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今日中国中文版

创新,中国的抉择

作者:陈伟
在亚洲,中国无疑已经是在创新方面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中国的R&D全球占比已从2000年的1.7%上升到2014年的14.4%,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6%。

文|陈伟

2016年6月4日,在北京举办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引起人们关注在北京的中关村,走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这个研发计算机芯片的创新企业,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杭州高新区培育出的阿里巴巴,在诞生之初就深植“创新”的DNA,其董事局主席马云甚至说:“如果不去创新,我们就是在制造未来的危机。”在深圳,聚焦通信领域的华为已然崛起,在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位列第50位;以无人机为主业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其客户已经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短短10年,估值已达80亿美元。这些中国企业借助凝聚起的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不仅在传统竞争规则下,利润微薄的“红海市场”中,开辟出仅供自己航行的“蓝海市场”,而且通过人才、产业组织的传递,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辐射出爆发式成长的原创新兴产业。

当世界从制造全球化进入创新全球化的阶段,人口红利带来的低制造成本,已不成为优势,而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则以创新的方式将技术发明转变为最好的产品,给人们带来新需求,创造出新价值,并迅速向世界推广,从而引领“新经济”的发展。当创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时,中国既面临着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因此,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选择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发展,既是顺应世界潮流,也体现出一个发展中国家颇具智慧与勇气的抉择。

对全球创新版图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是人类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和新知识的发现,人们熟知的牛顿力学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至近来的引力波探测、中微子的发现等都属于科学的发现。而技术则是利用现有的事物形成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创新,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在其著作《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将创新诠释为“从0到1”的过程,即从无到有。这种过程可以说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发,从产业更迭到万众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创新全球化最大的特点是科技的经济功能凸显所带来的“新经济”范式取代传统经济范式,即科学研究使人们掌握了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技术则运用这些规律,叠加资本和创意,催生出优势技术。这些优势技术在良好的创新生态中持续演化和迅速传播,就孕育出颠覆式的创新产品、高技术大企业,从而诞生原创的新兴产业。

尽管科技顶尖人才、专利等创新资源仍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但亚洲的新兴经济体科技实力也在显著提升。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美欧的全球研发总量投入已经从61%降到52%,而亚洲经济体的这一比例则从33%提升到了40%。世界创新版图呈现出“东移”趋势。

在亚洲,中国无疑已经是在创新方面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中国的R&D全球占比已从2000年的1.7%上升到2014年的14.4%,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6%。中国也正在成为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主要国家之一,在华外资独立设立的研发机构达1400多家,仅上海就有接近400家。在全球100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中,都有中国科研人员的身影,且有200多位中国科学家在其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再加上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创新政策,也为技术、产品、产业和市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同时也是中国动力转换、发力加速的良好基础。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16年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超越澳大利亚,居世界第18位,已处于第二集团的领先位置,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该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8.6分,比上年提高了0.2分,超过澳大利亚0.7分,继续拉大与后面的加拿大、新西兰、卢森堡等国家之间的领先优势。与排名第17位的爱尔兰相比,中国仅存在0.01分的微弱差距。

不仅如此,中国的创新能力还遥遥领先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7590美元,在40个参评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南非。但是,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远高于印度和南非,接近奥地利、比利时等人均GDP在5万美元左右的欧洲国家。

18位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超越澳大利亚,居世界第18位,已处于第二集团的领先位置。

新科技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中国已从过去的顺势应变转为主动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对欧美主导的全球创新版图产生了重要影响。2013年—2015年国家科技部开展的第四次国家技术预测,动员了近两万名专家对13个重点领域的1049项技术开展了中外技术竞争分析,其中领先技术为195项,占到17%,并行技术355项,占到31%,其余的跟踪技术为599项,占52%。这表明中国科技创新已从全面跟踪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并存”的阶段。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日本及爱尔兰的两位科学家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此后不久,2015年11月9日,大亚湾中微子项目首席科学家王贻芳还凭借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这一成果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于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在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表现,已经不是在点上冒个泡,而是能够打出一个窟窿,并围绕其持续突破。”在2016年2月国家科技部颁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发布会上,他发出如此感慨。这十项由青年学者担纲重任的科学重大进展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国际相关领域赢得了赞誉。其中,“理论预言并实验验证外尔半金属的存在”这一成果与另一项名为“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既同为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又都入选了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后者还位列英国评选之首。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的SCI论文数已经连续4年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论文被引用数量已经攀升至世界第4位。

2016年4月20日,自然出版集团在上海发布了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涵盖了2015年在世界一流科研期刊发表的约6万篇论文,中国是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排在中国之后的是德国、英国和日本。在自然指数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在2012年至2015年期间呈现出13%的两位数年均增长率。而中国科学院(CAS)仍然是自然指数中位列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评分超过第二名哈佛大学近600分。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整体水平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阶段,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创新能力持续攀升

为了支撑重要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在航天领域,风云系列卫星已覆盖全球,能提供近、中、远期天气预报;依托“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的“羲和”室内外精密定位系统,具备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无缝定位导航能力,打通了北斗应用的最后1公里,未来将从全球卫星导航千亿级的市场中开辟自己的一片“蓝海市场”。

“蛟龙”入海,“天宫”遨游,都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981海上钻井平台的成功作业,更是让中国成为继美国、挪威后的第三个掌握深海勘探技术的国家。中国“天河”“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的研发成功和广泛应用也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中,“天河二号”是世界上首台5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并连续6次居世界计算机榜首,在气象预报、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效益。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向可打造自主品牌的重大技术领域攻关,并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以中国高铁为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铁时速可达380公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截止2014年底,中国的高铁总里程达1.6万公里,占据全世界高铁总量的50%以上,并向多个国家出口。中国自主研发大飞机“C919”已经下线,首飞在即。

在新兴产业领域,截止2015年,中国的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已超424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实现年节电超过1000亿度,超过三峡大坝的年发电量,其中有23家以LED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成功上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的年产量在2015年已达37.9万辆。

这些成果都离不开中国近年来在努力融入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投入。数据显示,中国的R&D在全球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1.7%上升到2014年的14.4%。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的26%,并且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和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主要国家之一,外资独立设立的研发机构达到1400多家。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持续攀升,已经具备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基础条件。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新经济形态正在形成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商业周刊》,其在1996年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指出,全球化大背景下,伴随着信息的浪潮,以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全面兴起使得创新浪潮席卷全球,世界进入创新全球化时代。

如果说制造业全球化时代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在全球进行工厂布局,资本等生产要素和物资商品都向低成本方向流动的话,那么“新经济”时代则是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要素,以人的创新创业活动为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哪里有新思想、新商业模式、新要素便向哪里集中。

美国硅谷便是这样一个全球创新的区域高地。在中国,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全国高新区集群则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截至目前,中国共有146家高新区,依托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达到了16家。它们是这样一个集群:其2015年实现园区生产总值达到8.1万亿元,如果与省级GDP相比,它比2015年位列第一、GDP总值为7.28亿元的广东省多了近1万亿元,而在2014年,它还“拼不过”广东省。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高新区扮演的角色显然至关重要,而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国家高新区依然在高基数上保持较高增长,而且围绕着聚集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中国的高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创业。

华为、联想、百度、阿里巴巴,这些响亮的企业名字,都是从高新区走出来的。他们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最闪耀的品牌。

可以说,国家高新区正在凝聚一批企业,它们用创新创造新价值,用创新快速发展自身。据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秦勇介绍,2015年,全国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6.5万亿元,净利润达1.6万亿元,为国家贡献税金1.4万亿元,这3项数据5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8%、17.4%和19.8%。

这批企业借助高新区凝聚起的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不仅在传统竞争规则下,利润微薄的“红海市场”中,开辟出仅供自己航行的“蓝海市场”,而且通过人才、产业组织的传递,在全国辐射出爆发式成长的原创新兴产业。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

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从高新技术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直至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方案。可以看出,对新业态越来越重视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这也是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原创产业领域,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互联网与中国产业基础、巨大市场、庞大人口恰好可以结合起来,电子商务,社交化的新业态在中国有不可复制的发展环境,这将诞生大量引领世界的产业创新。

提到“互联网+”就不得不说以淘宝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宅在家中,坐等快递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购物写照。2015年淘宝的天猫商城“双11”全球狂欢节,一天的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同比增长59.7%。开场后7小时45分42秒,就突破417亿元,而2014年美国感恩节购物季,包括感恩节、黑色星期五、感恩节周末、网络星期一5天在内的网络成交额为6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7亿人民币。中国人不到8小时的购物消费“完胜”美国感恩节5天的购物季。

利用“互联网+”的云服务功能,滴滴打车将服务推到线上,乘客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付费购买高品质、标准化的打车服务。海尔则运用“互联网+”的众包方式解决了洗衣机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难题。他们向全球顶级资源寻求解决方案,得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游戏解决方案,最终与陶氏合作,开发了“净水洗”技术。腾讯则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时代的“连接器”,连接人、连接服务、乃至连接万物,在此理念下打造的QQ和微信网络生态圈变得坚不可摧。有媒体报道称,腾讯“微信”的活跃用户超过了7.6亿人,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地位坚如磐石。腾讯总市值增长15%,新增285亿美元,达到2135亿美元。超过了丰田汽车的1644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22位。

“互联网+”时代的便利也孕育了一大批中国的“创客”。创客因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而为人们所熟知。他对创客的定义本身就与互联网相关,即那些能够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

在中国的“创客”中,既有创建于2010年的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其2014年手机出货量高达6112万台,估值达到450亿美元,也有同年创办的复合型团购交易平台美团网,目前估值为180亿美元。同时,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网络视频网站也正在崛起,而花椒、直播等网络直播网站风头正劲。

除了这些已经实现爆发式增长的“独角兽”企业,中国还涌现出一大批越过了创业“死亡谷”,进入高速成长期的“瞪羚企业”。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在国家高新区入选的7万余家企业中,1888家高成长企业入选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全国高新区整体瞪羚率达到2.54%。根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瞪羚率基本在2%以下。2011年-2014年瞪羚企业营业收入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1.1%,呈现突出的成长性。

在这些“瞪羚企业”中,成立5年营业收入突破5亿或者成立10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的企业共有225家,比2013年增长了两倍以上。可以说,这些“瞪羚企业”既是中国“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的成果,也是检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同时还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

创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已做出抉择,并蓄势待发。

 

延迟退休:中国转型发展的必答题

舞动不老芭蕾

2020,5G时代

风雨同舟 众志成城

达沃斯论坛:工业转型的力量

为二手奢侈品市场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