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话挺有道理,殊不知,这是旧社会封建家长极权制的偏颇之见,是以损害尊严为条件来要挟孩子。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分场合事件,滥用“堂前教子”,极易损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A
放假了,巧丹请几个同学到家里来玩。玩得正开心时,巧丹妈妈下班了。她热情地邀请同学们在家里吃晚饭,并一一给每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告知。晚饭时,孩子们吃得其乐融融,正高兴呢,巧丹妈问起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轮番回答。巧丹妈越听脸色越不好看,没等孩子们说完,她就冲巧丹发起火来:“怎么就你考得差?你是怎么学的……”巧丹的脸涨得通红,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其他孩子看这情景,连忙告辞,一溜烟都走了。巧丹的眼泪唰唰流下来,转身跑到房间里,关上门不出来了。
巧丹妈也坐在那里生闷气。这以后有一个星期,巧丹都躲着妈妈,妈妈问话也不应。平时放学一起走的几个小伙伴,她也不约他们了,总是独自一个人躲着大家走。
看着变得孤僻内向的女儿,巧丹妈心中很不安。有一次,她带着巧丹去看电影,回家路上看到巧丹挺开心,就问巧丹:“最近为什么不和同学们玩了?”巧丹一下子沉默了,过了好半天才说:“当着同学们的面,您那么骂我,我太难为情了。而且您那么凶,我们同学以后再也不敢来了。”巧丹妈听了后悔不已。
无论巧丹妈还是旭光爸都犯了同样的教子大忌:没有把孩子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不仅没有保护还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还有这样的场景: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些家长总觉得管教无力,于是,常在亲朋好友、邻居面前一吐为快,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把自己的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殊不知,这时候孩子是很丢面子的,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炼细腻感情的砺石。
孩子与成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人,需要与成人一样被尊重。
儿童的自尊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在1岁半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学龄儿童已经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力图改正那些缺点。
如果我们在教育儿童时忽视了他们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当着很多人的面训斥孩子,揭孩子的短,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在心里也不会接受。特别是这些行为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挫败感和羞辱感,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憎恨、敌对的心理和紧张情绪,使得孩子变得自卑或者孤僻,极端的甚至引发悲剧。此外,常常在外人面前受到家长批评的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产生对父母的不信任,从而疏远与家长的关系。孩子在家长面前得不到尊重,常常是家长与孩子产生隔阂的原因。
伤害孩子自尊的还有另一种情景:父母的“谦虚”。也许是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家长在外人夸奖孩子时,非常自谦,说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甚至找出各种“证据”。家长们认为这是谦虚,但孩子心中却不是这样想。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们无法判断出家长的一些善意谦虚。特别是几个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大家都很谦虚,都说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好,然后拼命夸奖别人家的宝贝,而忽略了自己孩子渴望得到肯定的眼神,孩子此时心中的受挫感会有多强,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甚至抵触地做一些不好的事,表示抗议。
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尊严。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他们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头,而是失去面子、失去尊严。
B
像巧丹妈这种因孩子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不分场合地责怪孩子的场景我们常常见到,而更为常见的是孩子犯了错,做父母的当众教训孩子。
周末的晚上,旭光正在电脑上玩游戏。这是他和爸妈的约定:每个周末做完作业,可以玩一小时电脑。此刻时间刚刚过半,旭光玩得正带劲。这时,爸爸的同事李叔叔来了,向旭光的爸爸请教电脑上的问题。于是,爸爸让旭光让出电脑。正入迷的旭光连头也没回,就大声说,“不”!爸爸又说了一遍,旭光还是没理。父亲觉得很没面子,也觉得旭光太不懂事,上去一把就把旭光提溜起来,一巴掌就呼了上去。李叔叔连忙拉着,感到很尴尬。旭光被打以后,又委屈又难过,还特别恨李叔叔。这以后,家里再来人,父母让他打招呼他都不肯。父母愈发生气,就强迫他叫,他就是不肯,每次都闹得很不愉快。到最后,只要门铃一响,旭光就往自己屋里跑。 教育孩子,要注意树立、保护他的自尊。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堂堂正正地做人,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
所以,我们反对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进行“堂前训子”,也不提倡假意谦虚。而应该以自尊、自信和友爱的良好品质以及心态影响和教育孩子,多给予孩子肯定的正能量、委婉的提醒,让孩子沐浴在尊重、信任、温暖的环境中,消除自卑,增长自信,享受幸福的童年,用乐观豁达的心态迎接成长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