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文史知识

为什么宋朝军费开支巨大

作者:撰文/汪圣铎
我涉猎宋史不久,就遇到一个困惑:为什么宋朝总打败仗,军费开支却多得惊人?

说宋朝军费开支大,不只是后人的归纳,宋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找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宋孝宗被认为是宋朝一位出了名的好皇帝,他曾多次言及军费问题:“养兵费财,国用十分,几八分养兵。”(《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六〇)他即将退位时对皇太子说:“当今天下财赋,以十分为率,八分以上养兵。”(《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六四)

北宋蔡襄以书法闻名后世,其实他也是位颇有政绩的大臣,他在任三司使时向皇帝上奏:“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忠惠集》卷一八《论兵十事疏》)“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忠惠集》卷一八《国论要目·强兵》)所谓三司使,时称“计相”,是财政方面的总负责人,他此时堪称专业官员,所讲的话应是权威性的。

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中,朱熹曾说:“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朱子语类》卷一一〇)“今日财赋岁出以千百巨万计,而养兵之费十居八九。”(《晦庵集》卷二五《答张敬夫》)陆九渊也曾说:“辅相不任燮调,以吏事为责。守令无暇抚字,以催科为政。……为日久矣。……养兵之费乃十八九。”(《象山集》卷二六《石湾祷雨文》)张载等也说过类似的话。

北宋神宗时期有位翰林学士,名叫孙洙,被人誉为“善论兵”者,他曾说:“自皇祐(宋仁宗年号)一岁之入一倍,二千六百馀万,而耗于兵者常什八,而留州以供军者又数百万也。”(王铚《枢庭备检 》,陈傅良《历代兵制》等多次引录)南宋范成大在参加在职官员考试的答卷中也说:“度支月给,诸军居十之九;三岁大礼,犒军居十之八。”

类似言论颇多,不便一一枚举。其说不一,或十之八九,或十之六七,总之,都认为国家财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都用于军费。试想今天如果哪个国家把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都用于军费,那一定被称为“穷兵黩武”了。然而,就宋朝的情况而言,事情并非如此。但是,军费支出占到国家财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毕竟是太多了。

宋朝的军费多,首先是因为实行募兵制。宋朝的募兵制近似现代的雇佣军制。但又不同于现代雇佣军制,它有两点特别突出,那就是军人的职业性和终身制。所谓职业性,是指军人以当兵为谋生手段,靠当兵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所谓终身制,是指军人自入伍后,直到死,都是军人。由于军人的职业化,造成国家不但要养活军人本身,还要养活军人的家属。这使人联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辞》中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说反映的是南北朝时的情况,当时服兵役的人是要自己置办武器和基本装备,包括马匹。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募兵制下,兵是国家花钱招募的,当兵者所持武器,包括马匹,都是由国家提供的,军费怎能不多?人的一生,大抵二十至三十岁是当兵打仗的最佳年龄,四十岁以后,可能就不适合当兵了。宋朝人也认识到军人终身制的不合理,例如大文学家苏轼就曾讲:“凡民之生,自二十以上至于衰老,不过四十馀年,之间勇锐强力之气足以犯坚冒刃者不过二十馀年,今廪之终身,则是一卒凡二十年无用而食于官也。”(《东坡全集》卷四七《策别》)官方一度也想淘汰年老体弱的军人,后来发现行不通。因为军人脱离农业时间长了以后,就很难再让他重新务农;且淘汰老弱者,还会让正在服役者产生心理波动,加深军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官方也曾让戍边军人屯垦,以求既减少官方供给,又可以改善军兵的生活状况。但同样因为军人不愿务农,遭到抵制,收效不佳。在募兵制下,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定期晋级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军队中有官者人数的增加,有时竟出现某些部队官多兵少的现象。由于终身制,军人要养活家属;而由于军兵人数多,又受到军官的盘剥,军人生活贫困的情况普遍存在。募兵制下,军人当兵是为了谋生,他们缺乏保家卫国的信念,军人贫困,就会使他们产生拼命打仗究竟值不值得的疑问,导致战斗力下降。对此,官方只好用增加人数的方法弥补战斗力不足的缺欠。而在军费不变的情况下,军队人数增加又造成军人待遇更差,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宋朝的军费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队人数多。宋朝军队人数为什么会这么多呢?因为军人除了参与军事活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直接参与军事活动的,这是由宋朝军队多方面的社会职能造成的。

首先,从现代角度看,宋朝的军队要担负现代警察的职责,即负担社会治安责任。不但要管治安,还要管消防,宋朝军队中有专业的“潜火队”,是专门负责消防(救火)的。宋朝实行禁榷制度,实行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实行“铜禁” “钱禁”,实行盐、酒、茶、矾的分区,货币的分区,这些经济立法都需要有强制措施,而这些强制措施都是由军队实施的。在这个意义上,宋朝军队要承担经济警察的功能。宋朝各级官府都设有监狱,看守监狱的事也是由军队担负的。

其次,宋朝军队有一部分是在从事非军事、却与军事有关的业务,如军器生产、造船、军马养殖等。宋朝军事装备既是由国家筹办,就设有御前军器所、都作院、作院等,其中服役者大部分是军人。宋朝的水运每年要有数百艘船只的更新,因而官方设有多处造船场,其中服役者也大部分是军人。宋朝军马缺乏,向境外购买遇到种种困难,于是就想自己养殖,为此设立了不少养马场。军马在非战争时期也需要定期放牧调养,这也由养马场负责,养马场的服役者也主要是军人。

还有,宋朝的军队还要承担信息传递和部分物资运输任务,这主要是由递铺兵负责。宋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递网络,有数以万计的驿递兵服役其中,官方文件、军事情报,包括一些信件的传递都是由递铺进行的。递铺不只传递文件,有时还承担物资的运输。比如运输军事物资,也包括运输禁榷商品如盐、茶,运输宫廷用品如香药等。漕运本来是由官方征调或雇募百姓来进行的,但为了保证安全,要派军人押运。后来官方为了节省运费,索性部分用军人代替百姓。有些军人更被指派服装卸劳役,于是就有“装御(卸)指挥”的建置。宋朝还用军兵维护重要的水利设施,于是有“撩湖兵”“捍江兵”等。为了保证官方酒的供应,还专门设造酒兵。宋朝军费不足,允许军队在一定范围内搞创收。军队的创收办法五花八门,有开酒馆的,有开商店的,有长途贩运的,甚至有制卖木偶、酱菜的。于是,军队中就有各种手艺人、技工、善经商者。宋朝官方在各地设楼店务,负责兴建维修官署用房和兵营,同时也经营房屋出租等,于是就用部分军人做劳动力。蔡襄曾论说运输、土木建筑合用军兵说:“欲减厢军,先减纲运。今天下无名纲运最为枉费兵士。边郡兵官替移迎候送还,厢军动皆数百人,多者至千人。”“廨宇亭榭无有不足,每遇新官临政,必有改作,土木之功处处皆是。不惟枉费财用,必须多役兵卒。”(蔡襄《端明集》卷二二《论兵十事》)孙洙曾针对军兵用于非军事方面发表议论:“谓之兵而不知战者也,给漕挽者兵也,服工役者兵也,缮河防者兵也,供寝庙者兵也,养国马者兵也,疲老而坐食者兵也,前世之兵未有猥多如今日者也。”(王铚《枢庭备检》)南宋后期人方岳更议论道:“手艺者十之一,占破者十之一,虚籍者十之二,老弱者十之三,此其大较耳。是七十馀万之兵不得七八万人之用,无怪乎愈增而愈少,常战而常负也。”(方岳《秋崖集》卷一八《代范丞相》)

宋朝军队人数多、费用多,还同如下几种情况密切相关。首先是消极防御的战略主导思想。宋朝在大部分时间里,实际上都贯彻消极防御的战略原则,这势必造成兵力分散。宋朝接受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竭力避免军权集中,这也加重了兵力分散的趋向。兵力分散就使得每逢外敌入侵,局部总感到兵力不足,朝廷往往就采取临时募兵的办法增加兵源。北宋后期虽对西夏采取攻势,却又采取堡垒蚕食战略,未能改变兵力分散的格局。其次,宋朝与唐朝相比,丧失了西部、北部的大片国土,获取马匹更加困难。宋朝的骑兵常常是三四个人才有一匹马,而质量高的军马更是少而又少,这导致在战争中常常陷于被动。无奈之下,只好采用增加步兵人数、以人多取胜的办法。最后,宋朝军队人数难以控制,与军将抵制裁军有一定联系。军队将领的利益与所统率军队的人数有密切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宋朝军队又相当普遍地存在将领“吃空额”的情况,这种现象北宋时期就存在,官方虽多次努力想加以根治,但效果很差。事实上,由于军政越来越混乱,吃空额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得一部分国家的军费支出,实际上没有真正用于军队,而是流入了军将的个人腰包。

军费开支大,给宋朝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每当发生战争,都会造成财政的入不敷出。为了平衡财政收支,宋朝官方作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设法增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增收措施怎样巧妙,归根结底都会增加百姓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是减少军费的努力,大抵有两个方向。一是试图废除募兵制,二是裁减军队。宋朝朝野都对募兵制利弊作了广泛的讨论,然而未能形成一致意见。王安石就曾设想恢复唐朝府兵制,恢复寓兵于农的古制,他推行的保甲制、保马法、民兵制都是朝此方向努力。但这种努力与对西夏、土蕃的战争发生矛盾,其结果是军队人数没能减少,却同时增加了百姓服劳役的负担。宋朝曾多次裁军,有时也收到一定成效,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军费开支过大,始终是困扰宋朝的大问题。

新书快递

《陶文鹏说宋诗》,陶文鹏著,32 开,定价:29元陶文鹏先生为您鉴赏王禹偁、曾公亮、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李觏、刘敞、王安石、王令、苏轼、孔武仲、道潜、黄庭坚、陈师道、徐俯、曾几、陈与义、陆游、杨万里、萧德藻、朱熹、叶绍翁、文天祥等二十三位诗人的三十八首经典诗歌,见诗心,见功力,审美解读与艺术探寻兼顾。

《我的史学人生》,瞿林东著,32 开,定价:39元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硕果累累。本书展示了瞿林东先生三个方面的情怀和追求:一是感悟、回忆老师一辈学者的器识和风范;二是结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研读一些史书,品评它们的旨趣;三是探索史学演进的轨迹,以及它跟社会与人生的关系。

 

中国古代出版活动的文化聚合与创生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案头珍赏:作为艺术品的明代书籍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古代图书出版

《经典常谈》的出版与四十年代文化生态

说王仁裕佚诗四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