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小康·财智

探路中医养老

“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一定不是大机构、高规格为主的形式,更多的应该是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形式为主的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家庭的方式,通过与老百姓近距离的接触慢慢将中医药服务渗透进去

国粹中医博大精深,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在养老中的作用备受关注。2016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中医健康养老示范工程的落地。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

中医药与养老结缘

2016年3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其召开的2016年北京中医药工作会议中就提出,将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养老示范工程,并在东城、西城、海淀等6个区开展“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试点工作。

何为“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罗增刚解释,“我们将中医院的闲置资源重新利用起来,设置养老病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同时引进中医医疗机构的专家为养老者提供一些医疗服务,探索中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衔接机制。”此外,还会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人的慢性病推出相应定制的中医养老技术服务包。

有了蓝图,行动很快就跟上。半年后,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老“身边工程”启动发布会正式举行。东城、西城、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作为试点地区,将逐步启动中医健康养老社区示范工程,试点区将通过设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专区,以二、三级中医院为核心,联合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联合体,打造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圈。同时,北京市中医健康养老服务96189热线也正式开通,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养老服务网点查询、功能介绍、预约等服务。

“这一工程的优点首先是方便,老年市民通过热线就可以享受到菜单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说道,“第二是规范,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标识的‘三统一’原则,提供规范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在经费上,政府将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居民自费等途径保证其可持续性,并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行定额补贴。

“从根本上讲,中医最大的优势是顺应自然规律,充分重视患者自身能力的调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分析道,“医生不是从外部强加于患者的一种干预力量,其作用更多的在于调动患者自身维护健康、抵抗疾病的能力,两者是非常密切配合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曾对西医有明确的定义,是对抗医学。随着人年龄增大,身体各方面都有退化的迹象,如果用外部力量来干预自身生理规律的变化,很难彻底扭转疾病的局面。相反如果顺应自身规律、自身节律,因势利导,患者与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问需于民

“中医健康养老示范工程”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落到社区,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上面千头线,底下一根针”是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普遍写照。对主抓社区养老工作的朝阳门街道社区服务文体中心主任郭云而言,忙碌是最显著的标签,特别是当工程落到朝阳门街道试点后,更是如此。“目前朝阳门街道正试点落实东城区‘三级五方联动,分类精准供给’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郭云说道,“这套模式与工程有着紧密联系。三级五方联动指的是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体系,促进家庭、社会、社区、政府与服务机构五方之间的联动,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分类,准确把握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工程落地的基础是问需于民,把握老人的需求就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深入社区是唯一途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科学管理,档案系统必不可少,朝阳门街道将老人的档案分为静态冷数据和动态暖数据两部分。冷数据主要是诸如姓名、性别、婚姻子女情况等基本信息,冷数据搜集完成后就会交给专业的数据公司进行分析,在对老人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再交给专业评估人员进行入户调查。

入户调查的首要工作是对老人进行科学分类。朝阳门街道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将老人分为了托底性保障、扶助性保障和普惠性保障三类人群,托底性保障包括城市三无人员以及失独、子残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扶助性保障的则是除此以外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普惠性保障的是普通老人。截至2016年底,在朝阳门街道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1312名,其中托底性保障的有62人,扶助性保障的有92人。

除了科学分类,更重要的是实地了解需求并进行记录,特别是针对托底保障和扶助保障的老人。通过入户调查,档案中除了包含基础信息外,还包括身体健康信息、主要照护者信息、目前生活状况、居家生活服务记录、访视记录、健康服务记录、志愿服务记录等动态信息,其中与医疗相关的占了很大比例。“有了这个档案,即便没见过老人,也会对他有一个理性认识。”郭云表示。

通过大量入户调查发现,老人的很多疾病都是慢性病,包括风湿、关节疼痛等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而中医在这方面能提供很大的支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朝阳门街道行动迅速,在工程正式启动前两个月,就在上级区政府的牵线下,与隆福医院与鼓楼中医院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

“签订协议后,中医院不仅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档案内容,而且医生还进行上门服务,大大缓解了老人往返医院的劳顿。我们也在社区里开展了诸如义诊、体制监测、养生讲座、红外线理疗等活动。”韩会敏说道,“中医院还在养老院给老人提供了一个医保涵盖的技术服务包,里面有针灸、按摩、睡眠管理等项目,帮助提升了养老院的使用率。”

此外,朝阳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联合中国中医手法与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健联盟太极文化中心申请到了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开展了中医传统手法公益体验活动并每周教社区老人打太极。由此,不仅帮助老人强身健体,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

精准把握老人需求不仅在东城区得到重视,其他试点区也备受重视,同东城区一样,很多区在工程正式启动前就已早早做起了准备,研究如何将中医药与本地区的养老需求进行对接,创造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实践。石景山区在其西部五里坨地区启动建设了一所中医药特色的老年病医养结合大型综合医院;西城区专门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中医药健康养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以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坚持面向养老服务需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为原则,重点开展十项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今年,北京还将在东城、西城、朝阳等7个区的社区医院试点建立中医治未病指导室,为慢性病患者、老人、小孩等重点人群提供中医养生操法、食疗推广、中医心理调节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以普及中医养生保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医养结合’中医药养老新模式是对传统的一种创新。”陈其广分析道,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大家族共同生活变成了原子化家庭。过去中医药作为传承几千年的一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有效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今,随着社会组织和家庭组织的变化,这种新模式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来取代过去大家族共聚一堂获得这种照料的方式。

温暖一刻 春节期间,朝阳门街道新鲜社区工作人员与老人一起包饺子过新年。以医保养

服务的最终落脚点是顾客,养老服务更是如此,相较于年轻人的快节奏,老年人更需要的是走心。在朝阳门街道,很多老人最早接触的就是体质监测。“平常我要照顾儿子,没有时间去医院做体检,去年社区里组织的中医体检因为方便我就去参加了,检查下来没什么事,我就放心了。”60多岁的袁瑞秋说道。去年,她瘫痪多年的老伴刚去世,平日里,她还要照顾30多岁的智障儿子,压在身上的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但谈起中医养老给她的帮助,她还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之后,有空我也会去做做理疗,效果很好。”

诸如足部护理、按摩这类的理疗活动是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我是亲身经历中医药给老人带来的变化的。”郭云说道,“有些老人因为瘫痪导致行动不便,由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使得血液循环不畅,有的脚上还长了一层厚厚的茧子。经过中医推拿理疗之后,给他们的感觉就是腿暖和了,舒服了,用他们最朴实的话说就是‘能睡一个好觉了’。”有的老人在服务人员服务完后会热情地留他们吃饭,甚至还会写感谢信送到社区居委会。

朝阳门街道的中医药养老服务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问需于民、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供服务外,也离不开评估考核。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其提出了“选育留用评”的工作模式,首先在遴选服务商时有一套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要求,选择后还要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育,服务得到老人的认可后才会留用,最后还要定期接受街道需求评估委员会和居家养老监督委员会的考评,如果不合格,将通过相应的退出机制进行剔除。

正是在这样一套机制下,朝阳门街道力争将中医药养老服务做到精益求精。作为服务提供的重要辅助力量,“互助+”志愿者联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在慰问老人的过程中,“互助+”志愿者不仅是巡视员,也是信息员,此外,他们还承担着互助员和宣讲员的职责。志愿者成员徐玉英虽然已经69岁,但从2008年就开始做志愿者的她表示,相较于那些80多岁的老人,她仍年轻。

不仅在朝阳门街道,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在其他试点地区也得到了广大老人的欢迎,“医养结合”的理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其广说道,“以养节医,以医保养。既要用养的方法来节制、节约‘医’的活动,也就是‘治未病’;也要用‘医’的手段科学养生,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配合的一种关系。”

“中医健康养老”任重道远

作为一种创新模式,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创新没有一帆风顺的,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

“我们在一线调查过程中发现,老人对中医药养老的需求是巨大的。”郭云说道,“目前在资源整合上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很多项目仍停留在表层,还大有空间可为,后续如何进一步推进很重要。”

在郭云看来,未来工作面临着两大挑战:公立医院资源稀缺与跨部门沟通,前者主要体现为能深入社区的医生有限,后者则存在一定壁垒,加大了相关资源对接的难度。“在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之中,我们是一个配角。”郭云说道,“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挖老人在医养结合与健康护理方面的需求,并与相关医疗资源进行对接,将政策落到实处,给老百姓提供便利。”

“我们国家中医药队伍目前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满足‘医养结合’这种新方式养老的大量需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医药发展方面做得不够好。”陈其广分析道,“包括观念偏差、经费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了目前我国中医队伍不仅在规模上满足不了需求,在专业技术上也有待加强。”陈其广认为,中医作为一门整体医学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务上是大有可为的,而这正是去年全国健康卫生大会所强调的重点。

因此,他对中医西化的现象表示担忧:“中医内科不像西医分得那么细,中医讲究大内科,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内科的全科医生,所以目前存在的中医分科越来越细等西化的形势是急需扭转的。中医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医养老未来的发展,陈其广强调道:“‘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一定不是那种大机构、高规格为主的形式,更多的应该是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形式为主的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家庭的方式,通过与老百姓近距离的接触慢慢将中医药服务渗透进去。”

其实,在工程之外,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还有更深层的思考:以此为契机,开展中医药资源服务基层的改革。进一步,还将借助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将对中医药资源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要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探索分级诊疗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机制。同时,还要实施优质中医药资源服务基层的改革,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首都中医馆”全覆盖。

如今,中医药健康养老不仅在北京开花,全国多个省份也开展了相应试点。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在今年1月份印发的《中医医养结合工作试点方案》中提出,在两年内,通过开展中医医养结合工作试点,推动中医药医疗与养老服务逐步融合。同月,山西省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将中医健康养老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首炮已经打响,而未来仍任重道远。

 

医保漫游向前进

2017中国楼市何去何从?

浙江:用“智慧”把食药安全管起来

能源格局重塑

能源格局之变:从“保供应”到“增效益”

能源发展大趋势:清洁能源唱“重头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