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14时30分左右,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村镇突发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突袭,在盐城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盐城广播电视台迅速启动应急报道机制,权威发布抗灾救灾最新动态,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突出报道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果断决策、靠前指挥、科学组织,热情讴歌抗灾救灾中涌现出的具有大爱情怀的先进典型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篇幅、大手笔、大动作对盐城市抗灾救灾工作进行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报道,发出了风雨中的最强音,起到了引导舆论、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稳定人心的强力作用。
一、雷厉风行 快速反应
传播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花费7倍的功率。这个定律也表明了新闻传播时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述灾害发生后一小时内,盐城广播电视台迅速启动应急宣传工作机制。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台宣传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同时向电视、广播、新媒体、网站、报刊及各单位(部门)做出紧急动员,全台迅速进入紧急状态,启动采编制播全流程应急管理机制,做到指令畅通、执行有力、监控到位、责任明确;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后勤保障组全力跟进,由宣传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调度,确保全台抗灾救灾宣传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
23日下午16时,灾害发生后仅仅一个多小时,广播一组记者、电视两组记者就顶风冒雨赶赴灾区,成为最早进入灾区的新闻媒体人。广播记者当晚18时即与《915晚新闻》主持人连线报道受灾情况;当晚的《盐城新闻》也及时播出相关报道。作为本地主流媒体,盐城台第一个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注重大灾情、关心牵挂受灾地区群众的情况传播出来,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及时了解灾区的相关信息。
24日凌晨,为更加快速、全面、准确、充分地报道灾情和抢险救灾情况,盐城台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领工作团队出动卫星直播车赶赴灾区。茫茫夜色中,暴风雨仍在肆虐,通往灾区的道路还未完全畅通,随处是倒伏的大树、散落的杂物⋯⋯但困难挡不住盐城广电人前行的脚步,在耗费了三倍于正常行程的时间后,他们终于到达指定位置。
为尽快开通直播信号,技术团队随即在风雨中布点、架线、调试⋯⋯全然不顾风雨雷电随时可能带来的危险。在直播技术团队的努力下,24日上午9时,直播信号顺利开通,盐城台成为第一个电视直播这次抗灾报道的新闻媒体。
二、融合传播 强势发声
在23日当晚,盐城台即对广播和电视各频率、频道的节目播出进行应急调整,从6月24日凌晨开始至6月26日晚24时,全天候并机滚动播出《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72小时直播特别节目》。根据报道的战略要求,全台电视、广播、网站、报纸、智慧盐城APP、移动电视六大媒体均以抗灾救灾为中心,所有频道、频率、版面都打破常规编排,实行多媒体联动、多栏目合作、报道资源共享,所有常规节目都服从于抗灾救灾的需要而做出变化,娱乐节目和商业广告一律停播。同时联动9个县级台,第一时间报道抗灾救灾最新信息,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高密度的宣传声势。
电视新闻栏目《盐城新闻》、《今日民声》从23日晚开始陆续派出80多名记者,分队作战,深入受灾乡镇,站在群众身边,同呼吸、共命运,齐心抗灾救灾。两档电视栏目放大版面,适时打通播出窗口,独家直击灾害现场,权威发布救灾工作进展、伤亡人数信息等。报道视点前移的同时,大量采用连线直播形式,主持人与前方记者通过卫星直播信号,实时连线报道来自抢险救灾现场的最新动态消息,运用小高清摄像机和航拍器,采集了大量鲜活的一手素材,实现每隔一小时滚动播出,累计播出节目近千条。而后方编辑组在实时做好与前方采访小组的对接工作之外,还迅速与受灾地阜宁台记者、射阳台记者联系,同参与抗灾救灾的市县交通、公安、民政、市中心血站、疾控中心、卫生、通讯、供电、粮食等部门的负责人联系,了解抗灾救灾最新进展、后续情况。既壮大了前方记者的采访力量,也让灾情报道更加全面、翔实、多元、立体。
24日上午9时,盐城广播开启了史上第一次长达72小时的特别直播。直播开始之前,广播各频率就对各时段的主持人和导播人员进行调配安排,对长时间大时段的特别直播节目中主持、连线、信息汇总、信息联络、导播分发等工作科学安排,而正是这种迅速有效的组织和执行力,才让广播连续几天的直播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各方信息资源随到随播,听众随时都能获取滚动更新的新闻和信息内容。在直播的几天里,盐城广播在蜻蜓FM网络电台上的实时点击收听率迅猛增长,从原来的3万多迅速上升至7万多,列各频率之首。
此次灾害报道中,盐城台首次实现新媒体深度介入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盐城网第一时间联合制作“天灾无情,人间有爱—6.23阜宁、射阳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网络专题。智慧盐城APP“社区”迅速推出“‘两学一做’见行动,抢险救灾作先锋”、“广电记者深入救灾一线:记录难忘瞬间”的主题帖子,通过广电一线记者在救灾现场的真实记录,反映灾区人民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带领下,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盐城台所属媒体立足自身报道的同时,加大全台内部互动力度,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采集、编写和发布信息,发挥各自所长,针对不同受众,形成了以电视滚动播出为主体,以广播直播为主线,以网站、智慧盐城APP等新媒体随时更新为辅助的强势宣传报道格局,实现了快速、高效、广泛的信息传播。
三、准确引导 凝聚人心
为完成好此次抢险救灾的报道任务,盐城广播电视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疏导公众情绪,努力传播坚强不屈、迎难而上、上下同心、无私大爱的正能量。《盐城新闻》和《今日民声》栏目在组织抗灾救灾报道中,妥善处理海量信息与有限新闻板块的矛盾,坚持收缩拳头、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报道内容上始终突出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始终突出市委市政府的快速反应、靠前指挥和科学组织;围绕“救人、救灾、安民”三大重点;浓墨重彩写好党员干部的爱民情怀、部队官兵的英雄本色和灾区群众团结互助的感人事迹这三篇文章。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系列报道,丰富运用各种新闻体裁,把热点新闻做大、把焦点新闻做透、把亮点新闻做出彩。在报道方式上,多用连线报道、直播报道等方式,现场感更强。
广播、网站等媒体在报道中也充分把握主流基调,报道灾情而不渲染灾情、报道悲伤而不渲染悲伤,“六位一体”联动报道中,始终把弘扬“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忠诚担当、冲锋在前,依靠群众、自强不息,迎难而上、众志成城,尊重规律、讲求科学,厚德大爱、无私奉献”的抗灾救灾精神作为报道的主旋律。
四、不畏艰险 连续作战
罕见的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激发出了盐城广电人不畏艰险、敢于担当、连续作战、奋勇前行的斗志和精神。他们临危出击、甘冒风险、不辞艰辛、深入一线,及时准确地发回报道,在全方位反映抗灾救灾伟大斗争的同时,书写了一个个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
灾害发生后十几分钟,记者刘浩就跟随市委主要领导奔赴重灾区采访。现场到处是被龙卷风刮倒的大树、被风卷折了的移动信号塔、被刮落在地的电线,随处可见的倒塌房屋、残垣断壁,一片狼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一米八大高个的刘浩一边拍摄一边流泪。在后方支援战友未到的情况下,他一个人扛着十几斤重的摄像机徒步走了十几公里,拍摄了几千个珍贵的画面素材,并及时传回后方,当晚在《盐城新闻》中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向全市人民传达灾区的情况。
龙卷风过后,瓢泼大雨侵袭着全市,盐城广电大楼里灯火通明,第二批记者整装待发,除了正在休产假的两位女记者外,每一名记者都跟约定好了似的,争先恐后地在工作群中发了五个字—“我要去一线!”最终,基于长期直播预估的统筹安排,吴东明、沈晓东、刘永鑫、徐大伟、戴志鹏、徐杰、李爽、蔡旭、丁丽娟、杨国田、孟新建、李洁、夏青、周扬、王军亮等50多名记者当晚10点多赶往灾区支援第一批记者。但部分道路被堵,大家决定冒着大雨连夜步行至灾区。随后,他们兵分几路,根据事先分配的采访区域,仅凭几只手电筒,三两人组队,扛着摄像机,背着传输设备,拎着三脚架,每人负重三四十斤开始了漫漫征程。有的路段,碗口粗的大树倒伏阻断了路,有的村庄,倒塌的房屋阻断了路,他们手脚并用,钻、爬、跑。凌晨1点多,还没来得及好好喘口气,他们就投入了新的战斗。在满目疮痍的采访现场,在暴雨侵袭的途中,在随时可能坍塌的废墟旁,盐城广电记者们不忘“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职业精神,灾情面前不讲条件,困难面前没有退缩,风险面前不被吓倒,坚守灾区一线,采写了大量出色的报道。
大雨的持续侵袭让部分受灾村落的电力时断时续。前方采访小组负责人李剑有时只能点着蜡烛写稿,然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找有自备电源的地方将稿件发回台里。电话信号也成了前后方联系的障碍,记者蒋璇只能顶着大雨撑着伞,在空旷的场地上不断突破信号盲点,通过口述成稿进行实时报道。
技术维护科王健的岳父身患癌症,妻子还要照顾发烧不止的儿子,一次报平安的电话询问中,躺在病床上的岳父对后方的留守人员说:“如果王健联系你们,麻烦你们告诉他一下,家里都好,我们都能照顾自己,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得冲在前。”在记者岗位上工作了12年的民生节目制片人担任节目策划重任的李爽患有冠心病,但因为出发得匆忙,顾不上带着每天需吃的药,昼夜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连续劳累让他胸闷气短、面已脱色,刚刚赶来的同事看到他疲惫虚弱的神情吓了一跳,当即找来安置点的医生,拿来了速效救心丸,李爽服了药休息片刻后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忙碌中。多年来从事“帮忙”节目的记者丁丽娟在采访之外还当起了志愿者,她将自己的车开到灾区,往返运送需要救治的病人和前来寻亲的群众,并不留名地给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捐了两千元现金。年轻记者戴志鹏到了灾区后,只给父母发了一个信息“一切安好,勿担心”,就连续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地在灾区各处进行采访。放心不下儿子的父母第二天一大早特地悄悄从淮安老家赶到盐城。他们说,盐城这块土地培育了儿子,他们支持孩子去一线履行职业使命,但只有每天在电视上看到儿子,他们才能真正放心。
前线是见证抢险救灾的战场,后方则是传播战场信息的堡垒。在抗灾救灾的日子里,盐城台后方编辑中心播出中心的同志们连续工作运转,昼夜投入紧张的战斗。要闻部编辑孙欣、陈莉莉、王华茂连续上班72小时,合成线上的桌椅是她们临时的“床”,身上的一套衣服就是连续多天的战斗服。民生部编辑徐莉的爱人是骨科医生,灾情发生后,他们夫妻一个吃住在台里,一个吃住在医院,留下7岁的女儿请邻居代为照顾。制作人员孟明患有较严重的贫血症,灾害发生后,看着制作部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奋战,不能熬夜的他主动带着药,要求帮同事们分担任务驻守单位。再好的节目离开了播音员就是无声的画面,难以传情达意。灾情发生后,播音部有限的几位主持人一部分在前线采访出像完成与中央、省市媒体的即时连线,其他的则承担了繁重的主持、配音任务。6月23日当夜,25岁的梁旗琛一人身兼双重任务,为了及时传递前方信息,这夜他在配音间和出像室来回穿梭,毫无怨言。网络科的贾铮、李健、王天宇、严海东等从23日至27日,轮流通宵在机房值守,确保后方忙而不乱,高效有序,安全播出。
盐城广电的一线记者、编辑、制作、技术人员中大多在而立之年,他们中有的刚成为丈夫、妻子,有的刚成为父亲、母亲,有的父母卧病在床,有的自己身患疾病,但灾情发生后,他们义无反顾冲在一线,用最快捷的速度、最深入细致的采访、最全面详尽的报道,展示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党群同心的老区精神和不屈不挠、共克时艰的钢铁意志。
五、心系群众 情系灾区
大灾面前,盐城广电人不仅仅是抗灾救灾工作的战情“动员者”和舆论“引领者”,更是抗灾救灾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联动者”。
广播传媒中心第一时间公布了两部应急热线电话,随时为灾区群众寻找亲人,为广大爱心人士捐赠和传递灾区实时需求信息提供服务联系平台。直播三天时间里,广播共连线市县交通、公安、气象、保险协会、民政、慈善总会、医院、通信、电力、心理咨询等十多个部门50 0多次,接听热线、处理播发相关物资援助和灾区需求信息近1000条,同时还联手市慈善总会,在广播微信平台开设爱心捐款平台,引导爱心市民向慈善总会捐助近4万元,彰显了广电人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爱心。
6月24日上午,盐城广电第一时间发出倡议书,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为受灾群众捐款,累计捐款21万余元。6月25日,盐城广电公益联盟组织13名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专门负责心理疏导工作的老师、大学生以及志愿者组成的心理救援队,为阜宁、射阳灾区群众提供心理干预服务。6月30日至7月2日,盐城广播电视台、盐城广电公益联盟还联手现代牧业集团,先后到阜宁县陈良镇、硕集镇和射阳陈洋镇,慰问灾区受灾的群众和奋战在救灾一线的救援人员,为他们送去了数万箱牛奶。
抗灾救灾需要物资和人力的支持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激励支撑。盐城台新媒体中心联合盐城广电公益联盟等组织创作了公益歌曲《我们》,在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发布。盐城台影视工作室创作的赈灾歌曲《和你在一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纷纷转发。大灾催生精神,苦难锤炼品质,这些歌曲激发了盐城人民面对灾难团结奋进、冲锋在前的坚强意志,也抒发了盐城人民在风雨中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大爱情怀。
盐城广电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政治忠诚、职业素养、专业精神,经受住了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突发事件的应急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作者单位:盐城广播电视台/责编: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