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会展

会展教育与人才发展战略

作者:韩莉

◎ 策划/ 田傲云 执行/田傲云 李红 韩莉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会展市场逐渐成熟,竞争激烈,会展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15 号)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会展人才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帮助业内同仁认清会展人才在会展业中的作用和应用,本刊组织了“会展教育与人才发展战略”的专题沙龙,邀请会展企业和院校代表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研究促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助力会展人才发展,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整体水平。




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会展市场逐渐成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展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就此现象,3月11日,本刊携手北京博乾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在元辰鑫国际大酒店召开第十八届“会展教育与人才发展战略”主题沙龙,广泛交流了院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如何加强合作,并进一步对当前会展市场的规模、内容、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校企双方对于会展人才的需求及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助力会展人才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北京博乾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正玄、副总经理柏艳,北京开元华泰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梅,北京南北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晨阳,讯狐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静,北京飞鹰超华会展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泽宇,北京科博瑞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显军,北京龙辰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默,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市场开发部副主任王瀛,科学同盟网耿婕,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院长杨为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与会展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许忠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湘姝,求实学院薛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主任郝容等30位企业代表和院校代表出席了本次沙龙活动。

会上,人才实习对接、校企合作、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双元制教育、教师专业化等问题成为双方讨论重点。

“双元制教育是指在学校学理论,然后到企业来实践。但在我国,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学习制和学分制的试点,能否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双元制教育能够解决校方人才储备机制以及人才稳定性的问题,但对于院校来说,也要思考如何来提升精品课程,如何将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些问题。”沙龙上,北京博乾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正玄首先就曾通过在德国实地考察参观双元制教育的这段经历,提出了对双元制教育的看法。这一话题也引发了在场嘉宾的讨论,在白正玄看来,这是一个需要几个企业共同来进行探讨的问题,包括实习期与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经常提到的职业素养的问题。

随后,参会嘉宾根据企业需求,就会展人才需要哪些能力这一点展开了探讨。王瀛谈到,学生是否从会展专业毕业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企业更关注学生是否具备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和开拓能力以及灵活力。张红梅表示,除了王瀛说的这几点外,她认为学生还需要保持对待工作的激情,脚踏实地的工作以及一个良好的心态,通过踏踏实实的学习来沉淀自己,了解行业。此外,要多多关注21世纪的新兴事物、新兴知识,做到看的见、看的起、看的懂,做到与时俱进。

而在此一边倒在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时,也迎来了不同的声音。“刚才谈到对同学的各种能力的需求,但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跟我们的学生说,首要的能力应该是身体。”许忠伟还认为,无论是会展还是学校,都有一个产业的边界。院校教育不是充分教育,院校里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素养以及悟性和激情,并不能解决产业中的所有问题,人才应由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虽然起步会低一点,但如果悟性高、身体好、有激情的话,他就会学的比较快,我的观点就是把基础落实了,因为学校不能解决产业当中的所有问题。”

对于企业对院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杨为民也表示质疑,他认为会展专业的发展应该是专业素质加职业素养,院校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对一个人的认知,看的不应是当前的状态,而是看有没有发展的潜质。至于职业素养应该依托于企业,或者叫“需求侧”,院校叫“供给侧”。只有企业对教育的渗透才能体现出企业对全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

沙龙上,还有很多嘉宾就会展教育与人才发展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及想法,接下来本刊记者将会上的探讨进行了梳理,用以下几篇文章带领大家一起看看业界人士是如何看待会展教育与人才发展。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实习生?

王灜:我个人认为,是不是会展专业毕业的并不重要,我们企业更关注的是实际的能力,我总结有四项:一是执行力。刚刚毕业的他们,还达不到策划的水平,而项目的实施,是需要非常强的执行力的,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进度如期完成。二是沟通能力。会展业其实是一个高度与人沟通的行业,所以沟通能力很重要。沟通能力是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学到、体会到的,不是在学校里就能学到的,越早培养这种能力,越有利于学生就业。三是创新和开拓能力。相对于传统项目,我们更看中新项目的开发,包括新客户、新伙伴的开发,我认为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孩子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四是灵活性。也就是在工作中保持一定的灵活力,因为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许多时候我们要有收有放,不是一味地推销。

柏艳:我觉得首先应该有学习的能力,不管你原先在学校里学得有多好、水平有多高,到了企业,得有归零的心态。其次,除了前期的执行力,现场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展会现场可能会出现很多突发事件、应急事情,所以学生要提前学会一些处理方法,做一些预案。

策划人员也是比较需要的。虽然很多学校设置了策划专业,但是空中楼阁比较多,一般都是按照模式来做,如何跟会场、跟大环境融合,就需要加强改进。另外,如果是互联网行业的会展推广,除了基础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

张红梅:我认为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既要有激情,更要脚踏实地。只有真的沉下来,才会发现海底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比如展览策划,如果不在这个行业呆两三年,你能对这个行业了解多少?光凭书本里的东西,能策划出什么?

另外,一些基础技能的熟练应用。比如做Excel时,你不能把人名、数据输入进去就交差了,你总得拉一下格,排一下版,让人看得舒服点吧。还有文字方面,且不说文章写得怎么样,你总不能错别字也不改就交上来了吧。我给熟人发短信都要看一眼,这不仅是面子的事儿,也是综合素质的表现。还有一些自我修养方面的问题,这可能还涉及到了家庭教育,学校里又没有得到解决,到了企业就得教他一些必备的社交礼仪,比如茶怎么喝、酒怎么倒、吃饭时不能扒啦菜。

张显军:做事首先做人!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是关键,但也要注重人的培养,比如激情、诚信、责任、效率等。一个有激情、有责任的孩子,不会说“明天还加班吗?”“怎么还不涨工资啊?”

许忠伟: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边界,会展有会展的边界,学校有学校的边界。学校培养人才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有利于企业的继续培养?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说到各种能力,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跟学生说,首要的能力应该是身体。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特别懒,8点多钟不起床,拎着包子就进了教室,这样怎么能保证良好的身体。

杨为民:刚才企业一直在谈综合素质,希望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我认为学校的目的是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不是看当前的状态,而是看有没有发展的潜质,发展取决于基础,所以我认为基础的积累要在学校来重点打造。综合素质的形成,除了靠专业素质,还要靠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要依托于企业,这也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陈默: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一下。我是做销售出身的,以销售为主的企业,其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为客户提供他所需要的产品。刚开始的销售主要以产品需求为主;但时间久了,就是人品和产品加起来。

再一点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如果一个实习学生的价值观不好,他给我挣多少钱,我都不会要他,因为他的负能量会影响我公司的正能量。




学校课程该如何设置?

郝容:我们高职院校的课程特点是理论知识会少一些,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所有的课程都不是按照国家给出的课程体系来做的,基本上每年都对课程里的一些内容做微调,这样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灵活性也比较强一些。比如,我们自己开设了一门课叫《面向观众陈述与汇报》,因为我们发现,学生在实习时,在做一些项目汇报、语言阐述时缺乏系统的逻辑性。我们还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设计类软件应用的一些课程。

我们会展专业核心课只有三门,但是每一门课的课时非常大,要融入八、九门课的知识在里面,比方说沟通要讲,项目管理要讲,市场调查要讲;而且全部实施项目教学,学校允许老师带学生出去,同时要求必须有企业参与。

听了各位老总的发言之后挺有感触,我想在这种大的核心课,或者说是TC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可以跟企业有一些合作。我们上课方式非常灵活,不一定非得在教室,可以去企业,或者某个地方。时间也自由,每个TC课程有128课时,也就是说每个星期大概8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学生可以自由控制,老师也可以自由控制。合作方式也灵活,可以是企业给的任务,也可以项目外包。在这些方面,学校给的支持力度都很大。

许忠伟:和高职类院校不同,本科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实践操纵方面做得比较少。会展经济与管理系的课程中,与会展相关的只有四门,其他的都是基础课。我们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可塑性比较强,到了企业之后,也许其他学校的学生需要5年,但是我们的学生只要2年就可以跟上节奏了。我的观点就是把基础夯实了,因为学校不能解决产业当中的所有问题。

白正玄:我感觉本科院校出来的学生在文笔方面是比较强的,但是执行力和技能这方面没有高职院校的学生强。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机灵、反应快,你让他干什么,你一说他就很明白,但是如果让他做一些文字性的处理,比如微网的宣传,就差一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既需要文笔好的也需要实干的。




如何实习?

张红梅:会展业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做这行你必须真的能吃苦。这两年的毕业生,给我的感觉就是眼高手低,刚来企业就一味地要求待遇问题,其实你刚刚来企业,你就是带薪培训。而且作为民营企业,待遇可以说是上不封顶的。当然,如果你真的是个人才,企业自然会给你好的待遇,否则企业也不会留下你。

我们公司招收香港理工大学的实习生,他们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费用也只是按学生标准给予午餐就行。他们心态非常好,因为真的是把这里当作学习的地方来了。 对于实习问题我提两点意见:首先,我建议学生在大二时期就出去学习使学生早一点得到锻炼;其次,我认为应该实行实习风险控制,建议实习生也应该上保险。

白正玄: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果出现人身伤亡问题,一定要分清是学校负责还是企业负责的问题,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学校让学生出来实习是为了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然而,在实习期间,很多学生也真的出现过人身伤亡的问题,北京和重庆都出现过这种事件。同时,新一届的学生来了以后,大概实习半年就走了,我们都知道三年以上的展览,从策划、启动、招商到开始大概要半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学生能跟得上企业的要求吗?我估计在座的各位做过展会的都知道这一点。

郝容:我们让学生在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之前先买保险,我们学校规定学生每年都要买保险,这样学生在外面实习的时候有保障。现在会买两份商业险和意外险。

张显军:我是做设计的,设计是展览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但是现在设计型人才很紧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大家都知道,设计行业虽然门槛比较低,但是要真正拿出做的好的东西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建立了一个面向设计实习生的实训基地,这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给我们挂牌的实训基地。

我们公司现在有14个设计师,每个设计师带3个实习生,组成一个团队去做每个案例,对每个案例进行分析和制作,这样对实习生来说压力变小了,学的东西可能会更多。

我们这边也会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展览设计专业专家、老师合作,可能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举办几次沙龙活动、沟通活动,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增强学生在设计上的见识。

许忠伟:我有一个小提议,我们是否可以成立一个北京会展教育信息网,建立一个网上的虚拟平台,把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放到到平台上去做一个专项的推送。因为现在很多的企业老板通过私下去找学生,然后学生再去找学生,这样链条就很长。如果信息公开,一方面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个行业需求的最原始状况。其实除了用人的信息之外,还可以发布一些展览行业的趋势现状和未来一些走势。一些成为我们产业的人就会关注我们行业,紧接着就会关注产业的知识分享平台,这样学业界和产业界距离也会相对拉近。

杨为民:我们学校现在推行的是“2+1”、“3+1”的概念,本科三年学习,一年全部实践。我们分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是要求专业对口,就业实习主要解决就业问题,这有一个双向的选择。 我们学校统一给实习生上保险,另外我们还设有专门的实习经费,同时我们要建立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这是学校统一部署,现在学校这方面改革力度很大,要求教学和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宋晨阳:有关实习这块,我们怎样真正实现校企对接,我有两点建议:第一点,会展专业要做服务外包,从开始筹备到最后服务学校买断,老师带学生一起做;第二点,老师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实习。针对学生就业导向这一块,我们要“私人定制”。我建议咱们的辅导员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都应该如数家珍背出来。毕业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就直接规划好进行“私人定制”,其实每个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会展人才。

校企如何合作?

许忠伟:我去台湾学习的时候发现台湾经常会做一种教学模式,他们会形成产业经营,直接参与到课程设计,解决了老师在理论教学跟产业教学相结合的问题。我也有尝试这么做,会经常请到企业老板来学校做讲座,但是讲座也存在一些问题,内容不够深入,不是企业老板水平不足,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不能解决很大的问题。我们在台湾学习的时,三分之二的时间讲理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践,这样就把整个课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觉得,我们想对教学进行种种探讨,可以开发一个产学联合的课程,我认为这个很有意义。如果各位会展企业老板有意愿给一个实习机会的话,我们的老师可以在贵公司里面当一个旁观者,在不添麻烦的前提下,给公司出力献策并参与到整个会展公司的运作管理流程。相信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并把学生教的更好。对于合作的意愿,我想应该阐释一下我们学校的一些需求,学校给我们会展专业批了一块地,如果企业想把自己的项目分在外面,我们可以免费提供场地,办公设备,企业提供工作人员,学校提供学生,但是企业必须带着学生做完整的项目。

企业跟学校之间应该是双向合作的,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做再培训,比如商务英语和会展英语;而且,企业有很多优秀员工需要职称或是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历的,我们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为一些会展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和环境的注册以及其他一些服务,这是我们学校可以为企业所做的工作。

宋晨阳:我谈谈个人看法,我既是做会展的也是高校的代课老师,我的感受比较深。我感觉在会展行业里面,高校和企业要建立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规划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一,学校开设课程这一块,其实大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理论多于实践。第二,课程的推广要真正实现校企对接,我们不要形式的东西,而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校企对接合作里面,我们把真正在企业里面、会展行业里面有一定讲课能力的人才和学校里的老师进行绑定,真正实现对接。

白正玄:现在一些比较专业的行业也会需要会议展览销售方面的人才,学校也可以往这个方向培养人才;同时,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行业是“职业会展媒体人”,主要是帮会展企业进行广告宣传,学校也可以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培养。

 

灵通展览参与起草的《环保展台评定标准》在京审议通过

会展教育与人才发展战略

宁波市会展业促进会2015年度会员大会圆满落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