以及特殊照顾。肖玉璧康复出院时组织上为照顾他,决定安排他到家乡清涧县任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
1941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蚕食”,国民党政府也对八路军断绝粮饷,并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在这形势十分严峻之时,肖玉璧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克扣公款,甚至把根据地奇缺的粮、油偷偷倒卖给国民党军队,从中牟利。肖玉璧被捕后,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经陕甘宁高等法院审查,判处被告人肖玉璧死刑。
1942年1月5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评论,指出:“肖玉璧被判处死刑了,因为他贪污,开小差,为升官发财以至叛变了革命……我们一定要做到: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此案之后,陕甘宁边区的贪污腐化率猛然下跌。(摘自《解放军报》,秦克丽/文)
中国“十四年抗战”的一个重要起点
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和增援的第五军。在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等爱国将领的率领下,面对日军的逼侵奋起抵抗,以装备简陋的4万之师,抗御装备精良的10万敌军。苦战月余,为中国争得了一线生机。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中,“一·二八”淞沪抗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它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起点之一。“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与日军的全面对抗和较量。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东北如入无人之境,一周连拿下辽宁、吉林两省,死亡数不足200人。由此,日本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竟扬言“三小时占领闸北”“十二小时占领上海”,气焰甚为嚣张。但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发扬御侮卫国的爱国精神,抱定“不抵抗无以为人,不抵抗无以救国”的决心,血溅沪野。广大市民组成了20多支义勇军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2月初,仅在第十九路军参加战勤工作的义勇军就有2万多,约占当时上海守军总兵力的一半。全国各地也纷纷募捐,共得慰劳金约900余万元。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医务界、妇女界等纷纷组织救护队和伤兵医院,短短一月创办了72所。民众的大力支持让上海孤军抗战能够维持到30天之久。
这一战局的出现,迫使日军不得不最终接受国际调停。5月5日,在英、美、法、意四国公使见证下,中日双方签订《中日上海停战及日军撤军协议》,日军从上海撤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十四年抗战中的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第一次高潮得到空前体现。共赴国难、抗日图存的凝聚力转化为同仇敌忾、奋勇抵抗的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信得到增强。(摘自《解放日报》,王健/文)
红军陕甘游击队的诞生
1931年,为坚持和发展陕甘游击战争,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中共山西省特委领导组建一支游击队伍。
1931年5月上旬,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支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简称晋西游击队)在山西隰县辛庄组建完毕,大队长拓克宽、政委黄子文、副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党委书记杨重远。晋西游击队成立后,很快发展到100多人。1931年夏,山西特委遭破坏,晋西游击队失去与组织的联系。在国民党军万余人的“围剿”下,晋西游击队突出重围,于1931年9月2日晚在石楼辛关西渡黄河,转入陕北。9月份,晋西游击队召开会议,推选阎红彦为大队长,吴岱峰为副大队长,杨重远为政委。在党的领导下,晋西游击队转战安塞、保安、靖边、横山后返回安定。先后在安塞县平桥、保安县安条岭等地与国民党军激战,连战连捷,并创建了骑兵。晋西游击队的胜利使大批青年和绿林武装慕名而来,要求参加游击队。1932年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简称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三嘉塬细嘴子正式宣布成立,谢子长为总指挥,政委李杰夫兼队委会书记。从此陕甘游击队便是由90多名晋西游击队队员,以及100多名晋西游击队一支队杨琪、杨鼎部队员,外加二支队留下的50多人和渭北党组织动员的100多名农民组成的第一支正规红军武装。12月24日,宜君县转角镇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团长王世泰,军政委兼二团政委杜衡,参谋长郑毅,政治处长刘志丹,参谋处长杨重远。陕甘游击队是西北红军的源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这面红旗一经打起,就一直在西北高原高高飘扬,使得西北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摘自《人民政协报》,张化民/文)
北京大学校史上第一届女生
1919年3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天津青年会发表《欧战后之教育问题》的演说,谈到高等学校应该实行男女同校。
这篇演说刊登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碰巧甘肃女生邓春兰读到这份报道。1919年5月19日,邓春兰给蔡元培写信,希望能够有机会来京读书。信中写道:“春兰拟代吾女界要求先生,于此中学添设女生班,嗣升到大学预科,即实行男女同班。春兰并愿亲入中学,以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受到北京政府的压力,辞职南下到杭州隐居,没有及时看到邓春兰的来信。1919年8月初,邓春兰给蔡元培的信刊登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民国日报》上,引起广泛关注。9月,蔡元培回到北京,着手实施北大招收女生的计划。1920年2月,王兰、奚浈和查晓园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和英文系学习。随后,邓春兰、杨寿碧、程勤若、赵懋芸、赵懋华、韩恂华共六位女生入学。当年暑假,北大通过正式考试,录取本科女生。中国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对女生打开。
国立大学实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功不可没。蔡元培这样做,也与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关。蔡元培破例在北大招收女生,也是钻了教育部规定的空子。他说: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规定专收男生。从前女生不来上学,现在女生要来读书,程度又够得上,北大就没有拒绝的道理。(摘自《国家人文历史》,九霄/文)
黄克诚重视调查研究
黄克诚不仅是调查研究积极的倡导者,更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推动者。他常说:“涉及重大的问题,调查研究时要蹲下来,沉下去,不能浮躁,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听少数人汇报。”战争年代,他每到一地,总要通过各种渠道,先了解这里的敌情我情;和平时期,他总能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而能够真正地了解到社情民情。由于调研深入、细致、全面,所以他提出的建议,做出的决策部署切实可行。
1940年9月至11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经皖东北进入淮海、盐阜地区,一路上,他除自己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外,还专门派出一批干部作社情调查。所以,他掌握情况快。翌年3月,他向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提出了划区打匪除霸,巩固盐阜、淮海,开辟皖东北的行动方针和部署,并立即得到刘少奇的赞许和支持,迅速打开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1957年5月,为了调查院校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强思想建设和教学建设的情况,黄克诚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蹲点调查。他谢绝学校安排的省里高级宾馆,就住在学院的招待所。这20多天间,他分别以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向院、系领导和教授、机关干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要求。还身着便装,到教学班、食堂、警卫分队、军人服务社等同学员、教员、战士、职工交谈,由此了解了大量的真实情况。回京前,他在院、系领导干部和部分教授参加的大会上发表讲话,问题点得准,针对性强,要求明确,震动很大,赢得阵阵掌声。(摘自《北京日报》,蔡文元/文)暮春,蒙蒙细雨好似那扯不断的轻愁,由宏村去西递的路上,一路是白墙黑瓦的皖南村落。在车窗里偶然一瞥间看到“赛金花故居”的指示牌,原来安徽黟县是晚清名妓赛金花的故乡。
小时候读过有关赛金花的传奇人生,自然这故居对我有着神秘的吸引力。穿过雨雾走进古徽州最美丽的私家园林,宅院很深,院子里有天井,布局是四水归堂,是典型的徽州人家。
院内有一口古井,青石幽幽的古井口,有几道深深的被麻绳勒出的印痕,如今古井犹存,芳踪却杳杳。院内有一株海棠花,导游说是赛金花亲手种下的,海棠依然很茂盛。遥想当年,赛金花若知海棠又叫断肠花,断然不会种下,种下它如同种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古今,一个女子想要的,无非是安静的生活。
站在赛金花媚眼如丝的老照片前,有一种神秘的魅惑,老照片沉淀着那个年代的风韵,像一帧水墨小品。
赛金花,原名赵彩云,1872年10月出生在黟县上轴村,10岁时随父亲迁居徽州,为了谋生父亲去苏州做了轿夫,12岁的赵彩云也随父至苏州。不料命运在转弯,父亲意外病逝,无奈之下彩云做了花船上的清倌人,只卖艺不卖身的欢场女子,那是1886年。
赛金花的一生充满了情爱。1887年,未满16岁的赛金花,嫁给比她大34岁的前科状元洪钧做三姨太,这是赛金花的第一次婚姻。她随洪状元出使欧洲诸国,赛金花以聪颖天资、良好的语言天赋,周旋于各国王公贵族之间。在柏林居住时,曾受到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的接见,并在皇宫里认识了年轻英俊的瓦德西将军。瓦德西面对如玉凝白的东方美人赛金花一见倾心。洪钧回国后病逝,令赛金花悲恸欲绝,毕竟是洪状元给了她体面的生活。
促使赛金花再次成名的是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入京城,总司令竟然是瓦德西,曾经钟情于她的一位德国将军。赛金花借此机遇为慈禧求情,为京城百姓安全求情。因此京城百姓对她多有感激,称之为“议和人臣赛二爷”,民间还称她为“护国娘娘”。当然,这其中饱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屈辱。
赛金花的第二次婚姻是和曹瑞忠,沪宁铁路的总稽查。曹瑞忠为人忠厚,赛金花也决心做个安静的主妇,那在象牙骨扇上题写的柳诗,就是最好证明。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从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可是天又不遂人愿,曹瑞忠因急病而离开人世,孤苦的赛金花又再度回到漂泊的生活。
赛金花的第三次婚姻是魏斯灵,时任民国政府的参议员,而此时赛金花已年近40岁,但风韵犹在,此后两人同住在前门外的樱桃斜街。但是好景不长,1922年,赛金花春天丧母、夏天丧夫。魏家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赛金花只得搬出魏家闭门寡居,靠典当和借债度日。
1926年,第一位裹着小脚出入欧洲上流社会的中国小姐,走完了崎岖的人生之路,终年65岁,葬在陶然亭附近。明清小说家曾朴以赛金花传奇经历写《孽海花》一书,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根据赛金花本人口述为她作传,名为《赛金花本事》;夏衍《懒寻旧梦录》说:“朝堂上的大人物的心灵还不及一个妓女。”
赛金花故居,又叫“归园”。这里的人工山水与自然美景的美妙融合让人陶醉。其中的梨花伴月、双桥截春等景色,觉得雅到骨子里去了。园内亭台楼榭、小桥回廊错落有致,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温婉意境。
赛金花晚年为什么不回归园呢?走过环碧廊,环碧秀色一览无遗,仿佛看见她艰难地迈着三寸金莲,徐徐独行在悠长的廊沿下,女儿墙高低错落成一种徽式建筑之美,那一盏盏红灯笼,让灰白之间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老照片中的赛金花,似乎并没有令人惊艳之容,但一定是幽丽迷人的。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归园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我一页页用心翻着赛金花电影般传奇的一生。离开归园,雨仍在纷纷下着,故里草木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