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今日中国中文版

继承与拓展——李宝林的中国画创作

作者:文 |邵大箴
李宝林是一位多面手,他早年从事人物画创作,从80年代起专注于山水,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成绩,相比之下山水更为突出。

李宝林《联杯酒醇》

中国当代山水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大派系:尊崇黄宾虹艺术理念的“笔墨派”与继承、发扬李可染兼重丘壑与笔墨的“融合派”。两派虽然都以表现意境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但在具体表现语言中却各有不同侧重的追求,显示出当代山水画艺术异彩纷呈的局面。说到艺术上“融合”这个概念,往往有人误解,以为是折中中西,缺少民族文化自觉。实际上,这是20世纪一些艺术先驱在中西文化艺术碰撞中采取的一种策略,即取西画的某些元素,融合于传统中国画的创造之中,为我从用,目的是使中国画在保存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语言更为丰富多样。主张适当吸收西画表现元素的李可染,已被世人公认为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开宗立派的人物。李宝林继承和发扬李可染的艺术主张,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更重视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研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当今山水画界新“融合派”中的重要人物。他领导的“河山画会”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宝林是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在自己的山水画作品中,传达出对祖国山河的崇敬和挚爱之心,并以此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

李宝林是一位多面手,他早年从事人物画创作,从80年代起专注于山水,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成绩,相比之下山水更为突出。艺术中各个门类的创作原理本来是相通的,李宝林的造型基础功力比较扎实,又由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期间,原本就很爱山水画,对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尤为敬佩,并得到了可染先生的传授与教诲。只是服从了当时学校的决定,从三年级起分到了人物科,毕业后又分配到海军美术创作部门,促使他一度集中攻克主题人物画。在这个岗位上,除了他个人的创作成绩外,由他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所产生的海军美术丰硕成果,也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当年举办的多次题为“万里海疆”的展览,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是和李宝林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从海军转向地方后,他的创作重点转向心仪已久的山水画。

在绘画的品评标准中,历来讲究画品与人品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认为画家的品性、素质,有形无形地会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这应该是普遍的道理,不应有中西画之差别。不过中国画尤其传统文人画,不像西画那样侧重于客观物象的造型,而在运笔用墨中会自然地流露出艺术家的秉赋与气质。读李宝林的画,不论人物还是山水,总给人一种凝重、厚实、稳健的感觉,这和人们平素与他交往所获得的印象是一致的。李宝林为人厚道,待人处事谦和,热心于公众事业且有奉献精神。在艺术上他有敏锐的感觉,但他不是“才子”型的画家,不凭自己的才气进行创作;他也不是“技术型”的能手,不是单纯地靠自己的造型功力取胜。他属于“内秀型”的“苦学派”画家,聪敏、有悟性,勤奋、肯钻研;在艺术上他不走捷径,不耍小聪明,老实做人,诚恳作画,在气质上接近他的老师可染先生。在风潮涌动的当代中国画坛,他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判断是非曲直,不盲目追随时髦风潮。例如80年代中期,有人质疑中国画的存在价值,否定20世纪中国画的成就,他颇不以为然,坚定地相信中国画在世界艺坛上有广阔的前景,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从这时起,他用更多的精力研究笔墨,研究传统中国画的原理。同时,他又从“新潮”中尽量吸收一些有益的养分,如构成因素和运用色彩的技法,等等。他认为,中国画一要继承,保持它的精华;二要发展,赋予它新的表现因素。在发展中,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内容的变革主要靠艺术家对客观自然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在山水画中,重要的是写面对自然的直接感受和内心的深刻体悟,这是可染先生一贯加以倡导的,也是被李宝林视为不可动摇的创作原则。从那时起,他一方面更全面地学习和研究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领会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艰苦地思考与探索,如何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走出一条有个性特色的新路来。

李宝林接受的是“中西融合”型的学院教育。在学习期间,除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外,还受过来自欧洲的以素描为基础的造型训练。前者主张多角度多视点的综合观察法,着重以线为主的平面描绘;后者主张定点的观察法,侧重于立体的块面造型。两者之间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明显地存在着差异。在他的老师当中有不少人,包括对他影响最大的可染先生,都一直在探索如何吸收西方造型观念和技巧中有益于加强中国画表现力的因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李宝林从老师们的探索成果中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决心沿着这一方向继续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李宝林最大的体会是,中外古今的绘画创造,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它们的审美本质是一致的,表现手段虽有差异,但可以相互补充,不过补充的目的不应该是改变原来的特色,而应该是使其特色更为鲜明。在他的画面上,可以看出他的素描造型功力,看出他的西画修养,只是这些功力和修养都被用来为写意体系的中国画服务。民族传统绘画的许多瑰宝,如汉画像石、敦煌壁画等,对李宝林的山水画创作多有启发。他学习和研究这些艺术遗产,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并注意吸收其中的技巧、技法,使画面的肌理、色彩、层次和空间的表现更为丰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他追求的目标,是在忠于客观自然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更多地是借助笔线墨色来营造气氛和情趣,创造意境。近20年来,李宝林更深入地研究笔墨和意象造型。他潜心研究金石书法,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石鼓文、汉画像石砖、汉碑、魏碑、墓志铭等,思考和研究笔线的韵味和表现力,探究书画同源的原理,在骨法用笔上狠下功夫。他辩证地处理刚与柔、拙与巧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刚正、厚重、拙朴、苍劲的品格和趣味的同时,力求笔墨语言的丰富与变化,形成自己以笔线骨架为基础,兼有构成意味,雄健而有韵律感的独特风格面貌。这是他新的探索成果,并对当代山水画产生积极影响。

李宝林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新疆、西部高原等边陲地区,饱览祖国山河,从中吮吸养分。他边看边记,随手勾画触动他感情的那些景象。他喜欢在大尺幅的纸张上,用雄健有力、错落有致的笔触,描绘心中丘壑,用点、擦、皴、染来丰富画面的表现。他重视山河体貌和结构的美,更重视其内在的精神与力度,我们在他的作品前面,既感觉到一种开放的气氛,又感觉到传统中国画艺术的魅力。

李宝林深知,要在李可染艺术成就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不仅自己要付出毕生的精力,还需几代人的努力,虽历程艰辛,但对这一奋斗目标不应有丝毫动摇。正是基于这一信念,他正在以自己储备的丰富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向着这一理想稳健地迈进。

我们期待他更大的成功!

《惠女》

《大会师》

《南海风》李宝林简历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可染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院长、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出版有《李宝林画集》、《李宝林人物画集1958—19 88》、《北京当代国画优秀作品集 —李宝林》、《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李宝林》、《大山回响—李宝林画集》等,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国画人物、山水卷。

 

全国“两会”专访:外交官眼中的中国与世界

“合则共赢,斗则俱伤”——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谈中美关系

程永华:中日关系步入改善进程

李金章: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陈健:中国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

程国平:加强全球反恐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