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夏普第一次让手机与摄像头“联姻”,推出了世界上首款拍照手机:J-S H 0 4(图1)。虽然J-SH 0 4的摄像头只有11万像素,但它却开创了人们用手机(摄像头)记录生活中点滴记忆的先河。如今,手机摄像头的像素值早已突破了410 0万大关,并凭借可随时利用APP编辑美化和在互联网端分享的特性,不断蚕食着本属于数码相机的生存空间。每逢节假日的旅游景区,你会发现80%以上的游客都会使用手机拍照摄影,而余下的15%则是扛着“长枪大炮”(单反)的专业户,卡片式DC生存的艰难可见一斑。
难以逾越的鸿沟
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些用户手中的卡片式DC还有一个共性:大都具备10倍~30倍的光学变焦能力(图2),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更远距离的风景。反观我们手上的手机,哪怕它有着动辄20 0 0万级别的摄像头,其最终的成像效果会随着取景框画面的放大而出现跨越性的缩水。作为数码相机最关键的特点——“光学变焦”的缺失,让手机始终无法直面长焦卡片机的挑战,“望洋兴叹”于远处的美景。究其原因,则是手机与传感器的物理结构限制决定的。
轻薄,是时下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而轻薄手机摄像头专用的传感器,也自然要以辅助手机“瘦身”为己任。问题来了,只有指甲盖大扩展阅读小、5 mm左右厚度的传感器里不可能容纳复杂的物理机构(图3),也就是没有可供光学镜片移动的空间和轨道,进而与光学变焦绝缘。
光学和数码变焦的差别
光学变焦(Optical Zoom)与数码变焦(Digital Zoom )虽然都是辅助拍摄被放大物体的技术,但它们在原理上却存在云泥之别。其中,光学变焦是通过镜头、物体和焦点三方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接近无损的放大效果,也就是利用摄像头内光学镜片的移动来实现焦距的移动。光学变焦的倍数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光学镜片以及足够的位移距离。而数码变焦实际就是一种单纯将画面局部放大的功能,通过软件层面的插值算法优化弥补画面放大带来的损失。
虽然很多手机厂商主打摄像头内会塞进更多的光学镜片(图4),但它们的作用只是用于增加透光率、改善画质,和光学变焦没有半毛钱关系。为了让手机获得光学变焦的能力,催生了与其相关的周边外设,比如,套在手机摄像头上面的外置变焦镜头(图5)、可通过W i -F i与手机相连并套在手机上的无线摄像头等等(图6)。
然而,让手机像单反一样“架设大炮”显然有违其移动性的初衷,也因此外置镜头只是小众用户的玩物。那么,以轻薄安身立命的手机就真的与光学变焦无缘了吗?
实际上,手机的“前辈们”始终在尝试融入光学变焦镜头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中,并逐渐衍生出了“内伸缩式”、“外伸缩式”(这两种又统称为“沉胴式镜头”)和“潜望式”三种形态。
“内伸缩式”镜头
顾名思义,“内伸缩式”就是将光学镜片位移的轨道隐藏在整个摄像头模组内,在进行光学变焦的过程中镜头不会凸出。遗憾的是,现有技术很难将这类整体伸缩的结构密封在太小的空间里(至少要2 0 m m厚),如何将硕大尺寸的摄像头模组塞进手机,对厂商的设计实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内伸缩式”摄像头仅在功能机时代昙花一现,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诺基亚N93/N93i(图7),它别出心裁地将支持3倍光学变焦的“内伸缩式”摄像头设计在了转轴部位。至于代价,则是犹如小型DV的臃肿体积,以及吓退普通消费者的“天价”。除了N93系列,夏普V903SH和V903SH也武装过这种摄像头,只是它们的知名度没有诺基亚那般响亮而已。
“外伸缩式”镜头是卡片式D C 最常用的光学变焦结构,在未开机或未打开相机程序时,镜头筒隐藏在手机上的套筒内,开机拍摄时镜头才会探出与机身一体的套筒,并随着变焦调节进行机械上的前后位移。由于这种形态的镜头模组需要复杂精密的结构和马达等单元,在体积上比“内伸缩式”镜头还要夸张很多。因此,无论是功能机还是现在的智能机,“外伸缩式”变焦手机都是非常小众的存在。其中,功能机时代的代表有三星SCH-M339、SCH-V770(图8)和天语C700等;而智能机时代则以三星M8920、LG L-03C(这两款其实只能算是准智能机)、Alteck A14 LEO等。
最近几年,唯有三星还在“外 伸缩式”变焦领域耕耘,Galaxy S5 Zoom和Gala x y K Zoom则是知名度最高的拍照手机(图9)。可惜,Zoom系列的Galaxy不仅体积堪称巨无霸,在配置方面也要落后同期Galaxy机型很多。
“潜望式”镜头
“潜望式”镜头最早的初衷是帮助卡片式D C进一步瘦身,它将变焦镜头所需的深度转为垂直或横置方式,从而达到缩减机身厚度的目的。“潜望式”和“内伸缩式”结构类似,在变焦的过程中镜头并不向外伸出,而是通过镜片在内的转动/移动达到变焦目的。理论上讲“潜望式”镜头是手机的绝配,只是历史上只有索尼爱立信时期的SO905ics采用了这一镜头技术,而其体积也足以媲美卡片式DC(图10),也没能掀起什么风浪。
“潜望式”的新旅程
在追求轻薄的智能手机时代,“潜望式”镜头终于随华硕最新的Zenfone Zoom迎来了“第二春”,这款11.95mm厚度的产品也因此成为了全球最薄的支持3倍光学变焦的智能手机。在产品宣传页上,Zenfone Zoom突出了“10枚HOYA镜片”这一特点(图11)。那么,在相对纤薄的机身里,它又是如何塞进了如此之多的镜片呢?要知道,其他智能手机的摄像头镜片只有5片~6片而已。
这就是潜望式镜头结构的优势。简单来说,ZenFone Zoom采用了HOYA的三倍光学变焦镜头,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反射(图12),并把镜头的每一片镜片削成D字形(而不是传统镜片的圆形),进一步削减了镜头模块的厚度。
如果说“内伸缩式”和“外伸缩式”变焦镜头占用的是纵向空间,那ZenFone Zoom所用的“二次反射潜望式镜头”就需要更多横向空间的支持了。因此,你会发现这款手机的摄像头模块采用了长方形结构,内部的10枚镜片则呈“凹”字排列,凹字两个顶点分别对应镜头和传感器,而中间下凹的横线处则排列着可横向位移实现变焦的光学镜片,这些镜片则通过边缘的两次折射最终让画面得以“传输”(图13)。
为了精准控制变焦时镜片移动的距离,以及优化成像算法,ZenFone Zoom的摄像头模块还包括集成多颗芯片的控制模块,并通过电路排线与摄像头模块相连(图14)。如此复杂的物理结构,注定要占用5倍~6倍传统手机摄像头的空间(图15)。因此,ZenFone Zoom在变焦手机中属于轻薄之冠,但与同尺寸的普通智能手机相比就略厚实了。还好,该产品背部采用了曲线设计,边框部分的厚度只有5mm,握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
那么,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的拍照效果到底有多大差距呢?我们以ZenFone Zoom(1300万光学变焦)和 华 为M ate 8(1600万像素数码变焦)为例,在自动拍照模式下以最大倍数变焦拍摄玩偶,并将玩偶发丝部分放大到100%进行比较(图16)。通过对比可见,经数码变焦放大拍摄的照片细节损失严重,而光学变焦的细节保存相对完好,可以清晰看到发丝纹路。而这,就是光学变焦为手机带来最显著成像效果的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光学变焦技术只能提高镜头清晰记录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如果拿ZenFone Zoom和Mate8在不变焦的情况下比拼拍照效果,后者的效果反而要在ZenFone Zoom之上。现阶段影响手机拍照效果的因素主要还得看传感器型号和对焦技术。相关内容请参考本刊2 015年12期《像素说明不了问题 手机摄像头如何拍出好照片》和2 015年17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浅谈手机的对焦技术》这两篇文章。
改善变焦成像的其他手段
受限于光学变焦镜头的成本和(占用)空间缺陷,注定绝大多数手机没有机会享用。因此,不少厂商开始另辟蹊径,通过其他软硬件结合的手段,让传统尺寸摄像头模块也能改善数码变焦的成像效果。比如,为手机武装双摄像头,并通过软件算法弥补数码变焦带来的画质损失;谷歌申请的Alvarez镜头专利(MEMS)在传统大小摄像头内融入了两个不同厚度的板块,通过折射实现光学变焦功能;国外DynaOptics工作室也提出了一种有利于手机摄像头模组瘦身的光学变焦结构。
此外,像诺基亚从Nokia 808引入的“纯景PureView”技术(图17),以及OPPO手机等品牌提出的“超清画质”技术,它们也是基于软件算法提升变焦效果的手段。以“超清画质”技术为例,它是通过一次拍多张照片,通过算法将图片中细节丰富的地方进行还原,再合成为一张5000万像素的图片。
小结
总之,在手机没有获得光学变焦能力之前,以长焦为卖点的卡片式DC依旧有着充裕的生存土壤。而随着华硕ZenFone Zoom的上市,我们看到了“潜望式”镜头的发展潜力:让手机在轻薄的基础上获得撼动长焦DC的生存机会。ZenFone Zoom只是开始,不知道下一款光学变焦手机会出自谁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