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侨时代

大隐于市 繁华背后的澳门武林

作者:文/ 子言
晚上九点,罗梁体育总会的少年弟子们在楼顶天台上练习武术基本功。远处是灯火通明的跨海大桥。(图/ 王晨曦)2016年11月,澳门“武林群英会”热闹登场。这场为期四天的盛会云集了中外武术名家,将举行擂台争霸战、龙狮争霸、武术龙狮瑞兽巡游等精彩活动。这是这个以中华武术作为重要文化传统的城市,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盛会之一。特区政府于几天前派发的门票在开票后几小时即已抢空。

提起澳门,人们想起的往往首先是“大三巴”、旅游塔、成片的酒店和购物中心。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在澳门熙熙攘攘、灯火通明的闹市之中,还有一群习武之人,坚守并热爱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中华武术。

在离入境澳门的关闸边检大楼不到一公里的渔翁街,晚上总能听到南丰大厦楼顶传出阵阵鼓点。在十四层高的楼顶天台上,澳门罗梁体育总会的年轻人正在练武。一组在两三米高的梅花桩上练习舞狮,一组在另外一块空地上练习舞龙。另有十多个小学生在师父带领下练习“扎腰马”。

“这些年轻人白天都有事做,只有晚上有时间。”在场指导的罗梁体育总会理事长潘敬文解释道。他看着不远处生龙活虎的舞龙队伍,仿佛一个老农看着地里的庄稼,欣喜而自豪。

罗梁体育总会成立于1938年,算是澳门功夫界的“老店”。日军侵华后,广东武术名家罗悦胜和梁国荣为躲避战乱来到澳门,创建“罗梁兄弟国术团”(后改为现名),以“弘扬国粹、服务社群”为宗旨。潘敬文的父亲潘树森就是罗悦胜的高足,擅长蔡李佛拳和南狮。

澳门因为紧邻武术传统氛围浓厚的广东,本身拥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加之二十世纪前半叶,很多华南武术名家为躲避战乱纷纷来到澳门。不少人开宗立派,并以澳门为基础,把武馆开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罗梁体育总会只是澳门众多武术团体中的一家。澳门武术总会登记在册的有96个团体,7200多名会员。澳门武术总会长期组织代表参加海内外各类武术比赛,最好成绩是世界武术锦标赛第二名。

随着澳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前开在平地上的武馆,要么搬入大楼的单元房,要么守着祖产慢慢被高楼包围。在寸土寸金之地,他们的习武空间被大大压缩,天台成了不少武术团体的“标配”。

从大三巴向东步行10分钟,就是澳门最早的武馆——成立于1921年的柿山结义堂。居民楼包围下的一栋100平米左右的平房,加上房顶的天台,就是武馆的全部。

柿山结义堂的理事长李日洪和潘敬文是老熟人,当年潘敬文曾劝柿山结义堂尽早买楼搬家,结果一直在原地坚持到现在。“周围的楼越来越高,住户越来越多,我们练武声音太大都被投诉。”李日洪无奈地说。

尽管空间狭小,柿山结义堂仍然练得有声有色。楼顶的天台包上铁丝围墙,舞狮舞龙都耍的开。他们的绝活之一是三叠狮,三个人叠罗汉能用狮头采到六、七米高的青。

“邻居们不喜欢我们敲鼓,我们就用纸箱代替,一样练的好。”李日洪随手抓过一个矿泉水纸箱子,随手用双手食指关节熟练地敲了一组鼓点。

柿山结义堂供奉着一支生满铁锈的三股叉,是开山祖师李五福的兵器。李五福擅长五形洪拳,抗日战争期间更参加了十九路军抗日大刀队并担任教头,趁黑夜和敌人贴身肉搏砍杀。

屋里陈列着满墙的狮头、锦旗、奖杯和照片,似乎在用往日的荣光激励后人。其中一幅镶在镜框里的题字,是为感谢柿山结义堂在1950年慈善募捐活动中的义举所写,署名是澳门名人柯麟、何贤、钟子光。

澳门武术界一直把扶弱锄奸、自强不息作为行事原则。既有像李五福这样投军杀敌的拳师和门人后生,也有人在后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论是战时支援前线,还是内地遇上洪涝、地震灾害,或者扶助澳门本地弱势群体,各个武术团体都会以义演和募捐等形式出一份力。

如何让年轻人继承武术传统,是老一辈习武之人普遍担忧的问题。而在澳门,武术团体成员却不乏年轻人。澳门70多所中小学里,有22所开设武术课余活动。每年寒暑假,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和澳门武术总会都会合办假期武术兴趣班,传授长拳、南拳、龙狮等入门基础。

“我不担心后继无人,你看那些舞狮舞龙的孩子们,他们多开心多快乐!”潘敬文说,他的徒子徒孙大多是老会员们的后代或者邻里,不少是父母带着儿子来入会。多年的感情,让武馆与会员之间,师父与徒弟、师兄师弟与师姐师妹之间,形成了厚重的纽带。

“你看那边在扎腰马的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坐在边上陪着,和这些舞龙舞狮的年轻人当年一模一样。”潘敬文指着不远处练功的孩子们说道。

从孩子们练功的天台远眺,远处一座跨海大桥被灯光照得如发光的巨龙一般,更远处则是成片酒店连成的灯海。澳门的武林虽然不显山露水,却顽强地坚守在这一片繁华背后。(来源/ 新华网) 

11日,云集武术名家的澳门“武林群英会”拉开帷幕。图为参加开幕式的武术团体代表在表演醒狮。(图/ 张金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柿山结义堂的弟子表演武术器械。 柿山结义堂供图

 

李济深之子撰文缅怀:孙中山与李济深

星云大师:世间有这样的事吗?

沙龙摘录

乡村教育的诗与远方

再见杨树

在远方,究竟有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