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古稀之年的答卷

作者:许琴

那一天,我突然接到原单位领导来电,为庆祝单位成立60周年,意欲让我撰文。我听领导言辞恳切,也就没有推辞。

老伴闻听此事,为我捏了一把汗。我隔三差五地要去托老院看望年近期颐的婆婆;每天早出晚归去小儿子家照料才八九个月大的小孙女,还经常眼疾发作。但他知道我脾气倔,认定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不得不说了句“古稀之年老黄忠”,赞扬乎?揶揄乎?我都没放在心上。

说实在话,年龄不饶人啊,人脑非电脑,记忆力再强,如果仅凭头脑中储存的片段零碎,写一篇跨度长达60年、彰显单位特色亮点的文字,谈何容易。

焦裕禄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亲自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日里,我有积累资料的喜好,看到爱不释手的,或剪贴,或笔录,或下载,忙得不亦乐乎。单位现有文字资料若干,下载、整理,仔仔细细反复研读,费时多多。还得上网学习同类单位的介绍方法,获取灵感。

前几年,我有幸参与了省地方志某卷的撰稿,收集了一大摞文字、图片资料。这些宝贝疙瘩,书橱放不下,就捆捆扎扎,堆放到条凳上、床底下。儿孙们回家,意欲替我“断舍离”,作为废品处理掉,我哪里舍得!这一回,可真是派上了大用场。这让我想起了民谚:“穷讲究,富邋遢。”世事难料,谁成想,尘封已久的故纸堆,也会有重见天日、发光发热时。

说实在话,有部分现成资料可供参考,重新撰文,充其量不过是提炼、补充、组合、编辑而已。从文体、内容、框架结构到语言是否规范,都得仔细推敲。初稿形成了,有时为了某个细节,如小标题之类,还得反复斟酌、比对,不厌其烦。

老是担心来不及交稿,会误了喜庆大事。而一些资料的选取,某些重要数据的核对,都颇费周折。遇到重要素材,拿捏不准的,不得不去电向相关部门求证核实,不像退休前,办公楼内随便走走,即可面对面交流。时间紧,心理压力特别大。老伴看到我一天到晚趴在电脑桌前,心疼不已:“都快半夜了,明天再说吧。”

按理说,都70岁的人了,什么世面没见过,宠辱不惊的,心理承受能力特棒,而我却不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的是守规矩不逾权。退休赋闲,为原单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与“谋其政”无关,问题是,原单位才俊济济,给年轻人压压担子,未必不是好事。你发挥余热了,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就这样,我在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耕耘劳作,写成了5000多字的初稿,后又几经修改润色,终于心怀忐忑地提前交了卷,如释重负。

当拿到刊发有我文字的纸媒时,我窃喜。毕竟,它不只是我为单位华诞献上的一份微薄之礼,更倾注了我的心血,饱含着一个7旬老人对原单位的深情厚谊。

(责编:孙展)

 

2016年终盘点养老服务10件大事

解码中国大妈

“艺”犹未尽30年

敏感度/直通车

恭祝读者 新春大吉

老校长的“社会与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