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洪
张伯礼(中)与参加研习班的人员合影2 016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医关怀”亚洲中医药组织负责人研习班吸引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9个国家的48名中医药负责人。
2014年,国务院侨办推出“海外惠侨工程”八大计划,“中医关怀”计划是其中之一。本期研习班的主题是“推动华社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中医师水平,助力中医药‘走出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则是中国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推手之一。
青蒿素获奖重振中医药
2015年3月,中医药首次亮相博鳌论坛。张伯礼在论坛上报告的题目是《中医药国际化》。有外国记者问他:“中医药为什么一定要国际化?”张伯礼回答:“不是说中国的中医药一定要国际化,而是世界需要中医药。”
近年来,世界对中医药的需求持续增长。据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徐志军透露,目前中医药已经走进全球168个国家,共有8万多个中医诊所,海外中医药人员约达30万,中医药走向世界,已经从过去的民间逐步进入社会主流。他表示,部分国家已经采取各种形式,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医药管理框架。
早在19 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提出,21世纪最佳的医学模式是个体化医疗。这与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不谋而合。张伯礼认为,“辨证论治”是个体化医疗的端倪。
“复方是21世纪药学的前沿,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以预防为主,中医叫‘治未病’,我们2000年前的很多东西现在看一点也不过时。”张伯礼强调,“中医药研究如能结合现代科技,可以更深刻地阐述它的现代科学内涵。”
为什么中草药会如此具有生命力?因其能够治病。张伯礼介绍说,中药是百草的根叶,是大自然的馈赠,具天地精华。“植物要生长,会分泌很多次生代谢产物来抵抗逆境,而这个次生代谢产物就是活性物质,能够治病。而越是高山峻岭越是出好药,比如人参,一定要生长在深山老林中,虫草、红景天等均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药很多药性是抗逆性,抗逆性就是药的活性。”
2 015年是中医药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医科学院庆祝成立6 0周年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他提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转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发展中医药的五项措施。
2015年中国中医药的一大成就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着对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而斩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一次证明“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张伯礼表示:“这个奖是颁给把传统中医药的经验、智慧、灵感与现代科学结合后的成果。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至名归。”
青蒿本是草,但是变成青蒿素就成了宝。在张伯礼看来,中医药有数千年积累,有精华也有糟粕,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例如,利用传统的中药煎煮方法,青蒿无法治愈疟疾,而改用低温提取,则取得成功。这是科技为中医药插上了翅膀,翅膀越硬,飞得越高、越远。
屠呦呦获奖一周年之际,张伯礼总结出了三点精神:一是举国体制,联合攻关,重大的科研课题必须要举国体制,甚至举球体制。二是注重在传统中提取精华,“这个精华必须同现代科技结合,能破解很多难题。传统知识加上现代科技会成为原创的成果。”三是尊重科学家个体努力、个人贡献,尊重首创。
“过去,这一碗汤药往往不被人重视”,但是,张伯礼说,中国以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的方法治疗甲流却得到了世界的广泛承认。
2 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被认为是中医药研究走向世界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事件。文章发表后受到国际广泛关注,3万多个国际主流网站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
中药的作用越来越被世界认可。2015年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制造的“复方丹参滴丸”成为首例进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三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中药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2年到2015,每年都有关于中医药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的人工麝香获得本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张伯礼说,“人工麝香的功用相当于天然麝香的80%。没有麝香,我们将近400多味中药会无法使用。”
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为研习班学员颁发毕业证书
立法规范中医药发展
19 9 6年中国正式启动“中药现代化”。那时,中国的中药工业总产值只有23 4亿元人民币,而2 014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30 0亿元人民币,2 0年间产值增长了30倍。
张伯礼认为,中药的需求和发展,主要缘于世界疾病谱的改变。他介绍说,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人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缺血性心脏病、中风、肿瘤等患病率显著上升。现代人“出门坐汽车,上楼乘电梯,晚上跑步机,一吃都是膏粱厚味,伸出舌头都是腻乎乎的。”
“这些疾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服药、终身治疗,形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张伯礼说,慢性病所带来的负担是全球性的。2 0 1 2年中国的慢性病占到整个医疗负担的70%,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2.6亿。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医改因此是世界性的难题。
19 9 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专题调查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而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张伯礼看来,虽然中药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只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便能迸发出新的青春。
“中医药研究魅力无穷,因为它的每一个成果都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提了10年的提案。所幸的是,2015年中医立法终于列入议事日程,一审共收到4万条意见,修订后2016年6月进行二审,9月或11月有望通过。
“这个法对中国特别重要。目前中国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只是在省一级,此法将其落实到了县一级。”张伯礼还特别建议,要给中医药单独拨款,“不怕少,一定要专,要有固定的比例。目前中医药拨款平均占整个医疗拨款不足10%,应该最少要到20%。”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不单隶属于医疗,对于科技、经济、文化、医改来说,中医药都是一个重要的资源。
不仅治病,还治心
过去20年,中国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一直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复方丹参滴丸胶囊、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片等均完成了美国F DA二期临床评价,获准开展三期临床研究。中药欧盟注册也取得突破,地奥心血康胶囊、丹参胶丸在荷兰注册成功,还有一批中成药正在开展欧盟注册研究。
中药饮片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丹参等9个品种的27个质量标准已被《美国药典》正式采纳,还有9 9 个中药品种正在接受美国药典委的复核与审定;三七、杜仲等9个品种被法国药典收载。同时,中国与欧盟达成协议,共同起草本草专论,将是中药进入欧盟市场的有益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多次发文,着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我国已经与70多个国家签订了近百个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间协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有29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30多个国家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
张伯礼介绍了中国打造中医药海外发展基地的设想:“中国已在国外建立了10多个中医药中心,2016年还将再建立10个。”
在国外讲学时,张伯礼注意到一个显著变化:现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师70%是洋中医;中医服务的患者70%是外国人。这足以说明中医药的疗效明确,在国外受到患者的欢迎。他表示,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要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依靠国家的强大,借势出海;另一方面,还要苦练内功,把中医药本身的功课做好,靠科技支撑、靠疗效说话。
2 0年前,张伯礼的实验室只有一栋3000平方米的小楼,如今是几栋楼,几万平方米,仪器设备都做了更新。
2 015年的博鳌论坛首次加入了中医药内容,中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当时表示,他在非洲工作9 年,去过4 8个非洲国家,他发现在那里最受欢迎的中国人就是中医师。
李肇星说他是中医的粉丝。在非洲,李肇星3次得了疟疾和死神擦肩而过,恰恰是中国医疗队用青蒿素治愈了他,而且都是当天治好。李肇星说,“中医不光治人的肌肉、骨头,它还治心,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帮助人更加健康。”
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张伯礼表示,“中国中医药走向国际,其实是双向接轨,国际也在向中医药接轨。”
“美国F DA(食品药品管理局)植物药的审批原则越来越向东方靠拢,而中国的药物审批也越来越向西方靠拢,两边共同构成了医药国际化的标准。”张伯礼认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我们自己的过程,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医药的过程。一个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共同补充发展的中医药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