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年味儿”去哪儿了

作者:李翔
1月27日,我们送走丙申猴年,迎来丁酉鸡年。春节,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根据《尔雅》所述,从大禹肇始的夏王朝就有守岁的传统,在数千年的习俗演进到今天经历消亡和重生之际,我们追问——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很多民俗学者和老百姓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是需要过而且必须过的,而且因为春节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还必将延续下去。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东西别轻易丢掉。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必须直面春节不可避免的变迁,知道春节变了什么,我们过春节的环境变了什么,就会明了“年味儿”到底去哪里了。

消失的仪式感

在中国过去几千年里,年节承载的都是祭祀功能,所谓的祭祀也代表着一个时段的终结和下一个时段的开启。而祭祀为什么选择在春节?正是因为这代表了古代农耕社会的一个重要节点。《尔雅》对于“年”的解释如下 :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是为一年。说白了,年味,就是庄稼的味道。古人在春节过年,就是因为冬天了没法出去劳作了,田间地头忙碌了一年终于算是有个农闲时间了,这时候就用来与祖先和天地交流,喜庆又乐呵。

而如今,进入工业社会的我们正在朝信息化社会的道路上狂飙。过去冬天必须窝在家里享受农闲过春节,现在冬天可以上班上网交朋会友,什么都不耽误,生活的扁平化直接导致了旧有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而且,从经济功能上来说,“年味儿”曾经带给我们的功能已经消退。在封建时代,老百姓的商品交换行为是非常稀少的,稀少到男耕女织就可以简单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我们曾经很熟悉的农贸市场村镇大集,从起源算起其实也就是最近300年的事。明朝末年,江西农村集市大概一个县辖区内只有10个,到了乾隆年间发展到15个左右,到近代甲午战争前后才发展到20个,按照当时的人口来计算,大约是6公里半径内的15000人才能分享到一个农村大集,而这个大集又不是每天都有,在这种情况下,春节就成为了古代和近代农村商品交易的顶峰时段,因为这时候农闲的人最多,购买或者交换物品的需求最旺盛。过去,春节“年味”最大的乐子就是从别人那里交换来自己无法生产的东西。

消失的匮乏

如果现在想体会最纯正的“年味”,应该怎么做?有人回答 :第一步,让自己一年不买新衣服 ;每月只能敞开吃一次肉 ;除夏秋之外不吃水果;放弃手机、网络、高铁和飞机,和亲友只靠写信或者电报联系;不看任何电视和网络娱乐节目;每周只休一天,并且那一天早起就要做家务。第二步,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服,春节期间鸡鸭鱼肉和水果蔬菜敞开吃,天天跟亲友打牌聊天,晚晚收看春节晚会和娱乐节目,假期每天都不干家务专睡懒觉。——然后,就会感觉到极其充沛的“年味”。

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是确实反映了“年味”的物质基础在哪里。爱国将领冯玉祥是苦出身,他回忆说他小时候村子里一年吃一次肉都是了不起的,这“一年一次”肯定是在过年或者娶媳妇的时候才能吃到。过去农村喜欢在春节集体办伙食,全村的媳妇在婆婆带领下包汤圆擀面条,这种热闹喜庆实际是建立在春节物资需要集体凑份子的基础上的。

平时物资的匮乏与春节的充沛形成了鲜明反差,有反差就有了“年味”。这种依托于物资匮乏而衍生的“年味”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所好转,但是仍一直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春节期间堆满盘子的水果香烟瓜子糖果,来源于一年里积攒的糖票烟票 ;满桌的鸡鸭鱼肉来源于一年里积攒的肉票粮票油票 ;至于春节添置的新衣服,那得感谢平时舍不得用的布票棉花票。这些物资对于孩童是嘴上的诱惑,对于成人来说是精神的放松,“年味”也就自然出来了。

而一旦这些物资实现充分供应,甚至于说成为平时的正常消费,“年味”的口腹感官和实际体会必然面临着直线下降。举个例子,1985年我国电视机每100户才有18台(城市),农村更是每100户不足1台。也就是说,一百多户乡亲几百口子凑在一起看一台电视播春晚的时候,会有人在乎节目好不好看吗?大家首先操心的是能不能看到电视机,争先恐后唯恐少看一眼,“年味”能不充分吗?

“年味”在于自我丰富

上面说了“年味”变淡的历史变迁,是不是从此就找不到“年味”了呢?

当然不是。传统的“年味”,我们依然可以从亲情团圆中寻找,可以从自我选择中寻找,可以从崭新的体验中寻找。

过去过年讲究亲人团圆,那是因为平时农忙大家都没时间聚在一起,相隔太远则根本无法探访。如今讲亲人团圆,交通上没有任何问题,差的就是一份亲人团聚的心,很多年轻人想着一年到头歇歇偷个懒,不跟亲人走动,这便是把大好的“年味”放弃了。

还有人说,我春节天天走亲戚天天吃好的,为啥“年味”还是感觉淡呢?

那是因为走亲戚和吃好的都集中在每一天了,每天的同类安排过多过密,导致人的新鲜感和体会跟着下降。

过去有个过年的民俗顺口溜:“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时代不同了,没有必要按照这种顺口溜来生搬硬套,但是这民俗顺口溜中蕴含的春节提供给我们的专注感和节奏感,依然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可以在春节期间,不是每天重复吃饭访友看娱乐节目这几件事,每天安排做几件不同的事情,比如一年到头来没有认真炒过的菜,春节期间炒一炒,平时很少见的亲朋一定去见一见,平时没时间去的海内外名胜去瞧一瞧……时代不同了,物质的丰富上去了,现在咱们不追求量了,追求的就是自我的充分选择权,追求的是让生活更精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智慧,让“年味”更充沛。

(责编:石磐)

 

2016年终盘点养老服务10件大事

解码中国大妈

“艺”犹未尽30年

敏感度/直通车

恭祝读者 新春大吉

老校长的“社会与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