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召回、道歉、停产、“禁飞”、下跪,沸沸扬扬的三星Note7手机爆炸事件目前仍未平息,这场迄今手机史上最大的安全性事故,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样本,值得手机产业界警醒。
三星至今仍未公布爆炸的真正原因,仅声称三星技术人员正在全力追查。这样的说辞是令人怀疑的。
除了从技术上找出真正原因,避免重蹈履辙之外,三星甚至手机产业界恐怕还需要从营运模式和对待消费者的态度上进行真正的反思。
技术升级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硬件的更新换代频繁和生产成本下降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长量。不过,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如今升级换代的脚步已逐步放缓,市场饱和度逐渐增加。这给手机厂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焦虑,他们仿佛高速运转的列车,为了拯救日渐疲软的增长,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新机型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大,手机日渐“快消化”。
作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面对苹果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三星保住全球第一的焦虑感恐怕也是很强烈的,也因此,Note7的上市被认为是应对iPhone7,抢时间发布。为了追求速度和市场占有率而导致品控质量下降,恐怕也是题中之义。
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使用寿命越来越短,“消费升级”速度越来越快,他们进入了典型的“消费主义”迷思,追捧新潮炫酷不惜代价。
消费者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因此电池越来越不够用,快充、大电池成为了行业趋势,机身越做越轻越薄。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详见本刊此期相关报道)。这在行业内或许并非三星独有。
我们真的需要把这么多时间和金钱花费在手机上吗?手机产品的使用寿命这么短、产品更新率这么快难道不是手机厂商为了更多地从消费者口袋中掏钱吗?
除此之外,三星在事故发生之后对待消费者的态度也是值得深度反思的,特别是在中国。
事件伊始,三星坚称因为电池供应商不同的原因,国行不存在电池质量缺陷,正常发售。随后在民间接连不断地出现起火爆炸案例时,三星声称并非电池本身原因,可能是消费者外部加热导致,并称要诉诸法律。但随着爆炸案例越来越多,质检总局要求三星进行召回,并指出在中国地区已出现二十多起过热现象。
这些前后矛盾的说辞和做法,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三星至今仍未坦城以待。为何坚称国行无问题而又爆炸事故不断?三星或者检测机构究竟有没有在实验中重现过爆炸?为何至今仍未公布爆炸原因?
跨国企业在中国区别对待消费者的现象亦不少见,这其中固然有各国产品标准和监管政策不一的原因,但对于安全风险因素,各国消费者理应从企业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安全权”没有国界,也没有高低。
此次爆炸事故给三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如果不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信任度于消费者,恐怕全球第一的地位将很快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