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歌曲》是国内首档不聚焦于“造星”而是“造曲”的真人秀歌唱节目。节目致力于关注国内原创作品,首次让音乐创作人成为了舞台的主角。它在为华语乐坛输送了新生代创作力量的同时,也重塑着音乐生命与原创精神。2016年1月29日,《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回归荧屏,这一季度的评委导师由刘欢、羽泉、陶 、范晓萱担任,节目于4月8日落下帷幕,最终刘欢战队的山人乐队夺得冠军。在播出期间,节目在微博等平台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也吸引了大批观众去观看,他们怀着对原创歌曲的鼓励,共同期待着优秀的原创歌手出现,进而为华语乐坛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原创性”是该节目的根基与出发点,《中国好歌曲》立足于对原创歌手的发掘、对原创歌曲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语歌坛的瓶颈现状。因此,从原创性出发来解读《中国好歌曲》的文化内涵,对于国内音乐类节目的创新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创新模式:本土化与主体化
从2004年《超级女声》的火爆荧屏,国内音乐选秀类节目历时十余载,经历了节目定位、传播模式与选拔方式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好歌曲》聚焦于“原创”,重新构造组合节目模式,成为了音乐市场中的一股“清流”。
1.本土化:从国外引进到对外输出
国内音乐选秀节目大多从国外引进、购买版权,再结合国内特色进行改编、重组,而《中国好歌曲》是第一个完全诞生于本土的“原生态”音乐节目。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没有引进任何国外选秀节目模式的基础上,携手灿星制作自主研发了《中国好歌曲》。同年4月,在法国戛纳春季电视片交易会上,英国国际传媒集团(ITV)宣布订购《中国好歌曲》并负责其国际发行权和英国播出权,这是国内音乐类综艺模式对国际市场的首次输出,它对于提高国内音乐类综艺节目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与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主体化:歌曲取代选手成为节目主体
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不管是草根类音乐选秀还是专业歌手的竞技比赛,都是侧重于对选手唱功或编曲技术的考量。而《中国好歌曲》创新性地让歌曲成为节目的主体,要求每一位参赛选手都要唱自己写的歌。唱功的高低、音色的好坏则是次要标准。说到底,节目的宗旨是考察选手的创作能力。华语乐坛向来不缺少优秀的歌手,而优秀的原创歌曲却一直处于稀缺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好歌曲》对于节目的全新定位、对于选手的考核标准不但是对国内原创音乐的支持,更是对整个华语乐坛的推动。《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冠军山人乐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凭借着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创作出的原生态音乐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见,从原创歌曲中发现音乐的生命力,这种节目模式必将会感染更多的观众。
二、价值理念:节目内涵再创造
《中国好歌曲》中重视的“好歌曲”,往往与歌曲的旋律无关、与音乐技巧无关,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歌曲本身和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中国好歌曲》善于发掘原创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把音乐与生活融为一体,将歌曲比赛上升为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与体验。
1.创作者的生命体验
“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心声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每个音乐创作者都是最懂自己音乐的人,当他们演绎自己的原创歌曲时,较之旁人更具撼动力。而《中国好歌曲》这个舞台给了这些原创者最大的尊重,让他们那些有感于自身经历而迸发的质朴情感自然流露,跳开技术层面,展现其最本质的情感魅力。”①《中国好歌曲》第二季亚军苏运莹凭借原创歌曲《野子》获得“第十六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年度最受瞩目歌曲奖。苏运莹在回想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时说:“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有天早上风刮得很大,我就站在窗边看着风景,看着大风刮着树叶,我突然想到为什么风可以刮掉树叶,却刮不断树干呢,我想了很久很久,大概是因为树根扎得很深吧。然后我就觉得只要够坚定,再大的逆境都不算什么。”②对于原创歌手来说,每一时刻的生命体验都是歌曲内在的灵魂,而无数灵魂的交织凝聚也就成为了《中国好歌曲》舞台上的文化价值与内涵所在。歌手唱得自在,观众听得畅快,节目的高端价值便体现于此。
2.观众的情感诉求
原创性的本质是私密的,对于歌手来说,歌曲是内在情感的抽象表达。而观众对于原创歌曲的不同理解,结合了自身的情感状态与人生经历,是对原创歌曲价值的再创造。在《中国好歌曲》第三季中,何大河的一首《猪老三》广受赞誉,歌曲有着和《野子》一样的生命力,没有过多技巧的修饰,却有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与自在。猪老三到底是何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伴侣,便从歌曲中听出一段潇洒浪漫的江湖爱恋;有人认为是兄弟,听出了一场侠肝义胆的热血青春;甚至有人认为猪老三就是创作者自己,听出了一种孤芳自赏的落寞情怀。一首原创歌曲被赋予了多种解读,每一种解读都给予了歌曲不同的精神内涵,颇有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意味。从这个层面上说,原创歌曲作为观众的精神寄托,表达了观众的情感诉求,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文化意义:源自生活 表达生活
目前我国的综艺节目处于“超越了娱乐性却又无法达到真正审美艺术层面”的岔路口,正处于需要突破瓶颈的阶段。对此,《中国好歌曲》的节目定位愈显清晰。
1.多元化
《中国好歌曲》中的曲风是多元、包容的,既有大众流行,也有民谣、摇滚、民族元素。参赛选手来自各个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将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歌曲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他们的歌曲中没有刻意的渲染、生硬的措辞,有的是自然的情感表达、真实的自我展现。所以,在《中国好歌曲》第三季的舞台上,我们听到了树子的《画》。这首歌初听时是呆板的,旋律、节奏都很简单,从头到尾只有22个字的歌词与两段不断重复的旋律。它也被邓柯老师解释为具有极简主义音乐风格的倾向,用尽可能少的素材在不断重复中进行着微变,塑造出具有古意甚至是禅意的图景。节目中,我们还听到了王汇筑的《救护车》这类极具个性的歌曲,它将溺水时的求救声、哭嚎声融入背景音乐,节奏争分夺秒,紧抓人的耳朵。对于观众来说,《中国好歌曲》的多元化带给了他们更丰富、更全面的视听体验,一首疯狂摇滚紧跟着一首低沉民谣,让耳朵永远处于兴奋的状态,也使得节目具有了更多的期待性与可能性。
2.生活化
《中国好歌曲》舞台上的原创歌曲大多表达了演唱者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老子明天不上班》、《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喝酒Blues》等歌曲,在调侃的状态下更加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了情感共鸣。第三季原创歌手刘维的《因为你是范晓萱》真实地表达出偶像在其成长道路上的影响作用,一经推出便引起热议,网友表示“深有同感”。刘锦泽的《十点半的地铁》用感性的视角描述了临近末班的地铁上形形色色来往的人们,用饱经沧桑的口吻写出了生活常态,映射着在城市中劳碌奔波的你我他。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也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而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音乐尽可能地抛弃浮华的表面,流露出人性深处最本真的需求与渴望。在这个舞台上,竞技是外在的形式,而演唱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本质的内核。
形式的“新”、内容的“真”,《中国好歌曲》成功地在音乐选秀类节目“扎堆”的现状下开辟出一条新的原创道路。歌手不再热衷于飙高音和“秀”技巧,不再选唱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曲。每一位参赛者或是洒脱、或是俏皮,或是含蓄、或是奔放,都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简单朴实,却又难能可贵。原创歌曲是对现有的音乐元素的继承,也是对个人音乐理解的尊重,鼓励原创,不仅是对音乐多样化的支持,对于国内音乐市场的发展和大众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琚军红:《中国好歌曲》的创新模式思考,《北方音乐》,2014年第8期,第38页。
②《中国好歌曲》今日开播“传奇鼓王”重出江湖,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15/010 2/10/ AEURP0I300031H0O.html。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责编:胡斌毅)